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文化遺產 >> 瀏覽相關信息

八千年前的古笛絕響

2012/6/23 18:21:36 點擊數: 【字體:


八千年前的古笛絕響


八千年前的古笛絕響

1987年賈湖出土的龜甲響器。

八千年前的古笛絕響

華夏古樂園的演員在國家大劇院吹奏賈湖骨笛。        

    采訪寫作這篇文章的時候,記者腦海中常常浮現出這樣的場景:在八千多年前古淮河流域的一小片古人類聚集區里,夜幕降臨,一位先民走出半地穴式的簡陋居所,面對四周蒼茫寂靜的原野,用手中的骨笛嗚嗚咽咽地吹奏起來,他表達的該是怎樣的一種情愫啊?
      
    要知道,那時候還沒有文字,甚至沒有數字的概念。雖然他們已經掌握了農耕技術,但維持生存很可能還主要依靠采集和捕獵。他們生活的時代是新石器時代的早期。我們更熟知的北京山頂洞人,也比他們只早了兩三千年。
    
    可就是這樣的一群人,他們差不多懂得了七聲音階;他們制作的骨笛,現代人可以用它幾乎完美地吹奏出民歌《小白菜》!
    
    這在全世界也是絕無僅有。雖然是那么的不可思議,卻是實實在在發生的真實!
  
    修護村堤挖出的古人類遺址

      
    賈湖村,位于河南省舞陽縣北舞渡鎮西南。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賈湖村周邊的很多地區,已經發現了距今四千年的二里頭文化遺址、距今四千多年的龍山文化遺址、距今五六千年的仰韶文化遺址、乃至距今八九千年的裴李崗文化遺址,構成了這里古人類活動的初步鏈條。
    
    1962年,被錯劃成“右派”的舞陽縣文化館的文物專干朱幟,下放到賈湖村勞動。在田間干活兒的時候,他曾發現過一些陶片、骨頭碎塊和類似紅燒土的土塊。隱隱約約中,他覺得腳下的這塊土地并不尋常,然而,被列入“另冊”的他,當時只能把這些直覺埋在心里。
    
     1975年8月,流經舞陽縣境內的十數條淮河上游支流水位暴漲,陸續超過警戒線。為了自保,賈湖村村長召集大家商量,決定圍繞村莊修建一圈高約3米的護村堤。賈湖村三面都是農田,只有東邊是一片荒地,要修建護村堤就只有到這里取土——誰也不知道,就在這片荒地的下方,埋藏著八千多年前的秘密。
    
    歷史有時就是存在一些遺憾。就在挖坑取土馬上要觸碰到這個秘密的時候,護村堤恰好也修建完成了,于是村長宣布停止取土,這個秘密就只能在地下繼續守藏了三年多時間。
    
    1978年冬季的一天,賈湖小學教師賈建國帶領學生為加固防洪堤到荒地中繼續取土。幾鏟子下去,有個同學說碰到了硬邦邦的東西。賈建國刮開薄薄的土層,發現下面是一塊長方形的石頭,他注意到,這塊石頭的一側被打磨成刀刃的形狀。有一些考古學知識的他隨即聯想到了中原地區原始部落常用的生產工具——石鏟的頭部。賈建國立刻指導學生們在周圍展開挖掘,果然,一些石器的殘件和破碎的陶片陸續出現。這些東西是不是文物?賈建國想到了自己的一位老鄉在舞陽縣博物館當館長,這位館長不是別人,正是當年被下放到賈湖村的朱幟。
    
     賈建國帶來的陶片和石鏟,讓朱幟激動不已。朱幟把它們與裴李崗出土的文物進行了對照,發現二者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朱幟向上級文物部門進行了匯報。根據專家的意見,舞陽縣政府立刻公布賈湖遺址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3年5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派人來到賈湖村,在遺址的中部規劃了3個共50平方米左右的探溝。在一個半月的試掘中,發現窖穴11座、墓葬17座,陶器和石器以及龜甲等數十件遺物,確認了賈湖遺址的時間大約在仰韶文化之前的新石器時代前期。
    
    然而,正當朱幟對試掘工作滿懷期盼的時候,專家們卻忽然決定終止試掘。原來與此同時,考古工作者又在河南省長葛市石固崗發現了一處包含有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性質的文化遺址。專家判定,賈湖遺址的文化內涵并未超過石固遺址,因而決定放棄。
     
    一顆耀眼的明珠,因為埋藏得太深,差一點就此又要與人們失之交臂。
      
    朱幟并不甘心,他繼續積極向上級反映強烈要求繼續發掘。1984年夏天,省文物局又派人來到賈湖村,這一次發掘規劃了4個探坑,面積擴展到100平方米。隨著發掘的深入,大量珍貴文物的出土以及賈湖遺址地層關系的復雜性逐漸引起了上級文物部門的重視。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后,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重新組建賈湖遺址考古隊,由時任第一研究室副主任的張居中帶隊,于1984年10月前往賈湖村。
   
    笛子,那就是個笛子!

      
    張居中來到賈湖村不久,就感到這個遺址確實有一些特別的地方。比如,賈湖墓葬中大量成套的骨器就是裴李崗遺址難以企及的,其精美程度甚至堪比商代的青銅箭頭。
     
    但他不知道,一個更驚人的秘密就等在他的面前。
     
    一天中午,考古隊隊員賈芬良開始清理M278號墓那具殘缺的骨架。泥土和雜物一點一點被剝離掉,他驚奇地發現,這具骨架的左股骨內外兩側,各有一件管狀器物,長約20厘米左右,一面排列著7個整齊的小圓孔。位于內側的一只已經斷成3截,而外側的器物保存相對完好。這兩件器物看上去像是用動物的骨管做成的,通體呈土黃色,晶瑩亮潔。
     
    “那,就是個笛子!連民工們都說,它就是個笛子!”
       
    回憶起二十多年前的那個場景,張居中仍然歷歷在目:“笛子就是笛子,它的樣子,明擺著在那兒的,不可能是別的什么器物!要是非要思索這東西到底是什么,上帝都會發笑。”
     
    考古隊員甚至當時就拿起這把“笛子”,試著吹奏起來。但是,由于里面堵塞的泥土還沒有清理干凈,當時并沒能吹出音來。
     
    此后,在其他的墓穴里,又陸陸續續發現了幾支類似的骨管。可以判斷,骨管是用鶴類飛禽的肢骨,截去兩端骨節后,再鉆孔而制成的。
        
    賈湖遺址的考察工作告一段落之后,張居中和另外幾位考古專家立刻帶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支,出土于M282號墓中的20號骨笛專程來到北京。他們首先找到了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蕭興華先生。蕭興華一見到這只骨器便大吃一驚。
      
    蕭興華說,骨管的構造與笛子盡管很相像,但有一個重要的不同,就是骨管兩端開口,沒有吹孔。盡管骨管沒有吹孔,但仍然是吹奏樂器。塔吉克族的鷹骨笛、哈薩克族的斯布斯額,都是用笛子的一端作為吹口的,只是吹奏時要將笛子斜持,使吹口與嘴唇形成45度的傾斜角,利用聲波的震蕩,使樂管的邊棱發音。尤其重要的是,至今還在河南民間流傳的吹奏器竹籌,也是兩端開口的。
      
    蕭興華當即便帶著他們一行來到中央民族樂團找到劉文金團長。劉文金聽了考古專家們的簡單介紹之后,便召集管樂聲部的好幾位同志來試奏。笛子演奏家寧保生首先用斜吹的方法吹出了它的基本音階,這一結果使所有在場的人都受到了很大的鼓舞。
       
    此后不久,蕭興華又和另外幾個人攜帶stroboconn閃光頻譜測音儀,專程前往鄭州,對M282號墓中的20號骨笛進行了音序測試。蕭興華和另一位音樂研究者分別用斜吹的方法吹奏了上行和下行的音序,又分別吹奏了河北民歌《小白菜》的曲調,相當準確的音高和堅實而又嘹亮的音色,使在場的人都大為震驚!
  
    八千年前的人類奇跡

     
    八九千年前的人類會做笛子用笛子,這在全世界也是絕無僅有。在比他們晚兩三千年的仰韶文化遺存中出土的陶塤,雖然已經達到了與現在五聲音階相同的水平,看上去也不如這些骨笛先進。
      
    從1984年以后,考古工作者在賈湖遺址的墓葬中,陸陸續續一共發現了18件骨管,都是兩頭洞通,管表的一側開有若干個成排的孔。骨管出土時大多位于墓主人股骨的兩側,呈土黃色。
      
    賈湖出土的18件骨笛共分三期,后來據專家鑒定,早期骨笛年代在公元前7000年-前6600年左右,這一時期出土的兩支骨笛分別開有五孔、六孔,能奏出四聲音階和完備的五聲音階。
      
    中期骨笛年代在公元前6600年-前6200年期間,這個時期出土的骨笛都是管開七孔,它們不但能吹奏出完備的五聲音階,而且已經能夠吹奏出六聲音階和七聲音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M282號墓出土的20號、21號兩支骨笛,標志著賈湖音樂文化的高峰。

    以M282號墓的20號骨笛為例,即使簡單地平吹,骨笛也至少能吹出8個音(7個按音,1個筒音)。演奏試驗和測音結果表明,骨笛音質較好,音階結構至少是六聲音階,也有可能是七聲齊備的古老的下徵音階。該笛可以吹奏以C為宮的七聲古音階(123#4567i),或以G為宮的七聲新音階(1234567i)。此外,還存在多宮演奏的可能性,可以吹奏比較復雜的旋律。
   
    晚期骨笛年代大約在公元前6200年-前5800年之間的四百年時間,這一時期的骨笛除了一部分保持了中期的七孔骨笛的形制之外,還出現了八孔骨笛,不僅能吹奏出七聲音階,而且還出現了變化音。
        
    河南博物院副院長李宏說,人們習慣將中華文明起源與三皇五帝的傳說時代聯系起來。音樂的起源和樂器的發明也是這樣。在古代文獻中,經常提到的“伏羲氏灼土為塤”“女媧制笙簧”的說法,特別是堯的樂官夔、黃帝的樂官伶倫,都是專職的音樂人。音樂的起源、樂器的發明,與傳說中的帝王關系密切,這是中華民族將音樂視為治國安民重要手段的特殊觀念。而距今近八千多年骨笛的出土,將整個中國音樂史的起源,由文獻所記載的三皇五帝時的五千年提前了三千多年,改寫了中華音樂文明起源時間,這是了不起的奇跡。
   
    拍案稱奇 

   
    專業演奏家也聽不出

   
    賈湖骨笛的音高瑕疵

   
    是巧合?還是錯誤?

       
    對賈湖骨笛有著細致研究的蕭興華先生曾做過這樣的描述:
      
    骨笛中特別引起我們注意的是早期的M341:1號、中期的M282:20號和晚期的M253:4號三支骨笛,因為這3只骨笛上都留下了制作時為計算開孔孔距而留下的計算刻度,其中M282:20號的計算是用鉆頭輕點而留下的痕跡,而在實際鉆孔的過程中,又根據人耳對音高的校正進行了修改,這只骨笛在開第七孔時,先開了一個小孔,經過人耳的審聽,覺得它比實際需要的音略高,因此在它下方0.44厘米處又開了一個正式的音孔(見上圖)。
     
    經過兩個音孔位置的調整,它們之間距音分數與今天十二平均律的音距和音分數完全相同,并且形成了1235四個聲音組合的、以十二平均律為基礎的相互關系,這不能不使今人為之稱奇。
    
    通過測音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賈湖M341:2號骨笛所發出的音及其它們相互之間所構成的音程,除4個音程與十二平均律完全相同之外,其它所有能構成音程的音分值與十二平均律的音程音分值,相差最大的音分值系數都沒有超過6個音分數的。據專業人士說,最好的鋼琴調音師,他對調音的音準度可控制在兩個音分,而這兩個音分的差距不是靠儀器的測定而是靠感覺。從事弦樂器的演奏家們對音高的敏感度是最強的,小提琴演奏家對音高的敏感度多在7個音分之上,而一般的專業音樂工作者能聽出聲音高低差別的,都在10個音分以上。這也就是說,現代專業的器樂演奏者都難以聽出這支骨笛的音調與十二平均律有何差別!這難道不是世界音樂史上的奇跡嗎?
  
    是巧合?還是錯誤?


    關于賈湖骨笛的質疑聲其實一直也沒有停歇。
      
    有人提出這樣一種假設:骨管原本是賈湖先民的隨意之作,不過偶然與音階相符罷了,并非刻意制作的樂器。然而這種說法很難站得住,因為同一遺址出土的骨管并非僅此一件,而是多達18件;制作的時間也有先有后。這絕不可能是無意制作或者偶然的巧合。
   
    也有人提出這樣的假設:骨管原本是在年代較晚的地層中,由于發掘時不小心而混入到了年代較早的地層中。然而專家指出,其中341號墓出土的兩支骨笛已有輕度的石化跡象,依據考古學常識,凡是有石化痕跡的骨器,其年代至少有一萬年,因此,它們年代的古老性也沒有問題。
     
    為何八千年前的古人類能制作出如此高質量音準的樂器?蕭興華曾就此與一些專家進行過討論,他們認為,在遠古時期,大自然的天空比較純凈,除自然外,沒有人為的電波和嘈雜的環境對人耳朵的干擾。因此,人們對聲音的敏感程度要比今人強,耳朵的辨別能力也較細微,對音與音之間的距離要求也比較嚴格。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為的噪音越來越多,對人的影響越來越大,而人類對音的敏感程度也越來越低。這也許就是古人為什么能在遠古時期制造出賈湖骨笛這樣高質量音準樂器的原因吧!
  
    七聲音階與十二平均律

     
    清華大學教授彭林說,關于賈湖骨笛,還有一個引人注目的問題是,長久以來一直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是五聲音階的國度。比如《漢書·律歷志》上說:“聲者,宮、商、角、徵、羽也。”宮、商、角、徵、羽是音階中的五個音級,合稱“五聲”(相當于現代簡譜的1、2、3、5、6)。賈湖古笛等一批古樂器的出土,有力地說明了,華夏民族的音樂也像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樣,經歷了一個探索發展的過程,而且很早就曾經達到了符合音樂自然屬性的七聲音階。
    
    所謂七聲音階,是指在八度音程之內,由七個相鄰的音所組成的音階。
     
    而十二平均律,是世界上通用的把一組音(八度)分成十二個半音音程的律制,各相鄰兩律之間的振動數之比完全相等,亦稱“十二等程律”。十二平均律的發明,使十二律不能周而復始的難題得到了徹底解決。中國明代音樂理論家和數學家朱載堉在《律學新說》中首次提出了十二平均律的理論。歐洲人發明十二平均律,已經是朱載堉之后半個世紀的事情了。(原標題:八千年前的古笛絕響)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北京日報 2011-02-23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