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溪文化是棠溪人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已有兩千多年悠久的歷史,它過去是西平的文化瑰寶,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今天同樣是西平人民、河南人民乃至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兩千七百多年前,它早于西歐創造了鐵器文明,使鐵器廣泛地應用于農業生產,推動了農業的發展。它成就了歷史九大名劍,使棠溪成為春秋戰國時期響譽天下的軍工基地。而今天,它的聲譽和影響又傳播到了海內外,成為中華民族的驕傲。它同時為西平的經濟建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直接帶動了西平的旅游業,使西平的經濟找到了新的增長點。它已成為西平乃至駐馬店地區經濟交往中的一張名片。
一、棠溪文化的起源
棠溪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許多歷史典籍均有記載。據考證,棠溪文化可以追溯到西周。西平古稱柏子國(簡稱柏國),春秋戰國時期先后歸楚、屬韓。今西平縣城西45公里處的西部酒店山區屬伏牛山系,其中的蜘蛛山上不僅鐵礦資源豐富,(鐵礦呈赤色)而且含鐵量高。鐵礦資源的優勢,使那里在兩千多年前較早地出現了鐵器文明。先人們采礦、冶鐵,用鐵代替了青銅器,制作農業生產的工具,用于勞作,大大提高了生產力。
在蜘蛛山的山腳下又有一條溪流,上接山上龍泉流下的泉水。“龍泉”亦稱“龍淵”,《晉書.大康地志》載:“西平有龍淵水,淬刀劍特堅利”因其水質獨特,含有介質,特別適宜于淬刀劍。加上溪流的兩岸自然生長著許多棠棣樹,每年逢春花開如雪,甚是好看,自成一景,于是當地人就把這條溪流叫做棠溪。
棠溪地的鐵礦資源和獨特水質,使鋒利的刀、劍應而生。由此而產生的干將、莫邪鑄劍神話故事和龍王女兒化劍為龍的故事也在民間傳播。
二、棠溪文化的輝煌時期
棠溪文化起自西周,盛于春秋戰國。當時,七國紛爭,各欲一統天下,成就霸業,戰爭頻仍,對武器的需求量就越來越大。于是推動了棠溪冶鐵、鑄劍業的快速發展。其興盛表現在幾個方面:
一是全國著名的鑄劍高手云集于此。曾達7000之眾。他們長期實踐,智慧超凡,技藝精湛,歐冶子、干將、莫邪等都是身懷絕技的匠人,鑄出的寶劍若紫電青霜,寒氣逼人,吹毛利刃。《史記》中贊嘆“皆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
二是規模宏大。當時形成了棠溪東城、西城、冶爐城。它包括遂平縣的西北部,舞鋼的全部、西平的大部、舞陽縣的東南部和郾城縣的西南部,方園達480平方公里。據史學家考證,當時的煉爐有1000多座,每至夜晚,到處是“紅星亂紫煙”的熱烈景象。1958年在棠溪河上游修建譚山水庫時,在不到兩平方公里的水庫內,就發現冶鐵爐殘基16處。棠溪成為當時全國的冶鐵鑄劍中心。
三是冶鐵技法先進,當時工匠們就采用了《高溫液體還原法》冶鐵鑄造,并掌握了海綿鐵增炭制造高炭鋼和鍛鐵淬火技術。
四是出現九大歷史名劍。據《史記》記載:“天下之劍韓為眾,一曰棠溪、二曰墨陽、三曰合伯、四曰鄧師、五曰宛馮、六曰龍泉、七曰太阿、八曰莫邪、九曰干將,”《資冶通監》對棠溪寶劍給予很高的評價,有“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之說。還有大量歷史典籍均對九大歷史名劍以記述。
五是冶鐵鑄劍業帶動了商業的繁榮。釀酒業、餐飲業、各種服務業、雜耍等,異常興旺,來往商人頻繁,故有“十里棠溪十里城”之說。
六是設置鐵官。宏大的規模,眾多的從業人員,頻繁的交易等,引起官府的高度重視,必須加強管理,于是專設鐵官進行管理,《清統一志》載:“漢置鐵官,晉亦置鐵官,別領戶。”
三、棠溪文化的中斷
棠溪劍文化輝煌了一千多年,為中國的歷史寫下了燦爛的一頁。至唐末元和年間,公元815年,唐憲宗調集大軍討伐吳之濟時,派副將馬少良取冶爐城,“殺士卒,逐工匠,毀城池”,使具有1700多年歷史的冶鐵中心遭受嚴重破壞。此后,朝庭撤走駐軍和鐵官,不準棠溪再生產兵器,棠溪劍文化也就畫上了名號。今天被發掘的由國務院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酒店冶鐵遺址和大量史書的記載,永遠見證著棠溪文化的燦爛輝煌。
四、棠溪文化的恢復和發揚
高氏父子續寫棠溪文化。20世紀40、50年代,生長在棠溪河畔的高西坤曾畢業于天津大學,并以自己的所學決心讓消弭了一千多年的棠溪文化重放光彩。他在西平創辦第一家大陸鐵工廠和以后以打鐵為生計的同時,苦心鉆研棠溪寶劍,以至遭受“右傾機會主義分子”的命運打擊和窮困潦倒,仍癡心不改。并且把打鐵鑄造手藝傳授給兒子高慶民。年少的高慶民秉承了父親的血液和追求,同父親一起摸索、研制棠溪寶劍,讓棠溪劍文化重放光彩,使中華民族的燦爛瑰寶不至失傳。他們經受了無數次的失敗和考驗,繼承了優秀的傳統工藝,終于在二十世紀80年代,將位于歷史九大名劍之首的棠溪寶劍研制成功,恢復了棠溪寶劍“強、硬、韌、彈”四大顯著特點。焊接了一千多年的歷史斷層。
棠溪文化的恢復、發揚光大,使中華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得到了及時的搶救,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于是《人民日報》、《河南日報》、《光明日報》等中央及省市級各大新聞媒體大量給予報道。1989年,在鄭州少林國際武術節上,棠溪寶劍展示風采,受到了永信大師的高度贊揚,說“棠溪寶劍不失真傳!”之后,棠溪寶劍產品在國際、國內各種博覽會上先后榮獲大獎、金獎等40余項。原國家領導人程思遠、王光英及全國文化藝術界名人邵華澤、沈鵬、歐陽中石、馮其庸等紛紛題字予以褒獎。
棠溪文化再創輝煌。大型“香港回歸劍”創棠溪寶劍之最。1997年與1999年香港、澳門回歸,充分激發了棠溪寶劍廠廠長高慶民與企業員工的愛國主義熱情,他們以著名的棠溪寶劍為載體,以超出前人的智慧,投入百萬元的巨資,精心研制紀念港、澳回歸的大型寶劍。他們通過查閱關于香港、澳門割讓百余年的歷史,了解中國人民反抗英、葡殖民主義者的斗爭精神及結合回歸祖國懷抱的重大事件,把有關涉及年代的數字和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諸如萬里長城、敦煌飛天,及代表香港、澳門的紫金花、圣潔的蓮花等等在劍的長度、重量、寬度和劍鞘的畫面上表現出來。在長1.997mm重19.997kg的香港回歸劍和長1.999mm、重19.999kg的澳門回歸劍的劍條上、劍鞘上融入了許多難以把握的技術參數。巨型港、澳回歸劍創造性地賦予了棠溪寶劍厚重的文化內含。同時,在劍鞘的飾件上進行了一次革命。它不單單有內在的上等質量,也有了可觀賞性和寓意的文化精髓,使棠溪寶劍有了一次質的飛躍,創下了國內同行業寶劍之最。
棠溪寶劍的絕唱——中華第一劍。2001年10日,棠溪寶劍廠在棠溪千年龍劍的基礎上,精心打造的中華第一劍是棠溪文化完美的結晶。它經國家權威部門專家鑒定會鑒定為“中華第一劍”,“其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專家們皆給予很高的評價。棠溪中華第一劍作為稀世珍品并被中國歷史博物館永久收藏。中華第一劍是完美之作,是棠溪寶劍的絕唱。
2002年后,棠溪寶劍先后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的八項專利,并獲得ISO:9000質量認證。2003年,棠溪寶劍被客屬第十八屆懇親大會組委會定為貴賓專用禮品。2004年9月,被河南省政府定為名牌產品。同年,又被國家技術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代表146個成員國審核、認定,并頒發“原產地標記注冊保護證書”,成為世界名牌。2005年被評為河南省著名商標。2006年被評為全國創名牌企業;2007年,棠溪劍業公司成為國家工業旅游示范景點之一。
棠溪劍業公司不斷研制開發新產品,面向未來,推陳出新,受到人們的青睞。成功劍、和平劍、太阿劍、龍騰劍、擎天劍、金銀雄獅劍、軒轅乾坤劍、棠溪軍魂劍……,已經成為棠溪劍文化中的燦爛奇葩。專家們和海內外眾多寶劍愛好者紛紛稱贊:棠溪系列寶劍的文化內涵、藝術品位等,在當今的同行業中無與倫比,不愧為中華燦爛的文化瑰寶。
五、棠溪文化在經濟建設中的作用
棠溪文化已成為西平縣、駐馬店市的文化品牌。在西平、駐馬店的文化中,當前最有影響、最能令人稱道的文化當屬棠溪文化。縣委、縣政府、市委、市政府在許多經濟活動中,都打起棠溪文化這塊牌子,讓外地人、在外的家鄉人、客商等通過棠溪文化深入了解西、解駐馬店,為當地的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
棠溪文化帶動了西平的旅游開發。棠溪文化的發祥地擁有大量的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其最有代表性的是古冶鐵遺址。西平于2002年決定把目光轉向以棠溪文化為主的旅游開發,找到了發展經濟新的增長點。于是通過前期大量的準備工作,經過一年多的努力,2004年初,命名為“棠溪源風景區”的旅游正式開放,吸引了不少游人前去觀看,享受大自然和人文景觀的魅力,隨著景區設施的不斷完善和大力宣傳,棠溪源風景區必將成為西平的一道亮麗風景線。(原標題:棠溪文化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