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鼓”是古代行軍作戰而用的。“戰鼓舞”是鼓手腰系戰鼓邊打邊舞,在表演的動作中,從始至終體現出戰場上武士們進行面對面格斗撕殺的藝術再現。據老輩人講:呂村戰鼓舞起于殷商,有鼓即有舞。而戰鼓舞主要分布豫北,而豫北主要是安陽東部呂村方圓幾十里的區域,是我國古老稀有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山海經》上記載:上古時期,中原的部落首領軒轅皇帝獵到一只怪獸叫做夔(音kuì),扒其皮做成鼓,這是最早的鼓。一九三五年在安陽殷墟發掘出一面已腐爛的木腔蟒皮鼓是商代有鼓的實證。《呂氏春秋?仲夏侈樂》記載:夏桀、殷紂宮廷多作侈樂,多為大鼓、鐘磬、管蕭之音。呂村戰鼓舞經過歷代民間藝人的保護、繼承和發展,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舞蹈形式進行表演,其音樂旋律緊湊、鏗鏘有力,動作剛健粗獷豪放,體現出英勇、剛強的武士精堪的技藝和尚武精神,鼓舞斗志、催人奮發向上。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戰鼓銷聲匿跡。1969 年, 呂村集在南太生的支持下,購買戰鼓道具,使斷代幾十年的戰鼓舞死而復生。鼓樂配備有:大鼓、懷鼓,銅器有:大鐃、大釵、扣釵、小釵、大鑼、小鑼加上尖子號拱托熱烈的氣氛。在表演動作和表演形式上:鼓手四人一組,邊對打邊舞,相互穿插,頻繁錯位可完成整套動作。【原標題:呂村戰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