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助力清化竹器煥發新光彩
2013/8/30 11:39:51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這個春天的一個周末,35個竹筐、7把竹扇,在鄭州某商業廣場一隅展銷。當路過的市民得知眼前的東西就是清化竹器時,很快就將其搶購一空。
清化竹器,2009年入選河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第六屆中國竹文化兩項金獎得主。
看著眼前的場景,河南省博愛縣林業局局長焦保國激動地說:“多虧了鄭州航院的大學生SIFE(賽扶)團隊,讓博愛的竹產品走出山村。”
沒落
博愛縣分布著我國緯度最高、面積最大的人工竹林,有2000年的竹子種植和500年的竹器加工歷史。
明清時期,清化竹器被列為貢品,供宮廷使用。1914年,竹簾子、嵌花漆面六面凳、竹藤心太師椅等十余種清化竹器參加了在美國舉行的萬國商品賽會,贏得世界好評。
然而,由于氣候變暖,地表水下降,工業粉塵、河水污染嚴重加劇,加之資金投入不足,管護措施不力,導致一些竹林荒園,產量下降。同時,在塑料制品等替代產品的沖擊下,很多竹農紛紛棄竹改行。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2010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小組的調查結果顯示:博愛縣60多個村莊,僅有500多戶人家還保留著清化竹器的制作工藝,竹編藝人的年收入甚至不足3000元。
鄭州航院SIFE(賽扶)團隊隊長苑博介紹,該縣制作竹產品主要以家庭為單位,品種也很少。多年來,制作費時費力與價格低、利潤薄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曾經輝煌一時的清化竹器,慢慢變成竹編藝人“沒事時編幾個竹筐竹籃,賣上十幾塊錢”。
更要命的是,從事竹編技藝的,大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年輕人幾乎沒有。
探尋
鄭州航院的大學生加入到了幫扶清化竹器的隊伍中去。幫扶最早由鄭州航院全國大學生“挑戰杯”項目組于2009年發起。2010年4月,鄭州航院SIFE(賽扶)團隊接過了這一工作。
該團隊先后5次來到博愛縣,實地考察當地竹器編制產業的生存狀況,前后走訪了竹編工藝較為集中的許良鎮、磨頭鎮等地區的上百戶竹編藝人家庭。他們根據產業中存在的竹產品形式單一、銷售模式落后、技藝斷層、原材料流失等問題,制定了一系列幫扶措施。
苑博告訴記者,他們依據市場需要制定了一套營銷思路,把自己定位為中間人,通過開拓鄭州市場,讓商家和當地手工藝人對接起來,從而形成一個固定的交流平臺。
2010年5月,SIFE團隊找到了博愛縣最大的收購商朱攀登,把他的竹編產品帶到鄭州某小商品城試賣。兩個月內,朱攀登的竹編產品銷售總量達到987件,利潤增加了兩千多元。嘗到甜頭的朱攀登強烈要求SIFE團隊幫他拓寬銷路。
在隊員的幫助下,2010年10月,以銷售竹編工藝品為主的網店在淘寶網掛牌經營。
“我們第一次去博愛的時候,當地不是特別重視。”苑博說,“后來再去,當地竹編藝人、政府、供貨商都積極配合了。”
經過近兩年的幫扶,當地竹編工藝產品增加了9種,竹編藝人月收入也比2010年增加了172元。
未來
在鄭州的展銷會現場,一位曹姓手工藝品批發商當即留下自己的聯系方式,想要大宗批發清化竹器。
這是一個市場需求信號,焦保國很清楚。“規模發展要靠‘公司+農戶’,農戶搞制造,公司做市場,這樣東西才做得好,賣得出。”
如果說是鄭州航院的學生們掀開了清化竹器新的歷史篇章,那么2011年12月,“博愛竹林資源保護利用總體規劃”項目在北京通過專家評審,則讓當地的竹林保護有章可依。
這種現狀是博愛縣金達扇業公司總經理劉棟梁最愿意看到的。他不由得想起兩年前,一個廣州的老板花了2萬元,買了一把他做的扇子。“往更為精致的竹藝品發展,清化竹器會有更大的利潤空間和發展空間。”劉棟梁說。(史俊庭 胡云峰 李泉瑩)【原標題:大學生助力清化竹器煥發新光彩】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中國科學報 2012-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