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浚縣正月古廟會入圍“河南民俗經典”,由于其會期從正月初一到二月初二,綿延整個正月,吸引著周邊20多個省市及海內外的游客前來觀光、祈福,日游客量最高可達30多萬人次,素有“華北第一大古廟會”之稱。
追溯:潮起
它是璀璨的珍珠,在歷史長河中閃光
和全國許多民間廟會一樣,浚縣正月古廟會同樣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動,《禮記·雜記下第二十一》記載:春秋時,子貢看到盛大的祭祀場面,激動地說“一國之人皆狂”。
《浚縣志》、《大伾山志》均記載:大伾山,浮丘山上最早的廟宇中就有二郎神廟。后趙石勒皇帝在大伾山東麓依山雕鑿了中國“北方最大,全國最早”、俗稱“鎮河將軍”的大石佛。彌勒佛在大伾山的落座,標志著浚縣廟會的形成。
浚縣地處豫北平原,自古交通發達,給人們朝山提供了方便。
山因人而貴
浚縣正月古廟會的興盛依托大伾山和浮丘山,大伾山和浮丘山也承載著廟會所延伸的文化淵源,神話故事中二郎神擔山趕太陽,挑的就是這座大伾山與對面的浮丘山。環繞其周的太行、沂蒙、燕山、伏牛都遮不住它們的光芒。
大伾山真的不高,也真的不大——僅135米高、占地1.66平方公里,但它卻是我國文獻記載最早的名山之一。“伾”的釋義為層疊、有力氣、再成之山,從華夏源頭而來的黃河,從《詩經》而來的衛河從山的兩側滾滾流過……
“大伾山文化匯聚了一千多年來的宗教風習、石雕造像、摩崖石刻、風物傳說等等遺存。它們承載的多是水患人戰的凜烈、世外邊緣的放曠、山野民間的率真,是中國歷史文化長鏈上古樸芳香的一環。而且,離亂時世的文化遺存本來就不多,它就彌足珍貴”,著名女作家王鋼如是說。
浮丘山只有105米高、1平方公里大,因山勢若漂浮之舟被稱為浮丘山,又因其在城南而被稱作南山。位于浮丘山南端最高峰的碧霞宮,是全國也不多見的古老且規模完整的道觀。據傳碧霞宮是碧霞元君的行宮,當地人稱碧霞元君為“老奶奶”,碧霞宮亦稱“奶奶廟”。
明嘉靖年間,浚縣知縣蔣虹泉歷時20年,捐資建起正殿和兩側廊房及院墻和山門。碧霞元君從此名震一方,加之相傳碧霞元君專司人間生育之事,“求子有應”被傳得神乎其神,祭拜之人日增。
此時,浚縣兩山已有多個分散的廟會,廟會能使人的心理得到有益調整,但遠道而來的香客要趕齊這些廟會非常不便。
由于玉皇是道教中天界最高主宰之神,玉皇廟會在春節剛過的正月初九,正處于農閑時節,于是人們將朝山拜頂的時間不約而同地逐漸集中在了正月。當地也積極迎合并主動疏導三教九流的不同信仰者、游覽觀光者向正月聚集。
這種融合聚集的信仰基礎,從碧霞宮建筑的特色上便能找到很好的注腳:碧霞元君是道教尊崇的神靈,碧霞宮本是道教建筑,但在浮丘
要充分發揮浚縣古廟會在全省全國的影響,按照傳承民俗文化、活躍群眾生活、發展旅游事業的指導思想,強化領導,制訂方案,明確項目,分解責任,加快推進,確保辦出特色、辦出水平、辦出品牌。
——摘自市委書記郭迎光2008年7月2日在浚縣考察工作時的講話(原標題:浚縣古廟會:萬眾歡娛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