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2月,在“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上,由車云山采制的信陽毛尖以其外形美觀,香氣清高,滋味濃醇,獨樹一幟,被授予世界茶葉金質獎狀和獎章。從此,信陽毛尖成為河南省優質綠茶的代表。1958年,信陽毛尖在全國評茶會上被評為全國十大名茶,飲譽海內外。
輝煌的歷史背后暗藏隱憂。或許是接踵而至的虛榮,使政府,企業,茶農都沉浸在興奮、驕傲之中,絲毫沒有發現信陽毛尖品牌的輝煌正在被國內外的其他品牌所吞噬,一度面臨著“走不出國、沖不出省、守不住河南、保不全產區”的尷尬境地。
同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的普洱茶、龍井、鐵觀音等,不僅在全國范圍內攻城略地,節節勝利,而且在價格上,和“賣不上價”的信陽毛尖,距離越來越遠。信陽毛尖一度處于守勢狀態,毫無反擊之力,其產品銷量雖每年都在不斷地攀升,但是知名度、美譽度、市場占有率卻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特別是近年來,在網上一些由民間組織的“中國十大名茶”評選中,這個曾經頭頂眾多榮譽光環的“驕子”被踢出了“中國十大名茶”的行列,讓許多茶農、茶商以及群眾深感痛心。
信陽毛尖怎么了?哪些因素制約了一代名茶的復興?越來越多關注信陽毛尖的茶界人士,開始思索和求解這個不失沉重的命題。從民間的“藍天基地模式”,到“文新渠道探索”,再到政府的“茶葉新政”甚至于信陽市新任市委書記王鐵“下鄉必看茶產業,逢會必講茶產業”,均表現出了對名茶復興的強烈渴求。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茶葉市場中,信陽毛尖該怎樣面對挑戰,挽留日漸丟失的市場和“名茶”的地位與身份?記者就此專訪了信陽毛尖的復興代表人物、陸羽國際茶城總經理歐陽道坤。
品牌透支的“信陽毛尖”
有資料顯示,信陽毛尖在1913年正式得名以后,其鮮葉的生長地域一直界定在信陽西部山區的“五云、兩潭、一寨、一山、一寺”,即車云山、集云山、云霧山、天云山、連云山,黑龍潭、白龍潭,何家寨,震雷山,靈山寺。近代,又縮小到“五云、兩潭、一寨”。
“這種對信陽毛尖原產地的界定源于這些地區相似的地域環境和近似的制茶工藝。” 歐陽道坤認為,正是這種嚴格的地域界定才使信陽毛尖始終保持有著著鮮明優異性,從而成就了信陽毛尖的崇高的歷史名優茶地位。
信陽地處大別山北坡,氣候溫暖濕潤,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產茶環境優越。除歷史上的“五云、兩潭、一寨”外,信陽行政區劃內的其他縣域也盛產茶葉,但又具有自己的個性特色,其品質也屬上乘。
2003年2月19日,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正式批準信陽毛尖注冊證明商標,該證明商標規定:信陽毛尖證明商標的使用范圍是東至固始縣泉河流域、西至桐柏山大別山交界處、北到淮河沿線、南至大別山北側的信陽市行政區域內符合信陽毛尖品質特點和加工工藝的茶葉。
“顯然,信陽毛尖的產地區域被擴大了,制作工藝雖然作了界定,但這種界定是模糊的,何況要統一這么大區域的茶農們的制茶工藝,基本是一句空話。”歐陽道坤一針見血的指出,這種“傍大款”的行為一方面嚴重透支和損傷著“信陽毛尖”這個近百年鑄就的金字招牌,另一方面也使信陽東部地區的茶葉屈身嫁人而無法彰顯自己的個性特色,對信陽毛尖造成了“損人而不利己”的后果。
“在當時,這種界定確實取得了好的成效,然而隨著產業的逐級擴大,這種界定反而成了制約信陽毛尖發展的瓶頸,導致拿不出標準茶樣,造成難以界定信陽毛尖的局面,限制了其進一步發展。”歐陽道坤認為,很多年以來,種植和生產仍然是原始的小農經濟模式、經營和管理仍然是粗放的個體經濟模式、品牌和營銷仍然是簡單的茶商販賣模式。信陽毛尖沒能培養出來真正意義上的著名品牌。這種缺乏品牌明確定位和核心價值的思想,才是導致信陽毛尖市場地位遭遇挑戰的深層原因。
“‘信陽毛尖’應該加大品牌建設力度,圍繞‘珍’和‘貴’做文章,將原產地嚴格界定在信陽西部山區的‘五云、兩潭、一寨’一帶,而把信陽東部地區的茶葉叫做‘信陽毛峰’或‘光州毛尖’等以示區分。”歐陽道坤建議,“已于去年6月1起正式實施的《地理標志產品--信陽毛尖茶》國家標準為信陽毛尖走出‘囚徒困境’提供了一個契機。”
據了解,該標準明確了信陽毛尖茶必須在信陽市管轄的行政區域內自然生態環境條件下,采自當地傳統的茶樹群體種或適宜的茶樹良種進行繁育、栽培的茶樹的幼嫩芽葉,經獨特的工藝加工而成,具有特定品質的條形綠茶。
傳統工藝待傳承
“品類是打造品牌的力量源泉,打造品牌的機會在新品類中,品類是品牌之母。”歐陽道坤認為,振興茶產業,首先要分清品牌與品類。信陽毛尖要做大做強,品牌建設和品類建設都要加強。
“品類就是公共品牌,比如信陽毛尖、西湖龍井,這些都是大家熟悉的品類,龍潭、文新則是品牌。”歐陽道坤說,“品類是公共資源,需要由政府介入并進行推廣。品類建設搞好,相關企業都能夠從中獲益;品牌主要由企業來做,需要企業引入新型的經營理念、企業機制和運作資本。再往上,就是毛尖的生產環節。”
“在市場經濟下,生產消費者和市場都認可的獨特產品,才是成功打造‘信陽毛尖’品牌的關鍵點。現在的消費者認可的是有特色、質量好的商品,而不是拿了多少金獎、金牌的商品。我們信陽毛尖天生麗質,唯獨少了獨特性標志性的的東西,很難給消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歐陽道坤敏銳的提出,信陽毛尖要想快速崛起,重整昔日的品牌雄風,就必須采用工業化的發展思路來整合茶葉資源,堅持政府做品類,把信陽毛尖的優點和賣點傳播給消費者;企業做品牌,把信陽毛尖和它的附加值賣給消費者;茶農做品質,把茶種好,種好茶。
記者調查發現,由于信陽毛尖缺乏品類建設意識,目前雖有龍潭牌信陽毛尖、文新牌信陽毛尖、九峰茶葉、仰天雪綠等信陽名茶,但始終未能形成真正有影響力的大品牌。信陽全市雖有茶葉注冊商標200多個,但真正市場占有率高的知名品牌少。可以說是有名茶缺名牌,信陽充其量只是一個典型的茶葉生產區域。茶葉產品大部分仍為散形茶,其中“信陽毛尖”約占62%左右;炒青、烘青和蒸青綠茶等“小包裝茶”約占33%左右;金剛碧綠、仰天雪綠、靈山劍鋒、其鵬碧云、申林藪北、申林玉露等地方新名茶約占5%左右。在茶食品、茶飲料、茶保健品等深度開發和綜合利用方面尚屬空白。
值得警惕的是,受審美表象化和條形細小化的導向,信陽毛尖的傳統制作工藝被“不斷改進”:鮮葉只采芽頭、越來越小、越來越早;理條時低溫度、長時間、超力量揉捻,致信陽毛尖特有的栗香味盡失;葉底不再肥厚反而代之以“小芽頭”,湯色不再透亮、嫩綠反而代之以“渾”,口味不再醇厚、濃郁反而代之以“淡”,而“耐沖泡”和“高功效”的特色更是大打折扣。
“千百年一脈相承的手工制茶工藝,是信陽毛尖歷久不衰的根本。一旦丟失,將會葬送信陽毛尖茶的未來。”歐陽道坤擔憂的說,目前市場上普遍存在的造假行為也對“信陽毛尖”的聲譽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多元化開發促復興
自1992年以來,信陽憑借中國傳統十大名茶之一的信陽毛尖茶的品牌優勢,以茶為媒,廣交朋友,先后舉辦了17屆茶文化節,成為信陽本地最大的文化經濟活動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歷年茶葉節,多是“以茶招商”為主,雖然也辦有茶展,但前來參展的大多是信陽的茶商,國內的一些大型知名茶商來的很少或是根本沒有。“缺乏交流,茶節就顯得閉塞,沒有活力。”歐陽道坤認為,舉辦茶葉節,不能僅僅辦成茶招商、茶交易為內容的茶展,而更應該辦成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最廣泛的茶產業、茶文化、茶旅游盛會,成為推廣信陽毛尖的大舞臺。
“沒有賦予文化的茶葉其實就是樹葉。對于一種歷史名優茶的振興,對于一個產業的發展,文化是靈魂,理應該作為龍頭率先而飛。但縱觀歷屆茶葉節,茶文化活動形式單一,亮點不多。”歐陽道坤分析道,由于信陽毛尖悠久、深厚、豐富的茶文化至今沒有得到深度挖掘、整理、提升和傳播,目前還找不到一個信陽茶知識、茶歷史和茶文化的統一版本。
“信陽茶從哪里來的?信陽毛尖的茶道精神是什么?信陽毛尖的沖泡流程是什么?很多東西都不統一,甚至還是空白。這嚴重制約了信陽茶文化的傳播和發揚。而這一點對于信陽茶產業的突圍和振興恰恰非常重要!”歐陽道坤告訴記者,只有把中國博大精深的儒家、道家、釋家等文化要素導入到信陽毛尖自己的品牌內涵之中,塑造具有深遠文化內涵的品牌,信陽毛尖才會得到更多消費者的青睞,才會走得更遠。當然,這也對企業、對經營者、對經營團隊的文化素養和品牌理解有了更高的要求。
“推進產品的商品化、品牌化和市場化,走多元化開發,是信陽毛尖復興必走之路。”歐陽道坤經過考察和研究發現,目前中國茶產業正面臨著一個加速升級的難得機遇。歐陽道坤建議,作為政府層面,首先要加強市場監管、品類宣傳和推廣策劃,不斷擴大信陽毛尖公用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其次要制定信陽茶產業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引導和扶持龍頭企業或企業集團搶占國內、國際市場。作為企業層面,要根據國內外茶葉市場需求多元化的特點,綜合開發和利用茶資源,加強茶葉深加工,增加產品附加值,尤其是文化附加值,提升茶產業的整體效益和競爭力。
“如果信陽毛尖能抓住這次產業升級的機會,協調好政府、茶企、茶農三者關系,信陽毛尖再度崛起將指日可待。”面前未來,歐陽道坤充滿了希望,“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信陽毛尖能重振雄風,笑傲群雄。”(潘再軍 張因祥)(原標題:河南:信陽毛尖名茶復興待何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