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弓:酒香千年溢中原
2013/9/6 11:15:57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東西南北中,好酒在張弓。”說起這句廣告詞,全國的民眾很多人都知道那是在說張弓酒。當年,這句廣告語經過馬季老爺子的傳播與宣傳,響徹大江南北、長城內外。讓我們解讀張弓酒的厚重文化歷史,舉起古樽一起品嘗那綿香悠長的醇香老酒......
優美傳說:“香遠兮隨風”
巍巍華夏,酒的國度;悠悠中原,龍的血脈。酒文化在有著5000年文明史的中國源遠流長,各種有關造酒的傳說流行于多種史書和坊間。其中,明代文人李日華在《紫桃軒又綴》中所記載的“猿猴造酒”一說流傳廣泛,其中寫道:“黃山多猿猱,春夏采雜花果于石洼中,醞釀成酒,香氣溢發,聞百步。野樵深入者或偷飲,不可多……”此記載將文人的浪漫情懷賦予酒中,讓酒的誕生之初即充滿了理想主義的浪漫與才情。而有關張弓酒的記載,堪與“猿猴造酒”相媲美。
據《竹書紀年》、《山海經》等文獻記載,商人祖先王亥“賓于有易”、“以葛酒換之”是歷史記載較早的買酒商貿行為之一,這里的“葛酒”即是古葛國釀制的張弓酒。當時,在古葛國(今寧陵縣)城南三十里處一古老村寨,村中有一勇士張弓,此人忠勇俠義。時值戰亂,為報效國家,張弓主動戍邊御敵。家中新婚妻子忠貞賢惠,因時時惦念千里之外的丈夫,每逢吃飯時都要盛出一碗,恭恭敬敬地放在桌上,擺上筷子,就像丈夫在家一樣,以示眷念。過后,她又不忍心扔掉,就放在甕里,時間長了,竟積攢了滿滿一大甕。
張弓抗敵得勝,榮歸故里,夫妻團圓,妻子向他敘說離別相思之苦,并拉他去看甕中飯食。張弓被妻子的深情厚意所感動,表示一定要嘗一嘗甕中的飯食。于是妻子下廚給他重新蒸煮,說也奇怪,從蒸籠里流出來的水卻散發出濃郁的香味,張弓一嘗,甘爽清冽,醇香可口。于是,他連飲滿滿兩大碗,沉沉睡去,但見其臉色紅暈,出氣均和,只是呼而不醒,妻子焦急萬分。兩天后,張弓醒來,舒展身體,感到渾身通泰,連聲贊好。遠親近鄰得而嘗之,均稱美物,以后便如法炮制,地方官吏以珍稀貢品進貢商王,商王賜名“張弓酒”,賜該村名為“張弓村”。
西漢末年,王莽篡政,改漢朝為新朝,并欲滅絕漢室。高祖七世孫劉秀被王莽追殺,逃至張弓鎮,于張弓鎮北“兩柏擔一孔”橋下藏身避險。脫險后,劉秀沽張弓酒慶幸抒懷,飲酒賦詩曰:“香遠兮隨風,酒仙兮鎮中;佳釀兮解憂,壯志兮填胸。”酒后策馬東行三十里至落虎橋,酒力泛胸,余香盈口,不禁勒馬回望張弓鎮,連贊好酒。劉秀稱帝后,封張弓酒為宮廷御酒,其藏身脫險的小橋賜名為“臥龍橋”,其勒馬回頭處建起了“勒馬鎮”。張弓酒自此名聲更盛,流傳至今。
劉秀躲過王莽的追兵后,在張弓鎮沽酒自慶,酒足飯飽之后,忽見西北方向不遠處有一井,井水自溢,遂去飲馬。此井被后人稱為御泉或飲御馬泉。現井上建有涼亭,并辟有一園,叫御泉園。
劉秀所說的“香遠兮隨風”,是說酒香隨風飄得更遠。而酒文化的歷史就是一種醇香的傳承,具有3000多年歷史的張弓酒可謂“香遠”;因其口味佳而自然傳承,又可謂“隨風”。用“香遠兮隨風”來形容張弓酒之源遠流長竟然也那么恰當!滋潤千年,味醇萬壇;天賦靈犀,地道好酒,流金歲月訴說著張弓酒一個個神奇的淵源,潺潺的清泉流淌著不息的張弓酒底蘊,未舉杯,心已醉......
作坊林立:“酒仙兮鎮中”
張弓釀酒歷史悠久,考古專家對距張弓僅2公里的丁堌堆考古證明,其釀造史可追溯到4000年前的龍山文化時期。張弓酒始于商,興于漢。歷史上,張弓鎮曾經作坊林立,酒幌飄動,酒氣升騰,有“無風三里香,有風香十里”之說。
歷經世代更迭,聚歷史之厚重,張弓酒的興盛有其社會和自然條件兩方面的原因。在丁堌堆村發掘出的龍山文化遺址證明,早在4000多年以前,張弓鎮附近就已經有人類開始居住和活動。夏、商、西周時期,古葛國(俗稱葛伯國)在寧陵定都,這里流傳著葛伯氏部族的后裔用玉液祭祖敬天的傳說。春秋時期,張弓鎮非常繁華,商賈云集,酒幌飄飄,酒香四溢。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以物易物的小商小販,也有像范蠡一樣的巨商大賈。西漢末年,劉秀冊封張弓酒為宮廷御酒。張弓鎮作為商業活動和社會活動的一個中心、人們聚集的一個重要場所,理所當然地會促進釀酒業的發展。
歷史上,作為區域性中心的地方很多,而為何獨獨張弓鎮生產了張弓酒,并經久不衰、醇香依舊呢?這還要歸功于張弓鎮獨特的水質和地理環境。
張弓鎮地處古代運糧河岸邊,這里土質肥沃,適于作物和各種微生物的生長。這兒自古沒有任何污染源,水質醇厚、清冽。在古代,張弓鎮這個地方盛產釀酒的主要原料高粱和小麥,具有得天獨厚的釀酒資源和自然優勢。張弓鎮歷史上家家都有釀酒作坊,并以其濃香、味醇而聞名,素有“釀酒名鎮”之稱,享有“古老酒鎮”之譽。據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國家級調酒師孫西玉介紹,酒的釀造和酒中香味成分的形成都是微生物代謝的結果。在歷史的演進過程中,從微生物區系方面分析,張弓鎮有適于釀酒的環境。其釀酒車間經過長期的淘汰、優選,在曲室、廠房、地面、空氣、工具等方面,已經形成了一種特定的微生物菌系,使張弓佳釀具有"窖香濃郁、綿甜爽口、回味悠長"的品味特色,
解放后,黨和政府為保護張弓酒這一寶貴的民族遺產,一九四九年即對張弓鎮數家釀酒作坊進行了改造,由個體經營向國營,實行了專賣,由商丘地區行署派員負責專賣工作。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為滿足消費者需求,政府于1957年開始大量投資籌建地方國營寧陵縣張弓酒廠,時擁有職工干部56名,年產白酒60噸,1971年至1979年共四次擴建,總投資130萬元,年曲酒生產能力達到1000噸,職工增至639人、1980年國家投資1050萬元又予擴建,形成年曲酒生產能力5000噸,1985年,獲省政府批準予以第二期大規模技術改造,實際投資3400萬元,于1990年底在廢黃河北沿建成了5000噸優質酒生產新廠區。1990年更名為河南省張弓酒廠,1991年元月獲準技改續建項目(北廠區),實際投資3930萬元,1993年底全部竣工投產,形成了年萬噸優質酒生產能力。1994年初,辦公樓、賓館等附屬工程全部交付使用,同年4月,程控電話、傳真機并網運行。
1986年8月,原國家主席楊尚昆來商丘視察工作時,飲用張弓酒,稱贊說:“酒好,包裝也好!”9月“商丘地區名酒展覽會”在北京舉行,原國務院秘書長、中央政治局常委、政法委書記羅干、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耿飚等領導和中國曲協主席高元鈞先生、曲協副主席姜昆親臨會議,品嘗張弓酒,并為張弓酒揮毫題詞;高元鈞先生品嘗家鄉酒后,還即興編演了贊美張弓酒的曲藝節目。1987年元月“中國名特優產品展覽會”在北京舉行,全國政協副主席胡子昂親自到會,品嘗張弓酒后并揮毫題詞。1991年10月,張弓酒廠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新聞發布會,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丕顯、全國政協副主席程思遠、中顧委委員李德生、解放軍代總參謀長楊成武、民革中央副主席彭清源、企業管理協會會長袁寶華、著名演員陳佩思等應邀到會,品嘗張弓酒后揮毫題詞。1993年3月在第四屆全國包裝展覽會上,張弓酒廠裝潢科人員受到國務院總理李鵬的接見。1994年元月張弓酒廠以1200萬元中標中央電視臺氣象預報節目廣告內容“張弓酒使用專利防偽瓶”。1995年5月時任廠長呂信貽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表彰大會,受到了江澤民總書記、李鵬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的親切接見。
此酒只應天上有,人間那得幾多醇。嚴密的質量檢控程序、科學的檢測手段、一流的質量,鑄造起消費者心目中的金牌形象。古典、時尚的精美裝幀設計,更使張弓酒錦上添花,達到了飲用與珍藏的和諧統一。當初的作坊林立,現在一家為尊。無論歲月如何變遷,“酒仙兮鎮中”的稱贊之詞一直惟我獨享。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中國國際啤酒網 2011-8-11 作者:張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