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故事:三代人與雙人旱船舞
2012/6/25 15:59:17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50年代慶祝勝利的表演,到新世紀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陳金祥一家三代人與雙人旱船舞結緣,見證了民間藝術的發展。請聽漯河臺記者王丹采寫的錄音報道:旱船舞舞出幸福新生活 (出雙人旱船舞表演現場音壓混)
在漯河市臨潁縣南街村廣場,每到周末,67歲的陳金祥都會與一幫文化站的老哥們在這里表演。鑼鼓陣式一擺開,群眾就開始里三層、外三層的不斷聚集過來。旱船頗具韻律的上下翻動,撐船老漢翻飛的船漿,優美的旱船舞表演吸引了不少觀眾的駐足圍觀。陳金祥飾演的媒婆一招一式夸張搞笑,生情并茂的表演更是贏得陣陣喝彩。
陳金祥告訴記者,雙人旱船舞表演包括:唱、道白、舞板及各種行船、揚帆動作,伴隨鑼鼓音樂形成各種套路。由于表演場地不受舞臺條件的限制,所以一直是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歷來是以藝人口傳心授傳承,沒有固定的師徒關系,也沒有強制的傳承關系,學習者完全靠個人愛好和興趣。
陳金祥說,他家三代都承習旱船舞表演。父親和爺爺當初表演不僅是因為喜愛,更多的是一種謀生的手段。如今依然健在的89歲的陳榮安老人是陳金祥的叔叔,18歲開始學習雙人旱船舞,一直扮演前倉坐船女的角色.
正是因為“南街村雙人旱船舞”在解放前廣受群眾喜愛,1948年,解放軍南下路過臨潁縣城,陳家兄弟還專門上演了一出雙人旱船舞迎接解放軍,慶祝勝利。并被一個隨軍記者拍成了照片,收錄在一本名叫《出擊》的書中。陳榮安提起當時的情景頗感自豪:
[出錄音] 那時候歡迎大軍南下,那是頭兩天在大十字街開的會,說大軍南下咱得歡迎啊,(表演)儀式了了,第二天,記者去找發成哥(陳金祥的父親、表演者之一)去了,問情況,又把頭一天的事兒說了說。 [錄音止]
2007年2月份,“南街村雙人旱船舞”被列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這讓陳金祥的旱船舞表演又翻開了新的一頁。
[出錄音] 你說這么大歲數了,能在場上給他們扭扭,蹦蹦,群眾笑笑,對他們精神上就有一種煥發,也是一種調劑,精神上也是一種需要,大家能開心我就覺得非常高興,我現在是過得非常幸福![錄音止] (原標題:百姓故事:三代人與雙人旱船舞)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河南電臺 2010-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