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希齡 近一個世紀的恩怨終于水落石出,才華和抱負在權術面前是那么蒼白。
袁世凱
1914年元月中旬,北京《新社會日報》、《群強報》等報刊突然登出國務總理熊希齡盜取熱河行宮古玩的消息。因為事情牽涉到被人稱為“第一流人才內閣”的總理,不能不令人震驚,國內外輿論為之嘩然。事過一月,熊希齡辭去國務總理兼財政總長的職務。長期以來,這個案子一直蒙上神秘的色彩,其中真實內幕鮮為人知。
修整行宮
為冤案
埋下伏筆
1912年12月,袁世凱任命熊希齡為熱河都統,那里有清朝皇帝的行宮。熱河行宮陳列了許多美術品和寶物,每任都統到任,都以檢查為名,私取行宮古玩,以賄賂北京當局。
熊希齡擔任熱河都統以后,看到行宮古玩盜賣嚴重,加之避暑山莊房屋因年久失修,破敗不堪,為保護這些珍貴文物起見,熊希齡連續兩次呈文袁世凱,要求修整避暑山莊和整理陳列的文物,并建議將文物裝箱運往北京,作價賣給民國博物館收藏。袁世凱批準了熊希齡的建議。于是從1913年5月開始,對避暑山莊一面加以修理,一面對陳列的文物徹底清查。
在修整避暑山莊和清理文物的過程中,由于經費緊張,熊希齡在經袁世凱同意之后,派人從宮中的古文物中,選了10多件稍貴重的瓷器,運往北京、上海變賣,得到一筆巨款,充作修整避暑山莊的經費。然而熊希齡做夢也未曾料到,正是這件事情,使袁世凱找到了陷害他的口實。
請君入甕
袁世凱
實施訛詐
1913年7月31日,袁世凱任命熊希齡為國務總理的命令正式發表。熊希齡沒有料到,袁世凱任命他為國務總理,并不是要他來把國家搞好,而是要利用他來解散國民黨和國會,進而為復辟帝制鋪平道路。
袁世凱千方百計尋找熊希齡的弱點,制造罪名。而熱河行宮盜寶案則成了袁世凱對熊希齡實行政治訛詐的一張王牌。袁世凱當上正式總統后,于11月3日下午約熊希齡到總統府議事,熊希齡剛走進袁世凱的辦公室,就有外國公使來見。于是袁世凱說:“請總理在辦公室稍候,我去去就來。”
熊希齡一個人在辦公室坐著,他把目光落到辦公桌上的一迭案卷上,走過去隨意翻了翻。不看則已,一看大驚。原來這是司法總長許世英追查熱河行宮寶物被盜一案的報告和材料。報告中含沙射影地將熊希齡牽扯到盜寶案中去了。他知道自己掉進了陷阱,卻難以申辯。
原來,袁世凱任命他為熱河都統之后,又派人到熱河暗中監視他的行動。當熊希齡提出修整避暑山莊和整理行宮古玩的建議后,袁世凱表面上給予支持,背后又指使前清內務府大臣世續暗中監視此事。世續將熊希齡在北京、上海變賣的一些瓷器與其他被盜賣的古玩搞在一起,大約200多件,開列一個清單,要求袁世凱進行追查。袁世凱派許世英秘密調查此事。許世英根據袁世凱的意思,在調查報告上故意閃爍其詞,暗示熊希齡有盜寶嫌疑。袁世凱接到許世英的報告后,故意壓下不發。待他平定南方國民黨軍事力量(即二次革命)、熊希齡組閣完成、國會舉他為正式大總統之后,才突然打出這張王牌。熊希齡等人當然都蒙在鼓里。
12月15日,袁世凱下令在居仁堂召集政治會議,會上通過了解散國會案。1914年元月10日,熊希齡執行了袁世凱解散國會的命令,使袁世凱在通向帝制的道路上邁進了一大步。
熊希齡隱忍屈從,沒有提出辭職,主要是希望袁世凱在滿足一定政治欲望之后,能夠讓內閣按憲章法制履行自己的職能,能夠一展自己的才能。但此時袁世凱已不再需要熊內閣了,于是決定公開打擊熊希齡,逼迫熊希齡下臺。
國會解散后幾天,北京《新社會日報》、《群強報》、《神州日報》等袁世凱的御用報紙,都在頭版用大量的篇幅,刊登了“熊總理為熱河都統時,將前清行宮內之古瓷器、書畫取去200余件,現被世續查明,已請律師向京師地方廳起訴”的消息,各報還發表了評論。
熊希齡此時還不知是袁世凱的陰謀,以為報紙是受派系利用,或者是許世英對他的攻擊。于是,他兩次呈文袁世凱,駁斥許世英在調查報告中對他的指控,另一方面,兩次致函內務總長朱啟鈐,令其轉給京師警察廳追究其事。朱啟鈐根本就沒有執行。盡管熊希齡頻頻催促,朱啟鈐依然以種種借口搪塞拖延。
熊希齡在憤慨之余,直接找袁世凱當面交涉。袁世凱一再勸慰熊希齡不要計較那些謠言,并鄭重保證一定嚴查此事。
恰在此時,由熊希齡秘密派出的國務院調查員朱謙明在偵察中發現,北京東珠市口天聚昌綢緞店有熱河行宮的貴重物品出售,該店伙計于偉卿等人長期在熱河收貨。于是,朱謙明會同警察廳,前往熱河將于偉卿、胡慶年、輔德富等人抓獲。熊希齡立即呈交袁世凱,要求嚴加審訊,徹底追查。從而使熱河行宮盜寶案大白于天下。這應該是一件很容易辦到的事情了。但奇怪的是,世續此時卻抱消極的態度,他認為清朝將大好河山都送與他人,區區幾件古玩又何足計較所以置之不問。內務總長朱啟鈐也以“警察缺乏知識,不識古玩優劣,即使追查也搞不出名堂”為由,也未再予以過問,有關商人加緊把行宮古玩偷運出境,賣與洋人,以銷去證物,于是再也不予追查了。盡管袁世凱當面向熊希齡表示一定嚴查,但只是表面文章。
雖然此時世續表示不予追究,但袁世凱的御用報紙,卻依然在不斷刊登熊希齡與盜案有關系的文章,使這個案子布滿疑云。熊希齡有口難辯,有冤難伸,他此時已完全明白了袁世凱的用意,這是在逼他下臺。于是他接二連三地遞上辭呈。袁世凱隨即批準了他的辭職要求。熊希齡辭職后,報紙上有關盜寶的文章果然不見了。
關于這個案子,劉厚生所著《張謇傳記》記述,熊希齡聲名狼藉被趕下臺之后好幾年,人們還不知其中奧秘何在。有一天深夜,熊希齡的好友葉景葵與熊希齡閑談,問起這件事,并用埋怨的口吻責備熊希齡為什么要幫助袁世凱解散國民黨和國會。熊希齡沉默了半晌,才長嘆—聲,向葉景葵吐露了其中的秘密。
葉景葵又是劉厚生的好友,故又將這個秘密告訴了劉厚生,方知熊希齡是被熱河行宮盜寶一案牽累了。熊希齡死后,劉厚生才將其中的秘密披露于世,在中國歷史檔案館里,至今還保藏著有關熱河行宮盜寶案的材料。(原標題:熊希齡“盜寶”案真相:袁世凱為復辟帝制一手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