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綾子
2013/9/9 9:17:12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火綾子又叫杈傘舞或“圍燈”,起源于漢代,是商城縣獨具特色的、人民喜聞樂見的民間舞蹈。商城縣地處鄂豫皖三省交界處,古有“楚頭吳尾”之稱,南北文化相互影響、滲透,民間音樂舞蹈資源豐富、風格多變,既有樸實剛健的北方特色,又有細膩委婉的南方風格。
傳統的火綾子舞由“老桿兒”、“四梳”(女角)、“四挎”(男角)共9人組成,配以大鑼、鼓、響镲、拋鑼、鞭鼓、小鑼、梆子7件打擊樂器伴奏。道具有木梆或花棍、花巾(手帕)、彩扇,動作以搓步、顫步、碎步、頓步、滑步、追步、挑擔步、平足步、波浪步等為主,以大場、小場劃分表演內容。曲詞一為前后徵調式,中間轉羽調式的花鼓唱;二為前后宮調式,中間轉羽調式的搶八句;三為超八度乃至十度的大跳,構成上下翻飛的徵調式花鼓唱;四為四句式的羽調式鑼鼓唱。
火綾子演出動作瀟灑大方,情節詼諧風趣,其與近代中國民間舞蹈精粹“安徽花鼓燈”有血緣關系,它應該是現今“花鼓燈”的鼻祖。它的存在關系到淮河流域以“花鼓燈”為代表的民間音樂舞蹈的發展,具有較高的文化內涵和文化研究價值。2007年,火綾子(商城杈傘舞)被列入我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原標題:火綾子】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河南日報農村版 2010-12-02 作者:曉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