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厚向記者演示“船工號子”。
湖濱區會興街道會興村有一位年事已高、曾在黃河上拉纖的老艄公,他可能是目前唯一一位健在的“船工號子”傳承人。近日,記者慕名采訪了這位老艄公。
老人名叫張君厚,今年80歲,從小就跟著父親在黃河岸邊的茅津渡口靠在船上打雜“混飯吃”,15歲時開始出苦力當纖夫。新中國成立后,16歲的張君厚被收編為正式工人,繼續在黃河邊拉纖,后來又當過艄公。1975年,張君厚在一次修船時從高處摔下后腰椎摔傷,便提前退了休。
“在沒有修建三門峽大壩以前,我是個拉船工(纖夫)。我和工友們最遠一次曾拉貨船到潼關,需要四五天時間。那時候從早上干到天黑,無論春夏秋冬,整天在泥潭里行走,可沒少吃苦啊!”說起年輕時的事情,張君厚記憶猶新。他指著右腿膝蓋處的一處黑色印記給記者看,“這都是年輕時候拉纖在石頭上磨出的繭子。冬天走在冰碴上,小腿經常被劃破流血;夏天要忍受蚊蟲叮咬,有時候睡在船上,大風吹來的沙子都快把人埋住了”。
自古以來黃河上都流傳著一種韻味獨特的 “船工號子”,其作用是讓纖夫統一節奏,協調動作,調動情緒,提高效率。特別是《三門峽黃河船工號子》以它低沉的曲調,渾厚的合唱,成為此類號子的代表。隨著機械化船只的普及,人工拉纖的歷史結束,如今在三門峽黃河岸邊,要找到會喊“船工號子”的人非常難,專家們如果想要研究“船工號子”,只能找“活化石”張君厚。【原標題:黃河老船工 深情憶當年[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