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桃核雕刻的歷史源流
桃核雕刻源遠流長,究竟起源何時,尚難考定,查閱古典史籍,宋代(1960-1279)中期就有它的文字記裁,到了明代(1368-1644)已是極為昌盛,不但在民間廣為流傳,而且已成為皇室官妃、達官貴族的把玩珍藏之品,皇宮里有專刻桃核的能工巧匠,為皇竄大臣雕刻桃核藝術品,供其玩賞。當時的天啟皇帝朱由校,也是一個核雕迷,并親自操刀,且技藝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到了清朝1644-1911)核雕名匠更是層出不盡。乾隆年間(1735—1795)桃核雕刻藝人仕上元,當時被譽為“鬼工”。沈君五.宋風起等都是有名的桃核雕刻藝人,橄欖核雕藝人宋租章、湛谷生所雕的橄欖核舟也是難得的珍品,它的絕妙之處是把蘇東坡的“前赤壁賦”用行楷刻在廠舟的底部,使其作品有了進一步升華。
二、濰坊桃核雕刻的傳人
鴉片戰爭以后,清朝政治經濟逐漸衰退,在皇宮里的核雕藝人也受到冷落而流散各地。有一綽號叫張大眼的桃核雕刻藝人,從京都流浪到山東諸城以賣藝為生。1880年,濰縣都家村的都謂南到諸城販賣皮貨,結識了張大眼。張的核雕技藝雖好,但以此維持生計卻極為艱辛。在張貧困潦倒的時候,都渭南慷慨解囊,使其解脫困境,張十分感激都的幫助,遂把核雕技藝授于渭南。都謂南回濰后一心撲在核雕上,廢寢忘食,他的罩技藝興趣,隨時都熏陶著他的兒子都蘭桂。都蘭桂從小隨父學藝,進步很快,不到二十歲,其技藝已超過他的父親。都蘭桂的作品很具備民間藝術的特點,布局簡練,樸實大方,不拘小節,概括性強。他三十多歲雕刻的馬拉轎車,參加了1915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獲得了最優等獎牌,名揚中外,轟動一時.在他的家鄉,無人不知都蘭桂的大名。桃核雕刻在濰深深地扎下了根。
三、考功卿巧拜名師——都蘭桂
在名震四方的核雕藝人都蘭桂的影響下,周圍有不少人也在嘗試著雕刻桃核,但終因無師指點半途而廢,成功者幾乎沒有。都家村附近有個考家村,村里有一酷愛核雕的青年考功卿,很是崇拜都蘭桂的核雕藝術,便想方設法求師學藝.他通過同學的關系結識了部蘭桂的兒子部洪英,并交為好友;拜了磕頭干兄弟,這樣考便有機會在都家經常逗留,對干父都蘭桂特別殷勤,都蘭桂見考功卿精明干,虛心好學,且誠實可靠,便收留為徒正式授藝。都蘭桂同時教著三個徒弟,一是他的親兒子都洪英,二是他的女婿于學修,再就是他的干兒子考功卿。三個徒弟中惟獨他的親生兒手藝最差,幾乎不能獨立完成一件作品,人也挺聰明,但他更感興趣的是六爻八卦。他的女婿于學修熱愛文學,學習核雕只是一時的興趣,下不了苦功,學了一個半載,便另辟門徑教書去了。考功卿從心里熱愛核雕,是想盡法子來投師學藝的,學起來格外起勁,加上天資聰穎,技藝提高很快,常得到師傅的好評,這樣考功卿便成了都蘭桂宗室里的唯一門生了。考功卿從師四年,便能雕刻各種類型的核雕作品。1932年,考功卿辭別師傅,以濰縣扣雅齋嵌銀分號的牌子在青島為扣雅齋收嵌銀活,兼營核雕。
四、周總理關心核雕的發展
行國成立后的1955年4月,周恩來總理親自派人來到濰坊,了解核雕藝人的情況,并指示在四個月內刻七件作品,周總理要帶著出國作禮品用。濰坊市政府立即派人把考功卿從考家村找來,安排到濰坊嵌銀廠(當時是生產合作社)工作。考功卿聽說周總理要作品,非常高興,特別精心地趕制了六件作品(西廂、紅樓、許仙游湖、八駿圖、鹿鶴同春、壽星)。中央受到考的作品后,來信對考功卿的技術給予了高度的贊揚和獎勵,并指示要帶好學員,把技藝傳留下去,為祖國民間藝術的發展做出貢獻。
1956年在市文化館館長郭稼生的建議下,考功卿又為毛澤東主席刻了四件禮品(馬拉轎車、壽星、松鶴延年和嫦娥奔月),在毛澤東誕辰日前送給了毛澤東主席,收到了中央國務院的表揚信和獎金。同年給羅馬尼亞文化部部長刻了“十美釆蓮船”和“松鶴”兩件禮品,受到了羅方的高度贊揚,并回贈考功卿“世界美術冊”一部和“獎章”一枚。1957年共青團濰坊市委送給毛主席一支紅木嵌銀手枚,手杖的頂瑞有考功卿用桃核刻的九條龍。
五。考功卿收徒——王緒德
1962年9月,市政府把考功卿調到新成立的市工藝美術研究所,安排在鑄銅印工作室。當時我和王昌年正跟于樹千師傅學習鑄鋼印,我看到考師傅刻的桃核作品非常優美,對此我發生了極大的興趣,白天仔細觀察考的作品,記在心里,晚上便刻了起來,刻好了我就拿給考師傅看,他看了我刻的谷子、鵪鶉,感到還有些意思,便對我說:“你要是真心想學我就教你,這個東西看著不起眼,很吃工夫,不光是刻,還要學著寫字畫畫,你這個精神很好,學東西就是要著了迷才行。”同時又給我糾正了一下持刀的姿式和用刀的方法。考師傅的這一番話,使我非常高興,非常感激。當天的晚上我就找著研究所的領導,提出要學習桃核雕刻的要求,井匯報了我學刻桃核給考師傅看后的這一過程。我這要求正迎合了領導的意圖,從此我們的師徒關系就正式確立了。我們師徒猶如父子、勝過父子。為了刻好核舟,我們師徒曾到過青島、蓬萊。煙臺沿海一帶,觀察各種船只的構造,收集各種素材,經常研究各種動物的習性、體態和特點,并博覽眾藝,吸收繪畫圖案以及其他雕塑藝術的精華,為核雕所應用,以高度概括的手法,巧妙地運用桃核上的麻紋,雕出各種生動的景物形象。如:三國、水滸、西廂、紅樓、白蛇傳、西游記、嫦蛾奔月、十女散花.馬拉轎車.夜游赤壁等歷史、神話故事、芙蓉鴛鴦、鹿鶴同春、八駿圖、十二生肖動物累、紅燈記、沙家浜、白毛女、紅色娘子軍、歐陽海、劉英俊、農業大豐收、百萬雄師過大江等現代題材的工農兵模范英雄人物;岱岳雄姿、龍潭瀑布、高山流水等祖國山河的壯麗美景,都能在一枚小小的桃核上表現得或玲瓏剔透,或穩妥大方,或滑稽幽雅,使人看了愛不釋手。
1963午,單位領導要求桃核雕刻的內容要創新。多刻下農兵人物。我是一個青年。接受比較快,當時我刻了烈火中永生、洪湖赤衛隊、蘆蕩火種。當我看到了董希文的油畫百萬雄師過大江后,我想這題材正適合刻核舟,就和考師傅商議著刻“百萬雄師過大江”,我這一建議得到了領導的贊揚和支持,形成了一個必須刻和必須刻好的局面。經過多次切磋,用了近一年的時間,我們師徒每人刻了兩只核舟“百萬雄師過大江”,刻好后領導很滿意。當時的市委書記鄭偉民指示把它拍成照片放大,在市區顯眼的窗口上陳列,讓全市人民都看到它。這樣才形成了桃核雕刻“百萬雄師過大江”轟動一時的局面。這四只核舟在1964年4月參加了省工藝美術展覽會和省工藝美術工作會議,我師傅考功卿和研究所的所長徐培基、風箏藝人胡鏡珠,被評為山東省老藝人(全省共十二人),頒發了委任狀,受到了省領導的特別接見。前幾年,我市出版了一本《鄉上瑰寶》的書,上面把百萬雄師過大江的核舟松是都蘭桂刻的,這是不對的。
六、王緒德在桃核雕刻上的創新和發展
1、把桃核先刻成各種器皿型,再在其型上雕刻內容。作品有:八仙壇.鹿鶴同春罐、松鶴延年壺、松鼠寶葫蘆、白蛇傳、西廂、紅樓夢等內容的花瓶。
2、用桃核雕各種造型的鼻煙壺。作品有:打漁殺家、吹簫引鳳、十八羅漢斗悟空等。
3、用桃核刻制戒指。有各種花卉圖案的,十二生肖的,福祿壽喜的。
4、用桃核雕鑲嵌屏風和堆雕“百花齊放”。
七、濰城桃核雕刻的現狀
據調查了解,桃核雕刻在中國分布的地區有十幾個,北京、河北、沈陽、西安、貴州、廣川、蘇州、湖南、青島、煙臺、濰坊等地。各個地區的營銷情況部不是很好。生產方式大部分是個體操作,有的只是酷愛罩藝術,只有廣州,蘇州、濰坊和西安的核雕者是有工作單位的,有工作單位的其技藝相對比較高。在銷售方面,粗糙的產品比高檔的作品還活躍些。僅維持生計還是很艱辛的。總的來說核雕的市場處于低谷狀態。為什么核雕在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下,而不及其他藝術呢?如木雕、根雕、面塑、風箏、剪紙等。我找了一些原因,提出來和大家探討。
1、從事核雕技藝的人太少,可以說足風毛鱗角吧。原因一是難度大,短期內不易出成果。二是經濟價值不高。我深深地體會到,一件好的作品,光是選材就不容易,構思創作就更不容易。花時長創作難,制成后賤賣舍不得,高價無人買,這是很多人不愿意從事核雕的重要原因。再加上桃核的可塑性遠遠不及木、石、泥.面等材料,受到固定形態和復雜紋理的極大限制,因此要達到核雕技術的自由創作,談何容易。
2、核雕藝人之間的交流甚少。我起碼看過三篇文章說是核雕這一珍奇藝術早已絕跡。核雕藝人之間所以交流甚少。主要是由于他們的經濟實力太弱,就我個人而言,有那個想法而沒有那個經濟力量,舍不得花錢。交流少,閉門造車,在有限范圍的小天地里感覺了不起,不知天外有天,競爭意識差,也就形不成大氣候,當然作者就無法去考慮如何發展中國的核雕事業,并把它推向世界 。
3、缺少對核雕藝術大張旗鼓地宣傳。任何事業不宣揚、不廣告不行。好酒不怕巷子深,在信息發達的時代里是行不通的。例如,明代王叔遠刻的核舟之所以被人們推崇倍至,其主要原因是得益于魏學尹寫的古文《核舟記》,中學課本上選用了這篇文章,全國及***部知道王叔遠刻核舟的成就,被人們捧為至尊。去年3月3日美術報登了一篇《<核舟記〉與明代桃核舟》的文章,說是在寧波發現廠土權遠刻的核舟(刊有照片),雕刻時間晚于魏學尹《核舟記》中的核舟。我仔細看了照片,才真正體察到文學家藝術夸張的魅力和宣傳所起到的作用。
究其原因,問題還很多,如怎樣評估桃核雕刻藝術的價值,怎樣使更多的人愛好核雕作品,這都是非常重要的課題,因為愛的人越多,愛的越深,藝術價值也就隨之提高,從事桃核雕刻的人也會多起來,也就會形成一支有組織的隊伍,并造成相互交流,相互競爭的局面,從而促使桃核雕刻藝術向更高層次發展。桃核雕刻是我國非常亮麗的藝術瑰寶,我們有責任把它傳留下去,外發揚光大,如果在我們這一代失傳了,那將是對歷史和人民的一種犯罪。一定要盡上我們的力量挽救它,使核雕藝術永遠流傳下占,向更高的境界發展。
在此,我希望各級黨委和政府以及有關部門的領導和熱愛支持核雕事業的朋友們,要對當前核雕的狀況給予高度重視,盡快想辦法加以改進和解決。建議:
1、在濰坊成立核雕藝術研究機構(事業單位),名稱為濰坊核雕藝術研究所核濰坊中華核雕藝術研究院(兩個牌子一個機構)。具體從事挖掘整理我國的核雕藝術,建史存檔,開展全國性的核雕藝術研究、交流、展覽、創新、教學傳帶的工作 。
2、加大政府投入。設立核雕藝術保護和發展基金,盡快拯救這一瀕臨絕跡的民間藝術瑰寶,并促進其不斷發展與創新。
3、加快后繼人才的培養。建議從中青年美術工作者中選拔部分人才,建立一支專、兼職核雕藝術工作者隊伍,加快教學傳帶步伐。片把桃核雕刻以民間藝術課目的形式納入中小學美術課堂,培養后繼人才。
4.加大對外宣傳力度。可以通過在全固性的報刊雜志上刊登作品、寫文章介紹等形式宣傳我們的核雕,亦可利用發行郵票、借助央視東方時空欄目等渠道來介紹宣傳濰城核雕,擴大濰城核雕藝術的影響。
5、加強對外交流。一方面組織核雕藝術工作者,走出去與外地核雕藝人進行交流,切磋技藝,開闊視野,提高水平。另一方面,建議市、區兩級委和政府繼續把核雕作為贈送國際友人的禮品,更好地發揮這一民間藝術在擴大濰城乃至濰坊的影響.促進友好往來中的作用。再是開展國際性核雕藝術展覽、交流活動,把核雕推向世界,發揚光大我國的民族藝術,為國家做出新的貢獻。(原標題:桃核雕刻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