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毛尖歷久彌“香”
2012/6/26 9:18:00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東周——茶傳入信陽
中國的西南地區是全世界茶的發源地,早在二千多年前東周時期,自西南巴蜀之地傳入的茶種,就在信陽落地生根,孕育發展,結出了茶文化的碩果。信陽茶是一個大家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信陽茶有著不同的歷史面貌,信陽茶只是這個茶中名門望族的統稱。
唐代——淮南茶光州上
茶興于唐,最早關于信陽茶確切文字記載始于唐代。茶圣陸羽在《茶經》說:“淮南茶以光州上,...義陽郡次...”,唐代的光州包括今固始縣、商城縣、新縣、潢川縣和光山縣;義陽郡包括今羅山縣和信陽市浉河區、平橋區。信陽在唐時隸屬淮南產區,榮列全國官辦的13個重點茶場之一。唐代,信陽所產的茶為餅茶,這時信陽茶的名字稱為大模茶。唐《食貨志》載:“貞元江淮茶為大模”。
信陽茶自唐始伊始被列入上供朝廷的貢品,唐《地理志》載:“義陽(即信陽)土貢品有茶。”傳說,定都洛陽的女皇武則天,飲過義陽西部車云山供奉的茶葉,久治不愈的腸胃舊疾得以痊愈,篤信佛教的女皇賜銀在車云山頭敕建了一座千佛塔。歷經千余年的風風雨雨,至今仍屹立于車云山巔之上,成為信陽茶歷史的坐標。
宋代——淮南茶信陽第一
茶盛于宋,北宋時期定都于東京汴梁,為避宋太祖趙光義的名諱,義陽改名為信陽。據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載,信陽茶產占全國總量的五分之一。至今雞公山和黑、白兩龍潭的有101株千年的“茶樹王”,可謂茶中活化石。
宋代的大文豪蘇東坡途經天臺祖庭凈居寺留有詩文,品飲信陽茶后,曾發出“淮南茶,信陽第一”的感嘆。
宋時,品質優異的信陽茶依然是貢品。《宋史•食貨志》載:當時進貢的“散茶出淮南,有龍溪、雨前、雨后之類。
明代——信陽散茶勃興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出身草根的皇帝,深知民間疾苦的他在明洪武24年(1391年)下令罷造龍團鳳餅,唯芽茶以供。過去被貶斥為草民百姓飲料的草茶(散茶的別稱),經由“草根”皇帝一紙詔書的大力推崇而大興于天下,此后六百年來一直潤澤中國人的身心。信陽地方志載,信陽茶曾以“小把茶”、“本山茶”為名
清代——信陽茶經歷坎坷
“毛尖”一詞最早出現在清代,人們把產于信陽的毛尖稱為“本山毛尖”或“毛尖”,又根據采制季節、形態等不同特點,叫作針尖、貢針、白毫、跑山尖等等。清代,有記載的信陽種茶縣有光山、固始、潢川、商城、羅山等。據清代《順治通志》記載:“茶出信陽、羅山有之,商城、固始間有。
清代信陽茶業凋零衰敗,已經奄奄一息。此后清光緒年間短暫復興,甘以敬等人先后在震雷山成立“元貞茶社”、“廣益茶社”;陳玉軒等人在車云山成立“宏濟茶社”等。社長陳玉軒專門為此作對聯一副:“茶敬客來茶當酒,云山云去云作車。”貼在宏濟茶社的門口。
民國——巴拿馬獲金獎
“信陽毛尖”的名字,最早出現在清末。在吸納了西湖龍井和黃山毛峰的制作技藝的過程中,民國15年(1926年)車云茶社茶工吳彥遠、唐會卿逐步改進并完善毛尖的制茶技藝,使茶葉呈現出現在信陽毛尖細、緊、圓、直的形狀特點和品質。吳彥遠、唐會卿當之無愧的成為信陽毛尖創始人。
1915年2月,在“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上,由車云山采制的信陽毛尖以其外形美觀,香氣清高,滋味濃醇,獨樹一幟,獲得普遍贊賞。據《信陽工商歷史特產資料》記載:“1915年信陽毛尖經該會評判結果,頒給世界茶葉金質獎狀與獎章。”
建國后——走向輝煌茶語清心
信陽毛尖不等于信陽茶。歷史上的信陽茶歷經時代的變遷,容顏變換總以綠茶一脈傳承。唐代的大模茶、宋代的散茶和片茶、元明時期的芽茶和葉茶、清代的毛尖、近代的豫毛峰和豫毛青,直到今日信陽茶亦然名茶薈萃,信陽毛尖是信陽茶的精華和代表。
1959年,信陽毛尖被評為中國十大名茶。
1985年,信陽毛尖榮獲國家質量銀獎。
1990年,信陽毛尖榮獲茶葉行業最高榮譽國家質量金獎。
1999年,信陽毛尖榮獲昆明世博會金獎。
2007年5月,信陽毛尖采制技藝作為民間手工技藝已被河南省政府批準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周祖宏的名字也被錄入“代表性傳承人名錄”。
2008年,天心寨珍品茶場(上上席茶業前身)炒制的龍潭毛尖榮獲河南省“盛弘杯”金獎。
2011年,信陽毛尖茶企共榮獲中國馳名商標四枚。國際上茶行業的發展潮流是以綠茶為主,綠茶是中國茶產業最具優勢的品種,而信陽茶是我國綠茶皇冠上璀璨的一顆明珠。(原標題:信陽毛尖歷久彌“香”)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