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縣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縣,千百年來,廣為流傳著“有錢難買息縣坡,一半米飯一半饃”的民諺。《水經注》載:淮水又東,經息侯國。由此可知,息縣人情風土,得于淮河之恩澤。著名思想家、經濟學家顧準在《息縣日記》中提出: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要米有米,要面有面,更是息縣富庶的佐證。
息縣縣委、縣政府抓住“農”字特色不放松,立足大農業,搶抓新機遇,走出了一條傳統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跨越的新路子。
打造綠色糧倉
作為傳統農區,息縣被戴上了一頂頂桂冠:全國旱作農業項目示范縣、全國優質糧產業工程示范縣、河南省農業綜合開發重點縣、優質專用小麥良種推廣補貼項目示范縣、新型農民培訓工程項目示范縣。
過去,息縣農業基礎條件較差,人們望天收成,靠天吃飯,“蛤蟆尿泡尿,莊稼地里泡,三天不下雨,地皮咧開嘴。”是不少地方的真實寫照。
強農固本,治水為先。息縣把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提高農業抗御自然災害能力作為提高農業產量和品質的根本性措施,大力實施以中低產田改造、加強灌溉農業為主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和世行貸款灌溉項目建設,扭轉了農業望天收的局面。
息縣縣委、縣政府把農業綜合開發作為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戰略工程來抓,成立了領導小組,切實加強了對農業綜合開發工作的領導。縣政府嚴格目標責任制,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縣財政想方設法,加大資金籌措和整合投入力度,把土地整理、“村村通”、財政扶貧、以工代賑等項目向農開項目區傾斜,形成開發合力。近年來,息縣累計投資4億元,先后建設了20余萬畝高標準基本農田,全縣有效灌溉面積達到108萬畝,旱澇保收田面積100萬畝。
在已經開發過的項目區,一年一小片,三年連成片,萬畝以上連片的良田,整齊劃一,一眼望去看不到邊,煞是喜人。而過去溝壑不平、泥濘不堪的狀況也一去不復返,取而代之的是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地平坦、旱能澆、澇能排的新景象,真正做到了開發一片熱土,富裕一方農民的新局面。可以說,農開項目走到哪里,哪里就是生產發展的新農村。
息縣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喜獲豐收,給農民吃了一顆“開心果”,而國家連續三年的投入又給農民吃下一顆“定心丸”。項目區干部群眾開發積極性高漲,干勁十足,全縣上下形成了一股想開發、干開發的強大合力,農業綜合開發深入人心、前景廣闊。
據縣農業部門統計,項目區三年累計增產糧食3040萬公斤,比非項目區畝均增產120公斤,比開發前畝均增多200公斤以上。按三年一輪開發規模,以現在的畝產量,到2020年,項目區預計增產糧食17000萬公斤,可保障實現糧食增產5億公斤的奮斗目標。
農業基礎條件的改善為息縣糧食的豐產豐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科技投入則大大提升了糧食品質。息縣充分發揮了地域優勢,培育和發展優質糧食產業,把60萬畝優質弱筋小麥、50萬畝優質水稻作為糧食生產的突破口狠抓落實。在區域種植上,集中連片,規模生產,優質專用小麥一村一品達到120個村;在技術研究上,引進專家進行專題研究、聯合攻關;在品種引進上,建立了6個優質品種試驗示范基地,開展優質新品的試驗引進工作。同時,大力實施種子工程,使全
縣糧食良種覆蓋率達98%以上;大力推廣配方施肥、水稻旱育和盤育拋秧、間作套種、精量半精量播種等先進適用新技術,切實保證農產品的優質率。
五谷豐登糧滿倉。2006年、2007年,息縣連續兩年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2008年,在年初遭遇了特大雨雪冰凍災害的情況下,息縣糧食生產又一次取得歷史性突破,實現連續5年持續增產的好局面。全縣糧食總產、平均單產分別比上年增長10.98%和10.1%。超級稻百畝核心示范區平均單產達861公斤/畝,創息縣水稻單產最高紀錄。
糧食生產的連年大豐收只是農業大縣息縣做好“農”字這篇大文章的一個小標題。息縣新一屆縣委縣政府以農業生產為抓手,綱舉目張,多管齊下,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帶動農村經濟的大發展,力求把“農”字文章寫活,求新,創優。
為挖潛農業優勢,息縣提出了“農業抓特色”的工作思路,用經營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大幅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效益。這是息縣打造農業強縣、做大做強糧食產業的一個“點睛之筆”。依托峰剛糧食制品廠、永祥面粉廠、息縣糧油工業協會和項店鎮廣永種植專業合作社等一批生產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農村經濟合作組織以及農民專業合作社,與農戶簽訂“訂單”生產,積極開展農產品銷售和加工,有效解決了農產品銷路問題。目前,息縣日處理原糧能力在50噸以上的企業有26家,有2家被評為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家被評為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立足農產品精深加工,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糧油精品、農副產品、特產產品,提高市場競爭力,是息縣打造農業強縣的有力舉措。全縣已包裝設計出“五谷豐登”小雜糧及受原產地注冊保護的香稻丸、息半夏、優質弱筋小麥、顆粒粉、淮南花生、蘆薈等農作物共有六大類29個品種100多種產品。息縣香稻丸為河南名產,圓似珍珠,色澤光亮,奇香怡人,素有“一塊香稻香滿坡,一撮香米香滿鍋”之美譽。息縣一直致力于該品種的開發和利用,不斷取得新成效:2004年,息縣香稻丸通過國家質檢總局原產地標記認證;2007年,息縣項店鎮的香稻丸稻米榮獲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并注冊“息夫人”商標,產品進入市場。日前,息縣農業局與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簽訂了香稻丸品種改良合作研究協議。雙方將在基本保持香稻丸原有品質基礎上,改良其綜合農藝性狀,提高其產量和抗倒伏能力。
息縣抓住特產做文章,不僅讓“香米”品牌遠近聞名,更是扶植了“香米貢酒”等企業,使香米系列產品暢銷區內外。目前,息縣特色農業蓬勃興起,產業化組織達到732個,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已發展到75家,形成了糧油、林果、香米、畜產品等8大龍型經濟。這些企業與農戶結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經濟聯合體,為農民增
收提供了可靠保障。
構筑生態家園
當你走進息縣這塊肥沃的土地,不僅可看到五谷豐登糧滿倉的喜人景象,而且還可領略到城在樹中、人在綠中的美麗風光。這是息縣林業生態建設結出的碩果。
息縣是“全省造林綠化十佳縣”,“全國平原造林綠化百佳縣”和“全國社會林業工程示范縣”,林業生產始終是息縣的一個重要產業。全縣基本形成了以楊樹和“三杉”為主,林種樹種結構比較合理,具有豫南特色的農田生態防護體系以及農田林網化、路渠林帶化、經濟林基地化、村莊林場化、林農經營立體化、機關園林化的格局,呈現出森林面積、林木蓄積雙增長,林業產值、生態效益雙提高的可喜局面,先后順利通過了國家級平原綠化高級達標和生態示范區建設驗收。
作為河南省十個生態建設重點縣之一,息縣將2008年確定為全縣的林業生產建設年,以路權拍賣、承包造林為突破口,以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造林和新農村建設示范點造林為重點,狠抓農田防護體系改擴建、生態廊道網絡、環城防護林等“七大工程”建設,通過政府主導、政策引導、獎懲激勵等一系列有效措施,迅速掀起林業建設的高潮,實現全縣林業生產的跨越式發展。2008年,息縣共完成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總面積8.26萬畝,林業生產創下了歷史之最:息縣有史以來造林面積、植樹株數最多的一年,
為確保全縣基本農田面積不減少,息縣積極拓展林業發展空間,實現林業與農業互生共促,相互融合。“荒地不開年年荒,栽樹像辦小銀行”。在淮南丘陵地帶,采取承包、租賃、合作等方式,將集體所有的荒山、荒坡、荒崗以及水庫四周宜林荒地進行公開拍賣;在淮北平原地區,對路樹木帶、農田林網進行公開拍賣,激發群眾自主造林的積極性。同時,按照“因地制宜,適地種樹”的原則,把各項造林任務進行層層分解、細化,落實到鄉鎮、村組,落實到路段、地塊。在造林用地上深入挖潛,在城市見縫插綠、高標準綠化美化,在農村充分利用街道公路、田間地頭、房前屋后空地大力植樹造林。
俗話說:“養兒不育不成人,栽樹不管不成蔭。集體栽樹不上心,只栽不管怎成林。”三分種,七分管,林木管護是關鍵。為此,息縣按照“誰造誰有,合造共有”的原則,做到“不栽無主樹,不造無主林,造林即發證”,采取招投標的方式,積極鼓勵和支持發展非公有制林業,形成了投資主體多樣化、生產主體多元化的林業生產新機制。在大廣高速公路綠色廊道建設工作中,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全部承包到人,高標準完成植樹造林任務,兩側各栽植20米寬的楊樹林帶,共植樹20多萬株,折合面積2985畝。在實施世行貸款造林項目、荒山荒坡地造林項目、良種繁育基地建設等項目過程中,息縣改變了過去那種由政府牽頭集體造林的做法,把項目資金主要向有經濟實力的造林大戶傾斜,同時要求造林戶按照集中連片、大規模、高起點的原則,在淮南沿淮灘涂易澇區、低產區、丘陵龔崗區大面積建設楊樹速生豐產林基地。縣農行、農村信用聯社通過林權抵押等形式,為植樹造林大戶提供小額貸款。
林業生產對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改善生態環境產生了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積極效應,全縣上下從而形成了變“要我栽樹”為“我要栽樹”的強大合力,涌現出了一大批植樹造林典型人物和事跡。包信鎮鄒樓村外出務工返鄉人士鄒文學出資300多萬元,將全村12條總長15公里的主干道全部修成水泥路面,并在路兩側植樹7.87萬株,為在外務工人士成功探索出一條集饋鄉、便民、增收為一體的返鄉創業之路,為農村摸索出一條集籌資、修路、綠化和管護為一體的便民利民之路。
目前,全縣新一輪林業生態建設熱潮已經掀起,調地、整地、承包、挖護林溝、挖穴全面展開,截至2008年12月初,全縣已開挖護林溝482.6公里,其中生態廊道261.4公里,農田林網221.2公里,已挖樹穴1.3萬個。
奏響致富牧曲
“息縣牛,真是牛。進鄭州,逛北京。掙鈔票,不發愁,家家戶戶有奔頭”。這幾句歌謠既是息縣日漸“牛”起來的養牛業的生動寫照,也是日益發展的息縣畜牧業的真實縮影。
畜牧業生產一直在息縣農業生產中占有很大比重。近年來,息縣大力發展無公害畜產品,打“安全”牌,走“綠色”路,畜牧業生產實現了由量到質的轉型,成為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2008年,全縣生豬、禽、羊、牛存欄分別為50萬頭、764萬只、26萬只、18萬頭,同比分別增長16.1%、38.9%、13%、24.1%。
為變畜牧大縣為真正的畜牧強縣,息縣縣委、縣政府提出了“建設養殖小區,促進規模養殖,推動畜牧業大發展”的思路,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畜牧優惠政策,每年提供200萬元的政府貼息貸款,鼓勵和引導規模養殖。通過“小規模、大群體”的發展模式,重點發展了各類標準化養殖小區,著力培育規模化養殖,規模養殖和養殖小區已成為農村經濟的一大亮點。僅2008年,全縣就新建標準化養殖場60余家,成立畜牧業企業10余家,建養殖小區9個,新注冊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12家,開創了畜牧業發展新模式。目前,息縣畜牧業專業化、產業化經營的規模養殖總量已達到全縣養殖總量的45%以上。
“你辦場我支持,你有難我扶持,你發展我服務”,這是息縣畜牧局對全縣養殖戶鐵定的承諾。為排解村民的后顧之憂,縣畜牧局成立了息縣畜牧養殖技術咨詢服務中心,選聘技術人員,建立鄉鎮防疫員隊伍,無償提供技術支持。邀請河南農大畜牧專家定期來縣開班授課,深入開展科技宣傳和科技培訓,幫助養殖戶解決實際困難,建立健全了基層防疫體系和優質高效的服務體系,扎實有效地開展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免除養殖戶的后顧之憂,催生了畜牧業的大發展。
2008年,息縣采取一系列措施對畜牧業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在穩步發展生豬業的同時重點發展肉牛養殖業,使肉牛養殖業得到了飛速發展。出臺優惠政策,鼓勵招商引資興辦大型肉牛養殖企業,并積極協調金融部門,加大對肉牛養殖信貸資金的投放力度,提高群眾養殖積極性。與此同時,制定肉牛養殖發展規劃,扶持發展100個肉牛養殖村和100家肉牛養殖場,積極轉化推廣凍精配種等6項科技成果,提高規模養殖水平。目前,全縣肉牛存欄18萬頭,其中存欄5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場232家,存欄120頭以上的養殖場(區)56個,年出欄肉牛2.5萬頭。
“中州名鎮”息縣包信鎮是蛋雞養殖專業鎮。該鎮千只以上的養雞戶380戶,5000只以上的150戶,萬只以上的8戶,每天可產鮮蛋10多噸,產品遠銷安徽、湖北及周邊鄰近縣市,僅此一項,農民每年增收700多萬元。
在發展規模養殖的同時,息縣把發展畜牧業龍頭企業放在重要位置,以“公司+農戶”的形式,不斷提高畜牧業組織化程度。河南京信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是新近落戶息縣的一家集種豬繁育、商品豬養殖、飼料加工以及畜禽技術服務為一體的合資企業。該項目由海口市農工貿股份有限公司投資2億元人民幣,興建年出欄商品豬30萬頭、種豬2萬頭規模的生豬養殖基地。同時,還將逐步配套建設年產10萬噸的飼料廠、沼氣發電系統。目前,一期工程已經建成。集種鴨飼養、孵化和禽類加工于一體的小茴店鎮三英公司也已建成投產,共有現代化孵化設備30組,年加工能力30萬噸生產線一條,目前存欄種鴨4萬只。
為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實現“產、供、銷”一條龍服務,息縣加強了畜牧業項目建設,緊抓畜產品高價位的契機,積極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以提高畜牧業層次、促進畜牧業發展。通過政策宣傳、項目論證、創新機制、策劃服務等形式,啟動內資,積極挖掘縣內資金潛力,大力引進縣外資金,與中國500強企業之一、江蘇雨潤食品有限公司簽訂年屠宰加工200萬頭生豬項目,項目總投資3億元,年可實現產值22億元。該場投產后將在息縣建設大型生豬屠宰中心,用“公司+農戶”的模式在養殖戶中推廣,降低農民面對的市場風險,拓寬農戶增收的渠道,至少可以解決項目所在地及周邊地區50000農村人口的直接、間接就業問題,為息縣走向畜牧強縣注入了活力。
淮水歡歌濮山笑,息國古都換新顏。息縣縣委、縣政府帶領百萬息州兒女,圍繞“農”字做文章,跳出“農”字求發展,在濮山淮水這片肥沃的土地上,用如椽巨筆,正繪就惠及農民、促進農業、建設新農村的美麗畫卷!(原標題:麥稷香飄息縣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