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文化遺產 >> 瀏覽相關信息

滄海遺珠照古原——滑縣木版年畫

2012/6/20 10:56:57 點擊數: 【字體:

  
    滑縣是豫北重鎮,明洪武七年(1374年)有其縣,因滑臺城而得其名。


  《重修滑縣志》云:“周公次八子伯爵封于滑,為滑伯。”滑伯,姬姓,其裔孫,以滑為氏。《元和志》云:“滑氏為壘,后人增以為城,臨河(古黃河)有臺,故曰滑臺城。”

  歷史上,滑臺赫赫有名。滑臺無遮大會,南宗于此定是非論,禪宗經典《壇經》由此闡弘天下。南宋愛國詩人范成大自杭州到北京,出使金國,途經開封,寫下《州橋》——“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途經滑縣,寫下《舊滑州》——“大 山麓馬徘徊,積水中間舊滑臺;漁子不知興廢事,清晨吹笛棹船來。”

  因為古黃河在滑縣拐了一個彎,流入渤海灣,自古以來,滑縣就是水、陸交通的要沖。

  黃河南遷后,衛河已然通達京津,萬帆競渡,滑縣依然是中原溝通京津的咽喉;時間推進到公元1907年,全長150公里的道清鐵路(滑縣道口鎮至博愛縣清化鎮)全線貫通。民國時期,滑縣(道口鎮是滑縣行政機關駐地,今天仍是滑縣縣委、縣政府駐地)一時繁盛,號稱“小天津”。

  道口義興張燒雞,叫響京津乃至北中國,蓋因于斯。

  “那時,船工買上幾只燒雞帶到船上,燒雞一路飄香、船工一路吃食,直到京津。”義興張燒雞傳人、道口張存有燒雞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學民先生說,“義興張燒雞老店在道口鎮最繁華的十字街口,離衛河碼頭不足100米,主要面向船工,是個地地道道的‘外向型’飲食老店。那時缺乏方便食品,燒雞自是船工的首選——義興張燒雞不但熱著好吃,就是涼了,味道也很少衰減。這,也是道口燒雞區別于符離燒雞、德州扒雞乃至開封桶子雞等的地方。”

  一個品牌的誕生,總是有它的必然邏輯的。

  水路、陸路交通成就了道口燒雞,自然也成就了滑縣木版年畫。

  “那時都是大宗批發,從來是不做零售的,生意興隆得很!”滑縣木版年畫老藝人韓清亮先生說。

  既然如此,滑縣年畫緣何“失落”,以致有了2006年的“發現”呢?

  “1955年,不讓自己單干了,成立了‘益豐組’,5家一起干。很快,‘益豐組’也不讓干了,解散了。”韓先生說。

  談到滑縣木版年畫緣何“失落”,河南省民間美術協會會長倪寶誠研究員為魏慶選先生編著的《滑縣木版年畫》作序,其中寫道:“在我的印象和記憶中,傳統木版年畫在建國后,始終是灰溜溜的,學術、理論界的態度也是低調的,或回避,或格外謹慎小心,文化工作者更怕‘引火燒身、自尋煩惱’。馮驥才先生在《豫北古畫鄉發現記》序言中,曾感嘆:‘一個有聲有色、五彩繽紛、活態的年畫產地,一個作品曾遠銷東北與西北的黃河流域的北方年畫中心,在已知眾多神州木版年畫中,卻從未露過面。’其實,何止是滑縣木版年畫,就連眼下被尊稱為‘中國木版年畫源頭’的朱仙鎮木版年畫,建國以來,何曾有過輝煌,反封建、反迷信、反右傾與接踵而來的10年動亂中的破‘四舊’更是變本加厲!我手頭有5種(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不同版本的《中國美術史》,其中有四種在論及中國木版年畫時,口徑十分一致,即天津楊柳青,江蘇桃花塢,河北武強和山東濰坊(楊家埠)年畫。只有一本輕描淡寫地提到了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查閱該書作者,原來竟是河南內黃人。這也就不奇怪了。話說回來,難道編著《中國美術史》、《中國版畫史》的諸位學者、教授都不熟悉中國歷史,不知道朱仙鎮木版年畫的歷史價值嗎?答案肯定是‘否’!原因無非是‘祖宗孝道’是封建宗法制的產物;神像畫更有宣揚‘封建迷信’之嫌!在極‘左’風暴一浪高過一浪的那些年代,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不分良莠,一律被斥之為‘糟粕’,因此,具有千年歷史,早已名聲在外的朱仙鎮木版年畫也只能長年坐冷板凳。具有一定社會地位的朱仙鎮木版年畫命運尚且如此,更具原生態民間信仰的滑縣木版神像畫就更無人敢于問津,甚至避之猶恐不及呢。難道不是如此嗎?

  “我再次提起那實在不堪回首的年代,是想說明我們今天能夠有可能去‘發現’、‘搶救’、‘保護’那些被遺忘、被拋棄的‘明珠’,是因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和政府的各項政策得到落實,改革開放后,東西方文化的撞擊,迫使國人冷靜思考,深刻反思,人們對輝煌的歷史被遺忘,燦爛文明被肆意踐踏而感到痛心……”

  滑縣木版年畫的“失落”,蓋因一個時代,特別是知識分子的“失語”……

  是“名義”還是“族譜”?

  知識分子緣何“吾不語”滑縣木版年畫,卻還“口徑十分一致”地談“天津楊柳青,江蘇桃花塢,河北武強和山東濰坊(楊家埠)年畫”?

  馮驥才先生的解讀,也許讓答案更為明晰:“跟北邊——天津楊柳青年畫,南邊——桃花塢年畫,特別是河南本土的朱仙鎮年畫相比,滑縣木版年畫完全不一樣。這個地方以中堂為主。從內容上來講,基本上沒有故事,沒有世俗生活,而跟民間的信仰緊緊地連接在一起……這些畫體現了古代人與天地之間的和諧關系,而非迷信……”

  看看,到了今天,馮先生這樣的文化名人站出來“守護”滑縣木版年畫,還得強調它的“非迷信”性,給它戴上一頂人與天地之間的“和諧”高帽!

  在此,我想再次引用臺灣星云大師的一句話:有正信的信仰,當然好;如果不信,迷信也可以,總比什么都不信的好。

  其實,滑縣木版年畫未必是迷信,未必是和諧,它只是一種民間生活,借此讓百姓心生敬畏而已,借此作為過年的一種儀式而已。

  不可否認,這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教化。

  對此,我想我是有發言權的。因為,“文化大革命”前夕出生在豫東北最為偏遠的范縣僻鄉的我,就是在那場“暴風雨”中,過年時節,依然生活在這些神像中——那時,我家供奉的,就是老天爺、老灶爺、財神爺;當然,都是木版畫。

  11月4日,在魏慶選先生家觀瞻他收藏的古版年畫線版,其中幾張“老天爺”的神位牌上寫的竟然是“天地三界十方萬里”,這讓我暗自發笑。至少我在1976年之前,就知道那不是“里”,而是“靈”,是繁體字的“靈”。

  因為是家中老大,每每過年下餃子,老娘在鍋臺上忙活,盛出第一碗,我總想先吃——饞呀!這時,她總會說,供奉完再吃。于是,我就會端上餃子,在灶前院子里一路灑湯,念念有詞(當然都是老人教的):“老天爺、老灶爺、財神爺,遠哩,近哩,爰請(從讀音上看,現在我想大概是這兩個字,當時是啥也不知)不到哩,過年了,都來吃餃子哩!”

  因為爺爺奶奶在,供奉祖先,不是我家的職責,所以只供香神靈。

  農歷大年初一,天還未亮,吃過餃子,就要去爺爺家磕頭。

  第一個頭,是不能磕給爺爺的,只能磕給祖先。

  祖先就是爺爺堂屋里掛的“軸子”,這次到滑縣,我才知道它的俗稱是“祖宗軸”。

  對著“祖宗軸”磕頭,就是磕給祖先了。

  平常,“軸子”是卷起來,掛在毛主席畫像上方的。從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祖宗軸”放下來,蓋住毛主席畫像,全村老少爺們在正月初一一大早,都要來拜年磕頭,照例是首先對著“祖宗軸”,然后按輩分、按男女,再接二連三地磕;如果拜年的人輩分高的話,則只對著“祖宗軸”磕,然后寒暄幾句。

  我是老大,在爺爺家磕完頭,就跟著老爹到其他家磕。村子轉一圈,磕幾百個頭,弄得腿肚子轉筋,膝蓋都是痛的。

  正月初一是村里的人磕,初二乃至十五之前,是親戚與鄰居的親戚磕。

  正月十六,“祖宗軸”就卷了上去,毛主席畫像露了出來。

  “祖宗軸”寫著歷世宗祖的名諱,在我的記憶中,約略是“第××世諱××之神位”之類。至于祖先在“祖宗軸”上的位置,與其在祖墳的位置是一致的。看到“祖宗軸”,就知道先祖埋在祖墳的哪個位置。既是神位,自然是只有死去的先輩才能寫在“祖宗軸”的。

  無論馮驥才先生的《豫北古畫鄉發現記》,還是魏慶選先生的《滑縣木版年畫》,都稱“祖宗軸”為“族譜”,我覺得是不合適的——這不過是當下學者根據它的內容,給它起的一個新的名字——因為族譜又稱家譜、家乘等,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以血緣關系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跡的特殊圖書體裁,每每修譜,都是把活著的人收入“族譜”的。

  也因此,當下把滑縣木版年畫中的“祖宗軸”稱為“族譜”,無論從實踐上還是從學術上,都是有點兒“不靠譜”的。

  當然,“軸子(卷軸)”是它的類別,不會是它的名字;“祖宗軸”也是就軸類畫軸上的內容而言的,可是只是個俗稱。

  它有沒有名諱呢?

  “我們都叫它‘名義’。”韓清亮先生說,“最小的,叫‘貳名義’,依次是‘肆名義’、‘陸名義’,直至‘拾貳名義’,是最大的。”

  貳、肆、陸什么的,是“名義”的編號,也就是個交易“記號”——顯然,“名義”是它的稱謂。

  什么是“名義”呢?

  查閱《辭海》:1.身份,資格,名分;2.指事物立名的取義;3.名譽,名節。

  盡管《辭海》中的解釋,與俗稱的“祖宗軸”難以非常恰當地對接,但說其為“名義”,也總比“族譜”恰當些吧?

  “祖宗軸”作為滑縣木版年畫的大宗遺產,要保護、要傳承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名不可不察也。

  是“神之格思”還是“思格之神”?

  作為一種民間文化,滑縣木版年畫可謂大俗大雅。

  俗,俗到俗不可耐;雅,雅到馮驥才不識聯語。

  “那次在天津,馮先生初見滑縣年畫,其中有副對聯,馮先生以為是西夏文字,很是驚奇。”魏慶選說,“先生不識,馬上叫來一位搞書法的高手,結果還是不認識。”

  之后,馮先生只得求教于當時他所認識的一位年輕藝人。藝人告訴先生,那不是西夏文字,而是“梅花篆字”,但只知其“下聯”。在《豫北古畫鄉發現記》中,馮驥才先生這樣寫道:

  “民間喜歡用這種圖案化的奇異的文字來書寫詩句或對聯,藏字于其中,任憑觀者來猜。***其意,趣味無窮。目前只知道橫批是‘自求多福’,下聯是‘日出富貴花開一品紅。’上聯待猜。”

  11月4日,記者就此求教韓清亮先生,他說:“那上聯是‘竹報平安竹長千年碧’。”

  魏慶選根據韓先生的記憶,認真研究,認為上聯當是“竹報平安竹長萬年青”。“從平仄上說,當是‘萬年青’。仔細觀察字形,也是‘萬年青’。李方屯幾家做年畫的,都有這副對聯。認真觀察,發現不少古版,把字都搞顛倒了,這無疑也增加了***的難度。”

  如果這只是個游戲,那么對聯的橫批多是“神之格思”、“如在其上”、“大德曰生”等《詩經》、《中庸》、《尚書》中的句子,當震你一個跟頭了。特別是,有的藝人根據當下的閱讀習慣,給你念“思格之神”等,他們更不解其意,但還在印,還在傳承,你就不得不敬畏滑縣木版年畫是不折不扣的“活化石”了。

  “神之格思”出自《詩經》——“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大意是:神靈來去無蹤影,何時降臨猜測難,豈能怠慢不奉敬!

  “如在其上”出自《中庸》——“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大意是:孔子說鬼神的德行,太盛大了。用眼睛看,看不見;用耳朵聽,聽不見;但是任何事物之中,都有它的存在。天下的人齋戒沐浴,穿上盛裝祭祀它。它如江海之水一樣,洋洋灑灑,好像就在人的頭頂之上,好像就在你的左側右側。

  神之降臨,不可測度,讓人心生敬畏之心;隱微不顯的神明,左右著人的心,這是不可掩蓋的!

  滑縣木版年畫通俗淺顯,卻能把人導向信仰的世界。

  祭祀神明,與之共度春節,曾讓我這個貧寒少年,心生敬畏,心生歡喜,心生滿足。

  一直覺得,少年時期與神明共度春節,比現在奢侈地看那趙本山在電視上耍貧嘴,真的high多了!

  滑縣木版年畫——“拾貳名義”,即“祖宗軸”與所謂的“族譜”。(原標題:滄海遺珠照古原——滑縣木版年畫)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大河報 2009-11-16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