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文化遺產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追尋三門峽黃河船工號子

2013/9/13 9:49:34 點擊數: 【字體:


    船工號子屬民間歌謠,是船工們在長期的勞動中抒發喜樂憂怨等情感的一種形式,也是船工的生活旋律,具有協調與指揮勞動的實際功效,也就是古人所說的“勸力之歌”。

    “船過三門峽,如過鬼門關”,這句俗語充分形容了三門天險行船之難。在具有中華民族象征的母親河上與大自然抗爭,三門峽黃河船工號子由此孕育而生,別具風采。簡單在網上搜索,各種資料在列舉我國著名的船工號子時,都會提到三門峽黃河船工號子。

    近年來,三門峽市湖濱區文化館的工作人員一直在搜集整理三門峽黃河船工號子的有關資料,力圖拯救和保護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日前,記者隨工作人員前往湖濱區會興街道辦事處會興村,拜訪三門峽最后一代黃河船工——77歲的張君厚老人。

    (一)

    張君厚老人雖須發皆白,但依然身手敏捷。說起在耳邊縈繞了大半生的船工號子,他精神倍增,帶著記者來到村旁黃河邊,指著如今陷入沉寂的茅津渡口,打開了記憶之門,如數家珍。

    1949年初,年僅17歲的張君厚跟隨父親來到茅津渡口的擺渡船上,成了一名年輕的船工。當年的茅津渡口是連接豫晉兩省的交通要塞,交通繁忙,渡船眾多。由于渡船屬當地商會或私人所有,船工們雖然工作繁重,也只能吃飽飯,并沒有工錢。解放后,張君厚成了三門峽水文局的職工,依然憑著操舟弄浪的技能,幫著技術人員勘測水情,直到1975年退休。

    聽著張君厚的介紹,記者才發現,三門峽黃河船工號子距今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遙遠,雖然機動船越來越多,但船工們依然習慣一邊勞作一邊歌唱,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或雄渾激昂或悠然嘹亮的船工號子依然響徹在三門峽黃河岸邊。同時,船工號子也不像影視資料上看到的那樣一般在拉纖時所唱,更多的是伴隨著船上的各種勞作,折射出船工的水上生活,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三門峽黃河船工號子種類有幾十種之多,常用的也有七八種,總體有起船、行船、停船三種類型。具體名稱有的取自具體工作,如起錨號、搭蓬號、揚蠻號(蠻諧帆,船工忌“翻”音);有的取自工作中的形體特征,如撐篙時的跌腳號、調頭時的帶沖號、到岸時的大跺腳號;有的按曲調的節奏快慢來劃分,如騎馬號(快號)、綿羊號(慢號)。

    黃河號子大多都采用一領眾和的形式,少數為眾領眾合,領唱者被稱為號頭。由于工作強度不同,有的號子幾乎只有曲調,如喂喂號就是有節奏的“喂—嗬—喂—嗬—”;大部分號子的唱詞并不固定,全憑號頭即興發揮,用張君厚的話說就是“看見啥唱啥,想到哪兒唱到哪兒”。

    采訪中,由于沒人能夠應和,張君厚沒有現場演唱。但隨著老人繪聲繪色的描述,三門峽黃河船工號子的風采依稀可辨,昔日船工們的辛勤勞作也如在眼前。

    如今黃河依舊,但木船和船工已經沒有了,三門峽黃河船工號子失去了賴以生存的載體,不僅無人傳唱,而且隨時將湮沒于時代的變遷。

    (二)

    黃河船工號子已于2007年被河南省政府列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湖濱區文化館工作人員說,由于方言、民俗、傳唱環境不同,與其他黃河船工號子相比,三門峽黃河船工號子從歌詞到曲調都敦厚質樸、雄勁開闊,節奏感極強,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極具感染力和震撼性。他們正在搜集資料,準備將三門峽黃河船工號子申報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近幾年,為了發掘和保護三門峽黃河船工號子,湖濱區文化館輾轉尋覓,搜集了部分三門峽黃河船工號子的唱詞,用樂譜記錄了許多曲調,還制作了老船工的演唱及訪談過程的音像資料。為了完善申報材料,他們去年曾向張君厚老人尋求幫助,想“情景再現”三門峽黃河船工號子的歷史原貌,制作音像資料,但未能如愿。

    張君厚老人說,大木船可以用替代品,船帆等用具可以省去一部分,“情景再現”的最大困難是找不著號頭。他去年得知文化館的計劃后,曾打電話到潼關、鞏義等地,尋找退休回鄉的昔日伙伴,但歲月滄桑,當年對三門峽黃河船工號子了然于胸的號頭都已不在人世。

    據了解,僅會興村和上村,當年喊著號子靠黃河吃飯的船工就有50多人,但如今已大多不在人世,會興村僅去年一年就有7人去世,目前僅剩3人。采訪中,張君厚帶著記者來到與他同村同齡的老船工王景軍家中。說起號子,兩位老人唏噓不已。他們說,要“情景再現”三門峽黃河船工號子,他們如今還能幫上忙,再過幾年就更沒人說得清了。

    湖濱區文化館工作人員說,三門峽黃河船工號子不僅具有深厚的藝術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而且是船工們團結協作、和衷共濟的見證,是他們戰天險、克萬難時發自肺腑的強音,在高度濃縮中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特征。在當前全國上下凝心聚力、共克時艱的氛圍中,如果能把三門峽黃河船工號子的“情景再現” 作為景點設置于黃河岸邊,讓世人欣賞到三門峽這種獨特的民俗風情和極具感染力的人文景觀,對展示三門峽魅力,樹立三門峽形象,推動對外開放和文化旅游事業都會有極大的幫助。

    采訪中,張君厚老人指著黃河說,岸邊的古棧道和峭壁上有歷代船工手扒腳蹬留下的坑坑窩窩,那些坑坑窩窩里也曾落過他的汗水,留下他的指印。 1954年,他和30多位同伴曾沿著峭壁,喊著號子,把一艘被洪水幾乎沖到小浪底的勘測船,逆流而上穿過三門峽,拉回了茅津渡口。

    老人平淡的敘述讓人感到一種無名的震撼。浸染和洋溢著這種震撼力的三門峽黃河船工號子,也讓人更為景仰!驹瓨祟}:追尋三門峽黃河船工號子】

追尋三門峽黃河船工號子

  張君厚老人帶著記者來到黃河邊,指著茅津渡口,打開了記憶之門,如數家珍。 胡文超 攝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西部在線 2009-04-15 作者:胡文超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黃河老船工 深情憶當年[圖]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兔袼拙W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