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文化遺產 >> 瀏覽相關信息

重陽佳節“上蔡造”

2012/6/29 16:02:01 點擊數: 【字體:

 

重陽佳節“上蔡造”

蘆崗上的望河樓,據說這里就是當年桓景避禍登高的地方。

重陽佳節“上蔡造”

國家郵政局2003年發行的重陽節郵票。  

    2 0 0 3年10月4日重陽節,國家郵政局專門發行了一套特種郵票來紀念這個傳統的節日。《重陽節》特種郵票是繼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之后“中國傳統節日”系列郵票的第四組,它的發行使得中國傳統節日系列郵票形成了一個完整組合。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國家郵政局把《重陽節》特種郵票的首發式定在河南省的上蔡縣舉行。直到這個消息公布于眾的時候,許多人才了解到:原來重陽節起于河南的上蔡縣啊!

  桓景登高日 佳節起源時

  上蔡古稱蔡地,是蔡姓的發源地。上蔡的歷史名人,最著名的要數李斯,縣城西南的李斯樓村就是中國移動農信通網站秦國宰相李斯的故里,村莊周圍還有李斯墓等遺跡。孔圣人在上蔡留下的東西也不少,他當年周游列國,其間在蔡國呆了3年,“孔門七十二賢”中,有6位是上蔡籍人士……

  到上蔡的當天下午,縣委宣傳部的同志就推薦記者見見尚景熙老人:“他是我們縣公認的古蔡文化研究權威,重陽節發源于上蔡的觀點最先就是他老人家提出來的!”

  80歲高齡的尚景熙老人滿頭華發,但依然思維清晰,語言有條有理,說到關鍵處,更能引經據典,一字不差。老人是縣文物管理所的副研究員,離休以后,潛心研究古蔡文化,出版了多本專著,如今正在家編寫《蔡國年譜》呢。

  我們的談話就從今年的重陽節開始。聊著聊著,我才明白,怪不得以前對重陽節的發源地一無所知,這原本就是一個新發現呢!

        重陽成為節日,始于東漢時期。南北朝時,南朝人吳均在《續齊諧記》一書中引用了一個故事:汝南人桓景跟隨一個叫費長房的高人游學多年。有一天費對桓景說:“九月九日你們家有災。讓你的家人縫制布囊,里面裝上茱萸,然后把茱萸囊系在手臂上,登山喝菊花酒,此災可消。”桓景依費長房所言,舉家登山。傍晚,桓景一家歸來,發現家中飼養的雞犬牛羊全都死了。費長房知道后說:“這些家畜已經代人受災了。”在這本書中,吳均接著這個故事說:現在人們九月九日登高飲酒,婦女戴茱萸囊,“蓋始于此”。

  東漢以后,重陽節登高的習俗在民間流行起來,晉朝周處的《風土記》說:“以重陽相會,登山飲菊花酒,謂之登高會,又云茱萸會。”到了唐代,重陽節登高的習俗尤為盛行,這從當時的詩文中就可見一斑———李白《九日登巴陵望洞水景》:九日天氣清,登高無秋云;劉禹錫《九日登高》:年年上高處,未省不傷心;杜甫《九日》: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最著名的還要數王維那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本是香氣濃烈的植物,桓景把茱萸裝進布囊里佩帶,原是為了祛邪避災,到了唐人,已經變為插在頭上做裝飾品了。

  尚景熙老人說,在《續齊諧記》以前的文獻中,也有關于重陽節的記載,但從未有關于重陽節“登高”的記述。《續齊諧記》中12582農村信息網的重陽節登高,雖然帶有巫術的成分,但它是將重陽節文化傳統記錄得最完整的文本了。今天,大多數專家和學者認為桓景登高躲災避禍是重陽節登高風俗的源頭。

  根據《后漢書》中的記載,東漢時期的費長房是個半人半神的特異人物,在汝南等地的方志中,多記載有他驅魔降妖的事跡。桓景和費長房明明都是汝南人,怎么重陽登高是在上蔡呢?

  尚景熙說得有理有據:漢高祖四年置汝南郡,當時汝南郡的治所就在今天的上蔡。東漢時期,汝南郡遷至古平輿(今平輿縣北部),但距上蔡縣城只有30公里,距上蔡縣境只有5公里,與上蔡仍為同一地區。所以說當時習慣上稱上蔡為汝南。

  重陽傳天下 上蔡是故鄉

  尚景熙老人告訴記者,4年前,他偶然從《辭源》中看到“桓景登山”的條目,于是他開始廣泛查找資料,研究重陽節登高的起源問題。他翻閱了康熙年間的《上蔡縣志》,還專程到省圖書館查閱《續齊諧記》一書,并且購買了歷史地圖集。隨著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了他最初的推測。

  據尚景熙老人考察,重陽節登高避災的那個桓景就是上蔡人。桓姓自春秋末期就是上蔡的豪門世族。據《鹽鐵論》記載,當年孔子周游列國路過蔡國時,就遭到了桓姓家族的進攻。西漢的桓寬,即《鹽鐵論》的作者也是汝南郡人。至今上蔡264個姓氏中仍有桓姓。

  更重要的是,尚景熙老人從歷史地圖冊上發現,桓景所登的山就是現在上蔡縣城西面的蘆崗。汝南郡一帶一馬平川,沃野千里,河渠縱橫,唯獨上蔡縣城西面一崗突起,縱貫縣境。這崗南北長25公里,東西寬7公里,最高處97.2米,今名蘆崗,古代時被稱為岡山。尚景熙老人自信地說:“當年桓景齊家登山,傍晚即還,古代交通不便,可見此山距家不遠,這一帶平疇千里,所登之山是岡山無疑!” 2000年重陽節前夕,尚景熙把他的研究結果寫成文章發表在當地的《天中晚報》上。2002年,《中州今古》雜志也刊登了這篇文章。恰巧這時傳出消息,說2003年國家郵政局要發行一套重陽節特種郵票,還要在重陽節的發源地舉行首發式。(圖3、4、5)尚景熙老人回憶說,當時聽到這個消息“既興奮又著急”。一方面覺得這是宣傳上蔡的好機會,一方面又發愁到了這般時候,還沒有多少人知道上蔡才是重陽節真正的發源地。
      
    老人連夜給縣長王復興寫了一封信,希望政府出面,爭取讓重陽節郵票的首發式在上蔡舉行。王復興縣長收到信后馬上組織了一套人馬投入工作。此后,他們從駐馬店到省郵政局再到北京國家郵政局,一家一家地游說。因為證據確鑿,論點充分,國家郵政局最終決定把重陽節特種郵票的首發式放在上蔡舉行。

  坐在記者面前的尚景熙老人平靜地講述著這段往事,臉上沒有一絲的自豪與激動,可縣里的同志都說:“上蔡能爭取到這次機會,尚老師是第一功臣!”

  桓景避禍處 今日我登臨

  尚景熙老人告訴記者:“縣城西南蘆崗上的玩河樓,應該是當年桓景登高的地方。”第二天一大早,記者在上蔡縣文聯原副主席李天亮和縣文管所副研究員尚偉的陪同下驅車前往玩河樓。可老天不給面子,碰上了大霧天氣。途中,李天亮先生熱情地向記者介紹說:“玩河樓是這一帶的最高點,站在上面,還能看到遂平縣的嵖岈山呢!”開車的師傅聽到這話,接腔道:“這天氣,還看見山呢,能找到玩河樓就不錯了!”

  玩河樓又叫望河樓或望花樓,就坐落在蔡國故城西面城垣的一處高臺上,它的東邊是蔡國故城的宮殿區,西面是汝河故道。據《上蔡縣志》記載,西周時期,每當汝河泛濫,這里便成了一片汪洋。蔡侯專門在此筑臺建樓,登高望河,故稱之為望河樓。(圖2)

  果然如司機師傅所言,直到距離玩河樓不到百米,我們才透過濃霧依稀看見了它的模樣。這是在崗地上憑空突起的一處高臺,面積不大,有幾百平方米。高度也一般,只有幾十米高。

  玩河樓山門向東,上書“蘆崗雅地”四字。進山門拾階而上,一門樓高聳,翹角飛檐,匾額行書“蔡侯望河樓”。當地同志告訴我:原本就叫玩河樓來著,因為那邊發大水,這邊蔡侯還登高“玩河”,有點不人道,所以就改成望河樓了。進院是一平臺,東西、南北都有四五十米。院中有火神廟、奶奶廟各兩間,佛殿四間,關公廟兩間,還有幾通“重陽登高碑”、“功德碑”以及才立不久的詩文碑刻。

  平臺北面還有一高臺,上面是玉皇廟,里面供奉的當然是玉皇大帝。廟西就是重陽登高處了,水泥砌就的平臺,四周圍有護欄。同行的文管所副研究員尚偉說,唐太宗年間,人們認為此地是風水寶地,有神靈之氣,就陸續在高臺上建筑供奉神仙的廟宇殿堂,官府還為這些廟宇設祭田88畝。到了明朝,玩河樓建筑得更加富麗堂皇,玉皇廟就是那時建的。東漢桓景“齊家登山”避邪免災的故事發生后,人們遂紛紛效仿,上蔡人就把這里和城墻北垣的烽火臺等高處作為重陽登高之地了。

  明清兩代的詩人墨客總愛踏著桓景的足跡,來此登高賦詩。明朝末年的冀景雋寫過一首《九日登樓有懷》詩,據記載就是在這玩河樓上作的:“重陽無伴獨登樓,一望川原盡是秋。相國冢荒孤柏在,玩花臺廢野云浮。風高樹葉蕭蕭下,水流龍潭細細流。無那故人天氣遠,菊黃萸紫總生愁。”從詩中不難看出當時詩人的心情不太好。清人李杰英也曾在此留下過“擬準重陽結隊游,攜樽同陟玩河樓,千林落葉隨風走,萬里長江貼地流。林圃雨余鴨噪晚,關山霜冷雁鳴農村信息網版權所有秋,茱囊菊甕年年有,催得詩人盡白頭”(《重陽偕友登玩河樓》)的詩句。

  李天亮先生指著西面的開闊地帶說:“幾十公里外就是汝河故道,當年蔡侯在這里望河應該確有其事,現在這里也是滯洪區,‘75·8’洪水的時候,咱們腳下就是一片汪洋啊!”

  我們迎著寒風站在高臺之上,本想學蔡侯的樣子憑欄遠眺,可漫天大霧,目之所及不出百米,天地間一片迷茫。如今上蔡是否還保留著重陽登高的習俗?關于這個問題我沒有細問。可在我生活的周圍,已經體會不到這種民俗了。但不久前在珠海登板樟山時,當地工作的一位老鄉告訴我,每到重陽節那天,板樟山上到處是人,那種節日的氣氛在中原從未見過。(原標題:重陽佳節“上蔡造”)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中國民俗網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