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縣廟會即“浚縣正月古廟會”,是浚縣的大型民間傳統文化活動,活動貫穿于每年的整個正月,一直持續到農歷二月初二,有“華北第一大古廟會”之稱,被外國人稱為“中國老百姓的狂歡節”。
歷史悠久 成就深厚文化根基
浚縣正月古廟會可追溯到十六國后趙皇帝石勒開鑿伾山大佛時期,距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當時民眾集結進香,朝山拜佛,廟會開始形成。經過1000多年的發展,浚縣兩山(大伾山、浮丘山)相繼修建了許多寺廟、道觀,廟會的規模逐漸擴大。
明代,大伾山、浮丘山和浚縣縣城先后增加了文廟、文治閣、陽明書院等多處寺廟宮觀樓閣。這一時期最具標志性的建筑是碧霞宮,碧霞宮的落成,也是浚縣廟會由零星、分散向正月匯總的歷史轉折點。據現存的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七月《重修泰山碧霞元君行宮記》碑載:在五岳獨尊的泰山之巔,有玉女池一處,池南有顯靈應濟碧霞宮,供奉碧霞元君之神。碧霞元君,宋元以后,聲名顯赫,明朝建立后,又大肆敬神,皇帝將其封為“天仙玉女廣靈慈喜恭順普濟護國庇民碧霞元君”,并每年派官員前往朝拜進香。
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貴州普安進士蔣虹泉任浚縣知縣,大捐俸資,將碧霞宮遷至浮丘山頂,歷時20年,建成了富麗堂皇的正殿和兩側長長的廊房,以及高大的院墻和山門。碧霞元君從此更是名震一方,加之相傳碧霞元君專司人間生育之事,“求子有應”被傳得神乎其神,因此,祭拜的人日益增多,不少是遠道慕名而來。
這時,兩山已有多個分散的廟會,如玉皇廟的正月初九會,觀音巖的二月十九會,天齊廟的三月二十八會,天寧寺的四月初八會,禹王廟的六月初六會等。遠路的香客,要都趕這些廟會自然不便。如果將這些分散的廟會,相對集中在一個時間段內,就方便了遠路香客。由于玉皇是道教中天界最高的主宰之神,玉皇廟會在春節剛過的正月初九,正處于農閑時節,于是朝山拜頂的時間不約而同地逐漸集中在了正月。加之浚縣官府為了管理上的方便和經濟利益上的考慮,也積極迎合并主動疏導三教九流的不同信仰者、游覽觀光者向正月聚集。這種融合聚集的信仰基礎,從碧霞宮建筑的特色上便能找到很好的、有趣的注腳:碧霞元君是道教尊崇的神靈,碧霞宮本是道教建筑,但在浮丘山上的碧霞宮的垂攏上,卻繪有儒教的二十四孝圖。中國是以孝道為主流文化意識的國家,忠孝節義歷來被奉為至上,漢代有“舉孝廉”,那么,將儒教故事畫在正面顯眼的位置,說明這里就不純粹是道家的內容了。更有意思的是,在御道正中的欄板上,刻著一個佛在心中的吉祥符號。再看柱頭上的石刻,就會發現其中的人物有道士,還有羅漢。這就是說,佛教在這里也有位置。并且,在上世紀40年代之前,碧霞宮是由道士、和尚輪流管理的。由此可以看出,不同宗教在浚縣大伾山、浮丘山進行了大融合,達到了佛、儒、道三教合一。
宗教上的三教合一,佛、儒、道之間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為分散的廟會的聚攏合流奠定了基礎,消除了不同信仰者祭祀朝拜時的隔膜和障礙,人們不約而同地接納了正月上山朝頂這一時間。
正月廟會形成了,廟會的規模前所未有,廟會上可以說是人山人海。碧霞宮前戲樓兩側的一副古聯,不僅歌頌了浚縣的秀麗山水,又感嘆了梨園歲月,也道出了浚縣正月廟會的空前盛況:
山水簇仙居,仰碧榭舟臺,一闋清音天半繞;
香花酬眾愿,看酒旗歌扇,千秋盛會里中傳。
新中國成立后文博機構的設置,使浚縣正月古廟會得以發展。“文革”期間,廟會被強行取締。
上世紀80年代初,正月古廟會得到恢復。1984年,約10平方公里的大伾山風景區成立,對古廟會封建迷信的內容進行了清除,引導正月廟會向健康方向發展。
1989年成立的浚縣文物保護管理委員會先后對呂祖祠、禹王廟、天齊廟、天寧寺、大石佛、碧霞宮等文物古跡進行了修繕。近年來,廟會期間連續舉辦社火表演大賽,使正月古廟會達到了空前規模,高峰期每日游客達30余萬人。
一城兩山 打造豫北平原第一勝跡
遠在6000年前,原始先民已在浚縣繁衍生息,在浚縣源起或形成望族的姓氏就達20多個;已發現、發掘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商周文化等古文化遺址近30處;南北朝至明清各代建筑、石窟造像、摩崖題記、碑刻等400余處。
商都遷殷后,浚地稱黎,為京畿要地。西漢初年置黎陽縣,唐初設黎陽總管府,宋金元代為浚州,明初降州為縣,始稱浚縣。1994年浚縣躋身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浚縣歷史文化名人燦若星辰:中華儒商始祖子貢,北魏尚書令李崇,唐代文壇的謝偃、王梵志,明代的王越、盧楠都是浚縣人。
地以人而貴,人才輩出的浚縣引得群賢畢至:孔子周游列國,曾在浚地淇門設壇講學;曹丕、駱賓王、王維、岑參、高適、賈島、范成大、王陽明、王鐸等在浚縣留有佳作。中國最早的方志《越絕書》記載了子貢“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的卓越的外交成就。
文學巨匠羅貫中所著《三國演義》的原創手寫本是在浚縣發現的,時任浚縣主簿的庸愚子(蔣大器)為該書作序,此序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通俗小說專論。四大神話故事之一的《白蛇傳》的發源地,被權威專家研究認定在浚縣。
2001年,坐落于大伾山東側的摩崖造像大石佛和明代哲學家王陽明《登大伾山》摩崖石刻等被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2004年,浚縣古廟會被文化部、財政部公布為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
浚縣古廟會所在的大伾、浮丘兩山平地突兀,景色宜人,文物古跡薈萃,摩崖題記遍布,有“登浮丘即朝東岳,攀大伾如游三壺”之稱,被譽為“豫北平原第一勝跡”,是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歷史文化名城孕育了古廟會,縣城與兩山緊依相連,“十里城池半入山”,具有城市山林特色。觀景是古廟會的一項主要內容。大伾山是禹貢名山、國家4A景區,文物薈萃,風景秀麗,尤以天寧寺的大石佛最為壯觀,為佛教勝跡。
古樸自然 民間藝術百花齊放
以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為分界點,從明清直到這一時期,浚縣正月古廟會以城隍廟下石獅子十字路口為中心,向北到南城門外,向南到南關外街中間,向東到現在的黃河路,向西沿盤山路到浮丘山碧霞宮。各地商販和全國許多民間廟會一樣,浚縣正月古廟會同樣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動,《禮記·雜記下第二十一》記載:春秋時,子貢看到盛大的祭祀場面,激動地說“一國之人皆狂”。
現在,一年一度的古廟會,各種各樣的活動吸引著四面八方的人們。“八丈佛爺七丈樓”北側石巖上的“子孫窯”旁,聚集著好奇歡樂的人群。傳統的民間社火,扭秧歌、踩高蹺、耍獅子、舞龍、竹馬、武術、旱船等,熱火朝天。尤為熱鬧的是正月十六,文藝團體紛紛登場,馬戲團、馴獸團、雜技團、武術氣功表演團,把廟會聲勢推向一個又一個高潮。地方小吃,香氣撲鼻,鋪牛肉、黃米糕、胡辣湯、酥火燒、石子饃、酸辣香麻丸子湯,不一而足,風味各異,煞是誘人。
古廟會期間,玩具銷售異常火暴。浚縣的玩具,遠近聞名。浚縣泥玩源于隋末,品種繁多,細膩精致,構思巧妙,形象逼真,造型獨特,栩栩如生。木質玩具如紅纓槍、刀劍等,備受兒童喜愛;古風陶藝更是凝聚繪畫雕刻特色,造型古樸典雅,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源遠流長的民間藝術表演,始于元代的伾山古樂,俗稱人頭戲、影子戲的皮影戲,起源于浚縣的大平調“西路平”及雜技、豫劇等豐富多彩的民間表演活動,傳承著原生態的藝術。
社火各地有,唯有浚縣盛。最多的一年,正月古廟會上竟有150多家社火班子參加演出。說它村村有社火真是一點兒也不夸張!為了這一場在廟會上的表演,所有的社火班子都會在頭天晚上開進縣城,到土地廟燒香、火神廟上供,長跪高吟,然后便是豐盛的晚宴和一夜無眠的興奮。次日7時,社火隊高擎如林的彩旗,擂動驚魂的戰鼓,燃起炸不完的長鞭炮,吹響在古代戰爭戲中才能見到的長長尖子號,滔滔地擁向山頂的會場,齊聚于神圣的廟前。百多場社火表演,常常到太陽西斜時還進行不完。《辭源》對社火的解釋是:“節日迎神賽會所扮演的雜戲、雜耍。”浚縣的社火有雜戲,有雜耍:踩高蹺、扭秧歌、舞獅子、跑旱船、騎竹馬、玩龍燈、抬老四、打花棍、二鬼打架、走閣背閣、張公背張婆……還有相當數量既非雜戲也非雜耍的武術表演,這是其廟會的特色。
浚縣的泥咕咕典雅許多。它力求美觀、樸素。所畫多用原色,少有兼色。黑、棕做底,上繪紅、黃、藍、綠、白,顏色因是雞蛋清調成,涂上后明光發亮,十分搶眼。泥咕咕也能吹響,尖尖的聲音像孩子哭。一個會期下來,每個孩子都會得到幾個,于是便鼓起腮幫子,恨不得把兩眼吹花。當地風俗,年輕的媳婦和年長的老嫗趕會必買泥咕咕,回去分送給見到的每一個孩子。“給個泥猴子,明年生兒子;給個咕咕雞兒,生子又生孫兒”。孩子們拿在手里,便會扯腔扯調地喊起這地老天荒的民謠。民間崇尚童貞,相信童言的靈驗。
廟會多賣玩具,這是廟會的共有特點。但浚縣古廟會的玩具也與別處不同:兵器特多。木片刀、彩桿槍、白蠟棍、多棱锏、金粉銅錘,再就是軍鼓、腰鼓、尖子號……一街兩行都在賣,男女老少都在買,一個廟會下來,哪個攤位都會有不菲的收入。有一首民謠專說此地的匠作特點,八項內容中竟有半數和武風有關:前后毛村的刀槍劍戟(木制玩具),楊玘屯的咕咕嘰嘰(泥咕咕),東張莊的笸籮簸箕(柳編),寺下頭的高高低低(秤),二郎廟的驚天動地(鞭炮),東張莊的面南登基(織布袋),南胡村的風聲如雷(風箱),李新寨的哐哐嘰嘰(銅器)。
鄉情鄉韻 樹中原民俗文化奇葩
浚縣廟會上,還有很多奇特的廟會習俗。在大伾山和浮丘山,人們隨時都能看到,路邊橋頭寺廟內的樹枝上,系著無數紅頭繩,還有小孩跟著游人賣紅頭繩。上山的游人,都會買幾尺紅頭繩,扯斷一截拴在自己上衣的紐扣上,另一截系在路邊樹上或廟內柵欄上,意為結緣免災,福跟人行。系得多了,便成了廟會的一道風景。
浚縣廟會上的拴娃娃,比起淮陽太昊陵廟會,儀式簡單隨便了很多。這兒的娃娃通常為陶瓷的藥葫蘆,一寸多高,上系一條約一米長的紅絲線。來求子的婦女要捐一些錢,多為5元左右。求子主持者多為年輕男子,神情格外嚴肅,他們一手接錢,一手將娃娃給求子者,并高喊著隨口給娃娃起的名,如山保山根鐵鎖之類,叫他們跟人回家,還念叨著要聽話。得到娃娃的婦女則小心翼翼,將紅絲線纏在前襟扣子上,一直往前走,不回頭。傳說要是回頭娃娃就會記住路溜回來。
浚縣廟會結束時一般會有幾臺大戲對唱,唱的多為浚縣人熟悉的“瓦崗戲”。與此相呼應的是夜晚由老太太組織的唱神歌,被稱為“給老奶奶暖會”,這是一種民間娛神和自娛的活動。細聽起來,會發現兩個奇怪現象:第一,老太太們聲稱是給“老奶奶”(碧霞元君,道教神)祝壽,可有些神歌是唱佛;第二,有些神歌還夾雜著上世紀浚縣一帶流傳的革命歌曲。浚縣廟會多年來一直沿襲著這種習俗。
此外,浚縣廟會的音樂表演也是一大特色,表演中的佛教音樂曲牌有《風入松》、《往生佛》、《鎖南枝尾》、《六句贊》、《小開門》等。1957年,浚縣僧侶組成安陽地區音樂代表團,參加省第二屆民間音樂會演,演出了《六句贊》、《風入松》等曲調,受到各界贊揚。
浚縣廟會音樂表演中的道教音樂始于元、盛于明、清有興衰,常演曲目主要有:《月滿天》、《小駐云飛》、《五佛聲》等。浚縣道教音樂的另一特征是具有地方性。鄭州大學教授高天星稱“浚縣道教音樂乃民族音樂、民間音樂、宮廷音樂、戲曲音樂兼收并蓄,自成一家”。《步虛聲》是浚縣道教音樂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鶴壁日報記者 解靜怡)(原標題:浚縣正月古廟會 民俗文化的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