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鄉土氣息的浚縣民間社火
2012/6/25 11:13:52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浚縣的社火源遠流長。據史料記載,清朝中期已很盛行,起初是人們用來祭祀神靈,祈求風調雨順、人壽年豐的朝拜活動。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將戲劇中的人物、音樂、舞蹈融于社火表演,逐漸成為人民群眾自娛自樂的民間文化活動。 浚縣社火是傳統的民間娛樂活動。農閑時排練,逢年過節或重大喜慶時演出。每年的正月初九和元宵節為傳統出會日。特別是元宵社火,觀者如云,熱鬧非凡。 浚縣社火的傳統形式主要有舞獅、高蹺、秧歌、旱船、竹馬、龍燈、抬歌和背歌、抬老四、頂燈、大頭舞、散河燈等。 舞獅是傳統形式之一。浚縣舞獅同別的地方不同的是表演時獅子在前,后跟武術隊。主要形式有獅子滾繡球、滾翻、撲食、抖鬃、梳毛、竄火圈、追逐、爬行、雙獅爭球等十余種,舞獅后進行武術表演。武術隊俗稱刀槍把子,表現了浚縣由來已久的習武傳統和尚武的習俗。
高蹺表演者腳踩二尺有余的木棍,邊走邊舞。少則20人,多則30人。扮演人物多取自民間故事或戲劇。民國初年,浚縣高蹺隊把天津的高蹺表演技巧和湖南的小曲調揉為一體,形成了獨特的表演風格。 旱船又名花船,系竹竿撐起的布船,船上有桃花船門。演員多是女角或男扮女裝,船上放置衣裙和假足,以示坐船,艄公在一旁劃船。演出時作行船動作,急時如順流而下,緩時像逆水行舟,演員角色也多取自民間故事。
竹馬系用竹篾扎成的馬,馬身下用白布作圍裙,畫馬腿作奔馳狀。演員化裝成各種角色,其中有驅馬奔馳的快步,有按轡慢行的游步,有沖鋒陷陣的馳騁,有越野竄澗的跳躍。表演時配以戰鼓四大扇等打擊樂器,豪放豪放雄壯。 抬歌是數人合抬一個木架,架上有化裝的戲劇人物。背歌是武士背后捆上鐵制背架,高約兩米,化裝少兒固定在背架頂端,呈騎鶴、站立、站花、站刀尖、吊秋千等形狀。武士扭動身體,少兒搖頭擺袖,造型驚險刺激。 頂燈俗稱怕老婆頂燈。相傳古時候有一個不務正業的人,整天賭博,但是很怕老婆,他的妻子為了讓他學好,手持棒槌讓他頭頂油燈走路、磕頭、打滾燈還不許掉,否則就要挨打。
浚縣現有各種民間社火組織60多家,每逢節日獲重大活動期間,大家齊聚一起,競相獻藝,場面熱烈,蔚為壯觀。(原標題:充滿鄉土氣息的浚縣民間社火)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央視國際 2004-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