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文化遺產 >> 瀏覽相關信息

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報道之黃河號子(圖)

2013/9/13 9:39:44 點擊數: 【字體:


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報道之黃河號子(圖)

花園口景區當年的黃河號子表演花園口景區供圖

 
     “文化遺產,在我身邊。”在第五個中國文化遺產日來臨之際,“厚重河南”推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別系列”,對我省境內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集中報道。此前,“厚重河南”已對我省多項國家級“非遺”項目進行過專題報道,此次集束式報道,是“厚重河南”欄目對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隊”的階段性總結,更是對“文化河南”的由衷禮贊。
 
  5月19日下午,記者乘坐520路公交車前往花園口。這個夏天來得似乎有些快,擁擠的車廂里非常悶熱,乘客們都漫無目的地瞅著窗外。途中,一位小伙子的手機突然傳出“風在吼,馬在叫……”的鈴聲,敢使用這樣的手機鈴聲,要么是傳統,要么是另類。從小伙子的穿著來看,顯然不是前者。
 
  從小伙子的談話中,我得知他就是花園口鎮人,在市區一家食品廠打工,這天是家中有事,要回去看看。我湊過去和他攀談起來:“你是黃河邊上的人,了解黃河號子嗎?”
 
  小伙子一怔:“什么黃河號子?沒聽說過啊!”我簡要介紹了幾句后,小伙子笑了:“這個啊,知道一點兒,以前家里蓋房修屋,村里人也愛喊個口號,黃河岸邊的人勞動喊的,算不算你說的黃河號子呢?”我點點頭:“你會嗎?”小伙子笑道:“啥年代了?現在干活都是推土機直接上,我們這茬人哪兒懂這個啊!”說完,他把頭轉向窗外,不再理我。
 
  黃河是中華民族早期的生活聚集之地,這里的人們在黃河沿岸生活、生產,在辛勤的勞動中相互協作、團結奮斗,逐漸形成有一定節奏、一定規律、一定起伏的聲音——號子。黃河號子,就這樣在我們先人的“嗨喲嗨喲”聲中橫空出世。
 
  黃河號子既抒發了當地人民的生產情感,也描述了當地的民俗風貌,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小伙子的手機鈴聲是《黃河大合唱》,但他并不知道,在這首傳世名曲中,第一章《黃河船夫曲》中就融入了黃河號子的音速,它極具民族特色和強烈的生活氣息與藝術感染力,激發了民族精神,指引著人們在那個年代團結起來保家衛國。
 
  車很快就到了花園口景區,接待我的花園口景區管理處賀綱領處長感慨地說:“去年這個時候你要是來,還能看到黃河號子表演,可惜這個表演沒有能產生多少經濟效益,去年3月份開始演出,10月份就不得不拿下了。”
 
  2007年3月5日,黃河號子入選河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6月7日,黃河號子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黃河號子的傳承人就是在黃河河務局工作的李富中。為了將這種民間藝術發揚光大,花園口景區曾招聘了20多名員工,身著河工裝飾,頭扎白毛巾,為游客進行表演。
 
  景區導游楊陽告訴記者,后來看的人越來越少,“畢竟出來游玩的年輕人多,新鮮勁一過去,就覺得沒多大意思了。后來這個演出就取消了,真是可惜!”
 
楊陽帶著我看了看當初的演出場地。從還保留的一些道具來看,演出內容還是比較豐富的,有打井、打夯等多個項目。我圍著豎井慢慢轉了一圈,但已經無法感受到當時那種喊聲震天的熱鬧喧囂場面。黃河號子,有多少人還記得?
 
  為了祖父的號子心愿
 
  5月24日,第一次見到李富中時,我分明能感受到他身上的豪爽之氣。“我生在河南,長在河南,工作在河南,曾祖父、祖父、父親都是黃河河工。”帶著豫北口音的介紹已經很難讓人相信李富中的祖籍是河北大名。
 
  李富中的祖父李建榮14歲就投身治黃工作,和洪水打了60多年的交道,是黃河上有名的老河工。根據1948年《黃河花園口合龍紀念冊》記載:“李建榮,長夫第四隊隊長,主要工作為廂掃,常能獨出心裁,提出革新辦法。”1947年花園口堵口時,由于水流湍急,“石塊鐵籠皆被急流沖走”,李建榮老人提出建議,“在橋下懸長四公尺鐵籠裝石拋下,位置不移,合龍前改拋二十五尺長柳捆,如水不動,廂上邊堤壩利用大平底船,接連橫做,三天進展一百公尺。”
 
  出身“河工世家”的李富中,受其祖父影響,也投身黃河建設。在李富中幾十年的“黃河生涯”中,祖父不僅傳授給了他黃河搶險的技術,更向他傳承了一種精神財富——黃河號子。
 
  1981年,李富中到武陟第一河務局上班,從此走上了治黃崗位。1983年,李富中參加了北圍堤大搶險。“那次大搶險非常緊張,任務很繁重,在搶險現場,我覺得應該搞點口號什么的,既活躍氣氛,又提高大家勞動的積極性。以前在一些搶險工地也聽到過號子,但自己不會,其他人也沒有會的,就只好弄了高音喇叭,放點歌曲、豫劇什么的。”李富中回憶說,那次搶險給李富中留下一個遺憾:如果當時有黃河號子喊幾嗓子,多好啊!
 
  搶險回家,和祖父李建榮談起這件事,祖父嘆息著搖搖頭:“黃河號子沒幾個人會了。”以前曾聽祖父喊過黃河號子的李富中也沒太在意這個事,因為治黃的工作實在太忙了。
 
  1988年,李富中到開封進修,假期回家時,祖父特意找他談了一次。“祖父跟我說,黃河號子是黃河人的精神財富,一旦失傳,就很難找回來了。祖父最后說:‘我已經80多歲了,你要是不學的話,有些就要失傳了。’這話對我震動很大,很大。”李富中若有所思,“咱黃河人的寶貝,不能在我們這一代人手里失傳,從那個時候起,我就決定搜集整理黃河號子,把這種精神財富傳承下去。”
 
  1991年,從黃河職工大學進修畢業的李富中到武陟老田庵控導工程施工工地上班。每天一早,李富中都要騎著自行車去十幾里外的工地,下了班再騎車趕回去。晚上他拿著筆紙坐在祖父床頭,仔細聽祖父傳授黃河號子的曲調和號詞。
 
  “當時我拿出一個月的工資買了一臺小錄音機,把祖父喊的號子錄了下來,上下班的時候,騎著自行車,戴著耳機,模仿著錄音機里的調子旁若無人地喊。第一次騎車喊號子時,路邊的人都停了下來,肯定在想,那個傻子在嚎啥呢?”李富中笑了,“后來習慣了,就當路邊沒人,一邊騎,一邊喊。”
 
  直到1993年的一天,在聽了李富中的喊號后,李建榮老人點點頭:“有味道了。”
 
  “大堤筑得高又寬,堤身硪實堅又堅。曲折連綿千余里,從海口到邙山。堤坡植的全部柳,能防風沙能搶險。堤頂又栽葛巴草,葛巴草長得賽綠氈。獾洞狐穴要消滅,全面大堤普遍鉆,遠看大堤似長城,控制黃水歸海邊。石壩皆把土壩變,長壩短壩固又堅。不但除害又興利,定叫黃河聽使喚。修閘門修提灌站,灌沙荒壓鹽堿。黃河兩岸變良田,面貌改變全靠咱。需要用水咱就放,不需用水把閘關。干渠支渠都修好,叫它北流不能南。低不淹來高不旱,旱澇土地都豐產。黃河兩岸超綱要,打的糧食吃不完……”這是李富中新編的黃河號子號詞,號詞樸實無華,處處流露出黃河的氣息和勞動的榮光。
 
  其實,幾千年來,黃河河工就是在一首首高昂的黃河號子節奏中,延承著治黃的歷史責任。據《宋史·河渠志》記載:“凡用丁夫數百或千人,雜唱齊挽,積置于卑薄之處,謂之埽岸。”這種“雜唱”,就是流傳至今的黃河號子。
 
  黃河號子最常見、最典型的歌唱方式是一領眾和,領唱者往往就是集體勞動的指揮者。領唱部分常常是唱詞的主要陳述部分,音樂形式靈活、自由,曲調和唱詞常有即興變化,旋律常上揚,高亢嘹亮,有呼喚、號召的特點。和唱的部分大多是襯詞或重復領唱中的片段唱詞,音樂較固定,變化少,節奏感強,常使用同一樂匯或同一節奏重復進行。
 
  “黃河號子屬民歌的一個主要載體,一方面,它可以鼓舞精神,調節情緒,組織和指揮集體勞動;另一方面,它又具有一定的藝術表現價值,體現了深厚的黃河文化。”李富中說,根據他的搜集整理,黃河號子主要有搶險號子、土硪號子和船工號子等多種。
 
  根據李富中多年來研究的結果,黃河搶險號子共分騎馬號(快號)、綿羊號(慢號)、小官號(慢號頭、快號)和花號四種。騎馬號節奏明快,聲調高亢激昂,催人上進;綿羊號節奏緩慢,常在人們疲倦困乏時使用;小官號節奏先慢后快,融緊張氣氛于娛樂之中;花號曲調優美,常與騎馬號配合使用,使人們的疲倦之意頓時消失。
 
  土硪號子是人們參與集體勞動時,為了統一節奏、協調動作、調整情緒而唱的一種民歌。建筑工地打硪等勞動幾乎都有不同的勞動號子相伴,黃河中下游每年春秋兩季筑堤勞動中流傳的“工號”最為壯觀。
 
  黃河船工號子分“行船號子”、“拉篷號子”、“爬山虎號子”和“推船號子”等。船工們祖祖輩輩生活在黃河上,在與黃河風浪搏斗的實踐中,創作出了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船工號子。
 
    黃河號子的號詞大多根據生活和生產中的經典經驗、常識等編排而成,熟練時可即興創作。“這邊鼓,那邊鑼,我們河工治黃河……拉起我們的夯喲,嗨嗨那個嗨嗨!嗨嗨嗨……這些號詞對老河工們來說,都是信手拈來,朗朗上口,內容健康,比較容易在生產、生活中傳唱,有時為了調節氣氛,甚至引用一些歷史傳說、故事等,比如有首號詞這么唱:三氣周瑜在江東,諸葛亮將臺祭東風,祭起東風連三陣,火燒曹營百萬兵。”李富中興致所至,坐在小小的辦公室禁不住唱了起來,這些鮮為人知的黃河號子,盡管聲音不大,但足以讓人震撼,因為這些普通的號詞里,傳唱的是幾代黃河河工的精神寄托。【原標題: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報道之黃河號子(圖)】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大河報(鄭州) 2010-06-12 作者:朱金中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黃河船工號:喊盡人生悲與歡(1)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