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窯”——諸窯之冠
(中瓷網訊)“當陽峪窯于2004年進行了考古發掘,發現有6座窯爐和4座作坊。該窯產品以白釉為主,醬釉次之,還有黑釉、褐綠釉、三彩及絞胎瓷器等,其釉色光潤明亮,為磁州窯系諸窯之冠。”2004年9月27日,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楊育彬、楊肇清、曹桂岑、孫新民、張志清諸先生簽名推薦當陽峪瓷窯遺址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是寫在河南省文物局向國家文物局呈報文本上的當陽峪瓷窯的“價值評定”之一。
當陽峪窯為“磁州窯系諸窯之冠”,何謂“磁州窯系”?
1982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中國第一部陶瓷通史——《中國陶瓷史》。該書邀集全國文博考古、陶瓷科學、工藝美術等方面的專家學者,歷時數年合作編寫而成,代表著當時中國古代陶瓷研究的最高學術水平,是一部劃時代的陶瓷杰作。
《中國陶瓷史》首次提出了“磁州窯系”的研究分類概念。因為河北磁州窯發現早、窯址考古成果多,為便于歸類研究,遂將河北、河南、山西、山東、陜西、安徽諸省宋元時期生產化妝白瓷、彩繪瓷、剔花、刻花等裝飾瓷器的北方民間窯場歸為“磁州窯系”。
學界普遍認為,“磁州窯系”的代表性瓷窯,有河北磁縣的磁州窯,河南修武縣的當陽峪窯、禹州市的扒村窯、登封市的曲河窯、鶴壁市的鶴壁集窯、新密市的西關窯,山西介休市的介休窯,山東淄博市的淄博窯,安徽蕭縣的蕭縣窯,乃至江西吉安市的吉州窯等。
“窯系”涵蓋生產相同或相似瓷器品種的若干窯場,它既包括同一地區內的不同窯場,也包括不在同一地區,但產品風格一致的窯場;也就是說,“窯系”不是按照地域來劃分,而是按照產品特征來劃分的,它所強調的,是若干窯場之間主流或大宗產品風格相若,乃至一致。
盡管河南古代窯口,諸如當陽峪窯、扒村窯等,是“磁州窯系”的中堅力量,但因發現較晚、未進行考古發掘或考古發掘極少,直到現在還立身在以河北磁州窯命名的“磁州窯系”的“陰影”下。
盡管目前不少學者傾向于以“類型”取代“窯系”,乃至主張“取締”“窯系”概念,但當陽峪窯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在2006年成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無論學界還是官方,仍以“磁州窯系”而目之——只是稱它為“磁州窯系諸窯之冠”。
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窯址類共計36處,其中在磁州、耀州、龍泉、景德鎮、鈞、定、建、越“八大窯系”中,“磁州窯系”最多,有5處。
它們分別是河北磁州窯,河南當陽峪窯、扒村窯,山西介休窯(洪山窯),江西吉州窯——由此可窺“磁州窯系”在中國陶瓷史上的地位。
而在這36處窯址類“國保”中,河南最多,有7處,分別是禹州市禹縣鈞窯址(包括鈞臺鈞窯遺址與神鈞窯址)、鞏義市鞏義瓷窯遺址(包括黃冶三彩窯址與鞏義瓷窯窯址)、寶豐縣清涼寺汝官窯遺址、魯山縣段店窯址、禹州市扒村窯址、修武縣當陽峪窯址、汝州市張公巷窯址——由此可窺河南陶瓷在中國陶瓷史上的地位(36處窯址類“國保”中,河南7處,浙江6處,江西4處,福建4處,河北3處,安徽2處,山西2處,四川、湖南、陜西、內蒙古、湖北、廣東、江蘇、山東各1處)。
“磁州窯系”是北中國最為著名、最為重要的窯系。
大宋南遷,“磁州窯系”陶工南遷江西吉州、景德鎮等,影響了明清中國陶瓷的發展方向。反觀汝、官、定、哥、鈞“五大官窯”,倒沒有決定中國陶瓷的未來走勢。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推薦材料·當陽峪瓷窯遺址·價值評定》云:“當陽峪瓷窯遺址是中華文明的象征之一,也是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一處文化遺產。”
比定窯、汝窯更有魅力
“北宋被稱為中國陶瓷藝術的黃金時代,以定窯、汝窯、官窯為代表的名窯,留下了許多不朽的名作……但是,修武窯在北宋窯中卻是風格變化最多,做工特別精細的窯。怎么搭配非常好玫瑰精油價格效果好的怎樣才能瘦腰瘦腿身體滋潤哪個牌子的。
一提起修武窯,令人印象最深的是它的藝術美感及清新簡明的風格,并且洋溢著近代的感覺。從不同的角度看,修武窯比定窯、汝窯更有魅力。
但是,從古至今它卻完全不為人知,真是不可思議。”這是日本著名古陶瓷專家小山富士夫在其學術著作《北宋的修武窯》中的開篇之言。這里所說的修武窯,正是當陽峪窯。
由于窯址發現較晚,地點在焦作之北約2公里,產品與河北磁州窯相類,因此,關于當陽峪窯,國際社會一直沒有一個統一的名稱——在歐洲,曰“焦作窯”;在美國,列入“磁州窯”;在日本,時而曰“磁州窯”,時而曰“修武窯”,并由此出現學界紛爭,稱為“修武窯事件”。只有在中國,曰“當陽峪窯”——蓋因最早發現的窯址,也是最典型的窯址,在焦作市修武縣西村鎮當陽峪村。
關于此窯名稱,國際社會紛如聚訟,蓋因“在我國已知的唐宋窯址中,為外人首次發現的先例,恐怕是以河南省焦作市的當陽峪窯為絕無僅有”(葉民:《考察河南窯址紀略磁州窯型出類拔萃的榜樣——當陽峪窯》)。
小山富士夫聞知該窯,時在1941年。當時當陽峪古瓷乃至瓷片,風行北京古玩界。但無論問誰,他們都會反問:“有這個窯嗎?”
著名古陶瓷學家陳萬里先生1951年來到焦作,調查當陽峪窯,其《調查平原、河北二省古代窯址報告》(《文物參考資料》1952年1期)寫道:
“當陽峪古代瓷窯,不見于任何以往的文獻,即《修武縣志》亦不提及過出產瓷器。最近10年來,歐美所出版的關于瓷器書報,往往提到當陽峪;而焦作福中公司的英國人,據說曾經專事搜集過當陽峪的碎片。
北京廠肆中人,亦以當陽出品可以獲大利,于是利之所在,就搜羅些碎片,裝在錦匣,亦可得到高價。可是,我們沒有一個研究瓷器的人會注意到當陽峪的。
“當陽峪在修武縣(西北)45里的山里,由新鄉乘道清鐵路,車到焦作,往東經東焦作村、岡義村,轉北進山口,上坡,計程12里,就到當陽峪了。
村在山坡上,是一個小村落。20余年前挖掘古瓷,頗有發現。但是完整的較少,就是所謂窯底貨。此處出品,極為復雜,實在是宋瓷中最優秀的民間瓷器。白釉的,有粗有細;細的,胎骨亦薄。白地黑釉,先劃花紋,再行剝落的方法,此種作品,為當陽峪所獨有的。絞釉一種,承襲了唐代的作風,此后就不再看到別處能夠燒造的了。宋三彩亦不少。
總之當陽峪的窯場,是很大的。山有窯神廟,(宋)崇寧四年的碑記還存在著。此次曾把去年所拓得的拓片做了一次校對的工作。此碑記,實在是一件最重要的文獻。
“此間碎片小塊的,散在田間;較大而花紋特別的,都為當地人所撿去。碎片而能賣錢,我于北方除當陽峪外,還未曾見過呢。”
而在《談當陽峪窯》(《文物參考資料》1954年4期)中,陳先生在文末如此“總結”當陽峪窯:“總之,當陽峪窯的作品,向來是不為人們所重視的。因之,如此一個重要窯場,是被忽略了。
我以為,在黃河以北(當為‘黃河南北’之誤)的宋瓷,除了曲陽之定,臨汝之汝以外,沒有一處足與當陽相媲美。磁州的冶子窯以及安陽的觀臺窯,終遜當陽一籌。
而一切文獻所列舉的磁州窯或是磁州型的瓷器,毫無疑問的,有一部分是屬于當陽峪。也就是說,磁州窯的榮譽,應該有一部分歸于當陽峪。”
因為河北磁州窯與當陽峪窯產品相類,學界基本上將當陽峪窯諸多產品列在磁州窯系名下;面對當陽峪窯精妙絕倫的醬紫色產品,學界則基本上將其歸入河北定窯名下。
因之,河南省工藝美術協會副理事長、當陽峪絞胎瓷復燒科技攻關小組組長、焦作市科技局副局長、副研究員楊峽對當陽峪窯的概括頗有“悲情”:“當陽峪窯輝煌了中國陶瓷,自己沒有任何名分。”“1997年,有位焦作籍的北京大學研究生,名叫羅勇,他的畢業論文是《當陽峪窯研究》。(原標題:“磁州窯系諸窯之冠”當陽峪窯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