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岸鄉牌坊劉村位于鄉政府西2公里處,所轄6個自然村,15個村民組,1010個農戶,3875口人,耕地5800畝。該村的桃核雕花工藝起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目前,從事桃核雕花工藝的農戶已發展到400戶,從業人員達到1162人,年生產總值達986萬元,利潤302萬元,從業人員僅此一項年均增收2600元,“公司+農戶”的桃核雕花工藝生產模式已成為該村的主導特色產業,桃核雕花工藝品種花色繁多,形態各異,做工考究,圖案細膩逼真,造型栩栩如生,具有一定裝飾審美價值,物美價廉等特點,在海內外享負盛名,2006年被河南省政府納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示。
東岸牌坊劉村桃核雕花工藝是一項傳統的民間手工藝品,起源于明末清初,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據當地的老藝人回憶,清朝初期,桃核雕花工藝已初具規模,到清末民國初期,牌坊劉村有80多位老藝人致力于桃核雕花工藝品制作,在當時已頗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影響力。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以牌坊劉行政村柴莊自然村為主,家家戶男女老幼加工制作桃核雕花工藝,主要生產加工桃核扣,經過加工的桃核扣,形狀如桃,下圓上尖,尖部有一小孔,以便于穿繩固定在衣服上,扣子形成后,再在上面雕刻花紋圖案,花紋多種多樣,圖案千姿百態。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世界華人對唐裝的需求與向往,桃核雕花工藝又呈復興之勢,桃核雕花工藝制作范圍也趨于多元化。在原有的“扣”業發展的基礎上,又在只有指頭肚大的桃核上,精心雕刻有古線、蜂窩、猴頭、盤絲、老壽星、詩詞、謎語等,美不勝收,愛不釋手。近年來,獨具匠心的東岸鄉牌坊劉村桃核雕花藝人,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把桃核雕花制作成手鏈、桃心、桃葫蘆、桃印、繡球、佛珠、十二生肖、桃木劍、桃木刀、桃核寶燈、聚寶盆等三十多個花色品種,以其制作精美,造型美觀,經久耐用,物美價廉,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較高等特點,倍受世人青睞,產品除在本省銷售外,還遠銷東北、西北、兩廣、湖南、湖北、浙江、安徽、山東、福建等省,經義烏遠銷東南亞及歐美等地,為天下華人和西方人所喜愛,視桃核雕花工藝為如意吉祥的象征。
桃核雕花工藝品的原料是一種野生桃的桃核,主要來源于桐柏山和南太行山區,當地群眾俗稱之為“扣核”。桃核雕花工藝的工具主要有鉆、銼刀、鑷子、挫扣板,從原料加工成工藝品,需經過浸泡、清洗、上色、上光、晾曬、打眼、磨光、雕刻等很多程序,每日每人加工400—500個不等,每個工藝品的產生,都凝聚著桃核雕花工藝人的心血和汗水。
牌坊劉桃核雕花工藝是小家庭作坊制作,產業規模相對較小,雕花技藝精湛的老藝人已為數不多,多數桃核雕花藝人工藝制作尚較粗糙,產品包裝不夠精美,遠遠不能滿足消費者的審美要求和市場需求。為此,東岸鄉黨委、政府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傳承發展,合理開發利用”的指導方針,多次邀請市、縣有關部門的專家學者,就桃核雕花工藝的現狀與發展進行了認真的實地考證和研討,對桃核雕花工藝進行全面開發、搶救和保護。為使該傳統手工藝傳承和發展下去,成立了“東岸鄉工藝品公司”,利用文字、音像等形式,加大桃核雕花工藝對外的宣傳力度,組織桃核雕花工藝新品種的開發、加工和銷售,使東岸桃核雕花這一民間傳統工藝進一步發揚光大,擴展東岸人民就業和增收的空間。(原標題:小桃核上有乾坤 駐馬店牌坊劉村桃核雕花工藝堪稱一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