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棵精美絹制白菜上面,一棵趴著兩只絹制蟈蟈,另一棵則站著一只絹制蝴蝶,乍看上去跟真的一樣。白菜青翠欲滴,與碧綠的蟈蟈和五彩斑斕的蝴蝶交相輝映,令人嘆為觀止。蟈蟈額頭飽滿,眼睛炯炯有神,鼓鼓的肚子似乎還在隨著呼吸起伏,就連大腿上和須上的一根根毛刺都清晰可見,兩根高傲的長須隨著微風顫動,一副自得其樂的樣子。
滑縣87歲高齡的老人秦三杰,6歲開始學藝,一生嘔心瀝血,潛心研究絹制白菜和蟈蟈藝術造詣,取得了非凡的藝術成就,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出了巨大貢獻。“這是《美女戲蟈蟈》,這是我們家族主打作品《蟈蟈白菜》……”。1月12日,記者趕到滑縣四間房鄉王三寨村,秦氏絹藝第十一代傳人秦三杰家中,在老藝術家秦三杰指導下,神游于絹制藝術的美妙世界中。“絹制過程非常繁瑣,主要工序有上漿、著色、剪貼、彩繪等。制作時要閉著氣,特別要有耐性。”秦三杰說。秦三杰最喜歡的莫過于蟈蟈了。他說,蟈蟈象征著吉祥如意,歷代名人對它都情有獨鐘,這從唐伯虎所畫的“白菜蟈蟈”中 可見一斑。因此,他決心做好蟈蟈,讓這門藝術給更多的人帶來愉悅。
為學藝秦三杰走遍大江南北
據了解,“秦氏絹藝”已有400多年歷史。秦三杰說,聽他的爺爺說過,老祖宗在很多年前曾經看到過唐伯虎的一幅《蟈蟈與白菜》的字畫。隨即萌生了對蟈蟈的酷愛,由于當時家里比較窮,便撕下自己不用的絹制衣服,開始看著字畫,用絹比劃起蟈蟈來?恐欠N對蟈蟈的酷愛和對唐伯虎字畫的癡迷,老祖宗苦心鉆研,越做越像,最終練出了這手絕活。出于生計,便經常拿出一些成品去賣來養家糊口。一代代就這樣傳下來了,傳到自己這代已是第11代。
秦三杰是從6歲開始,在父親的熏陶下學習絹藝的。秦三杰在兄弟中排行老三,從小愛在地上亂畫一些小動物,表現出特有的天賦。最終,秦三杰父親將他定為了秦氏絹藝的接班人。為了培養秦三杰成才,其父讓9歲的秦三杰跟隨民間藝人韓學州、陳錦堂學習繪畫、雕塑,這為秦三杰打下了扎實的藝術基本功。后來回家學習絹藝,秦三杰幾乎到了癡迷狀態。一次為了在田里捉到一只蟈蟈做標本,不知不覺中跟著蹦跳的蟈蟈來到了馬路上,不慎被一輛疾馳而來的農用車給掛倒,幸運的是并無大礙。
1956年,秦三杰到福建參軍服役。雖然一時不再從事絹藝術,但在他的心中仍然時時刻刻牽掛鐘愛的絹藝?臻e時間,他就會拿著隨身的一些小工具,在畫板和絹布上面比比劃劃,苦練絹藝。秦三杰轉業后到了上海一家工廠,經一位領導的培養,他先后到上海國畫研究院學習4年的繪畫;接受了國畫大師張大壯、瓷盤畫家吳維鴻、雕塑家林鴻喜、佘剛旭、鄭才守等人的親自指教。為了研究蟈蟈的自然形態,他又到云南考察4年,在西雙版納認識了數種不同顏色、不同種類的蟈蟈。
就這樣,秦三杰制作絹藝名聲越來越大,1965年在上海全國工藝美術品展覽會上,得到了當時華東局副書記陳書谷同志的高度贊揚:“秦氏絹藝奪天工,蟈蟈白菜更絕倫,只知世上有高手,何處尋得此能人。”1986年書法大師啟功看到《蟈蟈白菜》欣喜不已,隨即詩曰:“蟈蟈鳴聲聞千里,大地似錦百財聚。童叟喜取百年樂,詠唱祖國富強曲。”2003年8月絹質“蟈蟈白菜”榮獲全國金獎,并被省市縣博物院館收藏。2006年4月,參加首屆中國民間藝術高層論壇,代表作《蟈蟈白菜》榮獲金獎。2007年2月,秦氏絹藝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2007年11月,在秦三杰指導下,他的大兒子秦竹林捧回了由中國文聯頒發的中國第八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
秦氏絹藝
要為北京奧運獻上厚禮
秦竹林表示,自己7歲跟著父親學藝,在父親秦三杰的指導教導下,一步步掌握了秦氏絹藝白菜的制作秘訣。為此,自己很感謝父親一片苦心。學到本領后,又經常與父親和弟弟秦志勝一起探討研究如何改進制做工藝。經過20多年的時間,秦氏絹藝在他們爺仨的改進下,由起初的手握等簡單工具制作到現在更完善的工具制作,同時在白菜的色彩、光亮、原料等改進方面都是一家人挖空心思去鉆研的。“在我心里山花獎是屬于我們整個家族,因為這是在父親的指導下,在弟弟的配合下完成的。”秦竹林真誠地說。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首要的就是保持“原汁原味”,否則歷史將在此斷代,傳統將在此斷裂,文化將在此失傳。據了解,近年來,一些掌握絕活的藝人年齡老化,后繼乏人;一些依靠口傳心授傳承的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傳下來,靠的就是口傳心授和祖傳絕活再加社會需求。如今一些民間藝術沒市場,年輕人又不愿學,還受社會的輕視。也正是此原因,秦三杰為自己祖代相傳的秦氏絹藝接班人犯愁了。大兒子秦竹林已年近六旬,白菜制作上很有成就,但蟈蟈精細活又由于眼睛問題受到阻礙。而二兒子秦志勝對蟈蟈制作很精妙,但在制作白菜上比起哥哥又有所欠缺。為了讓兄弟倆都平衡,秦三杰一碗水端平,將第十二代傳人賦予了兄弟二人,共同接承祖業。在采訪中,秦竹林、秦志勝也表示,為了秦氏家族共同的目標:精誠團結,共同努力進步,讓秦氏絹藝成為一個河南名牌,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兄弟倆會以此為責任勉勵自己,傳承后代。
秦三杰表示,在自己幾十年的藝術生涯中,最讓他引以為榮的是人民藝術家常香玉老師很喜歡他做的“頭面”,硬是要他多做了幾個送給她。他做的這些絹刻制品并不輕易送人,單純是個人愛好。他所做的作品主要用于收藏,有關部門曾經收藏了他的部分作品,
2007年5月,中央電視臺鄉土欄目對秦氏絹藝進行報道之后,作為秦氏絹藝的掌門人秦三杰更是對自己的兩個兒子和秦氏絹藝以后的發展倍加自信。秦三杰在采訪中介紹,在秦家歷代傳人中有一個原則便是單傳,雖然有這樣或那樣的顧忌,但自己還是將這門手藝傳給兩個兒子,每人只掌握一種技能,兩個人團結起來才是一個整體,相信兩個兒子會精誠團結把秦氏這手絕活發揚光大。秦三杰表示,他們全家正為2008奧運會精心準備一份厚禮——超大《蟈蟈白菜》。”
制作一只蟈蟈
需花費20天時間
一片很普通的絹,一只活靈活現的蟈蟈,二者能夠藝術地融合在一起,這便是秦三杰的絕活。一只做工精細的蟈蟈至少要花費近20天的時間、118道工序才能完成。秦三杰拿出成品展示給記者:蟈蟈大眼圓瞪,翅薄而透,后腿似強有力地蹬著地面,腿刺清晰可見,細如發絲的胡須驕傲地翹起,就連白肚子上的鱗片也細致整齊。用手輕輕一碰,后腿堅硬如鐵,大肚虛軟,捏而癟,須柔,倒撫可以感覺到上面根根略澀的絨毛。
秦三杰介紹,絹藝使用的絹非常講究,大緞子、平緞子、縐緞、綾子、紡綢、喬其紗、洋紡……不同的絹使用起來效果也絕對不同。一只絹蟈蟈通常由6種絹制成,須、頭部、身體、翅膀、腿、鱗片材質各不相同。其制作工藝復雜自無法細說,單是須,便有40道工序。它抽自雪白的絹絲,最終卻形成由粗漸細,帶有絨毛的赭色硬須,且不同的蟈蟈其須并不相同,有覓食的、備戰的、喝水的、休息的,須成為一只蟈蟈極好的狀態寫照。
再看白菜,色彩鮮艷,層次分明,白菜的每片葉都嚴實地裹到一起,就連白菜的根和須也都做的相當逼真。雖然白菜做起來工序比蟈蟈少,只有48道工序,但白菜也同樣是用絹,經過一系列的流程做出的。就這樣,經過藝術家的妙手匠心,兩只蟈蟈趴在一棵大白菜身上,就變成了秦氏絹藝的代表作《蟈蟈白菜》。
另外,秦三杰家中展廳內擺放的還有《螳螂捕蟬》、《竹林之聲》、《國泰百財》、《秋韻》等作品,作品中的人物、鳥類、植物、草蟲件件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均能以假亂真。(原標題:秦氏絹藝異彩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