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營社火――民間藝術的大薈萃
2013/9/13 10:45:33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社火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里的解釋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群眾的集體游藝活動,也被稱為“中國人的狂歡節”。但在河南省西部的陜縣大營村對社火有另一種解釋:原來大營村全村有一萬余口人,是全省乃至全國少有的大村之一。大營的村名源于唐時駐兵屯田的兵營,村民按居住地結社,逐步形成東、西、南、北四個社,春節元宵,四社兵民聯歡,軍士旌旗前導,戰馬結隊助威,鑼鼓齊奏《破陣曲》,民戶扮演高蹺、墜子等緊隨其后,喜慶節日熱鬧非凡。后來村里統一分工北社出百馬,西社踩高蹺,南社扮平垛,東社演墜子,因此過去大營村把社火稱為“社合”,由于村里統一組織,隊伍雄壯,熱鬧紅火,故又稱為“社火”延續至今。雖然大營村人對社火的理解和通常的說法不一樣,但也說明了大營社火歷史悠久,大營社火文化底蘊深厚、民藝薈萃。三門峽市的市民在“雙節”期間多次目睹了大營社火的風采,農民為市民送來了歡樂,城市的街道成為展示民間藝術的大舞臺。
大營社火規模巨大,氣勢磅礴,是集音樂、表演、器樂、雜技、繪畫為一體的綜合性、群眾性民間藝術大游行,是民間藝術的大薈萃,足以顯示大營村人多勢眾,英才輩出,財力雄厚的氣勢。在正式表演時,隊伍排列順序是:馬隊開道,數十匹駿馬,全身披掛,騎手也打扮一新,沿社火活動路線來回奔跑。鞭聲叭叭,銅鈴當當,煞是威風,俗稱“百馬”。接著是彩旗迎風招展,鑼鼓聲聲震天,加上三眼銃炮震耳欲聾,氣勢十分壯觀。這些還是戲劇中的序幕,然后才是正式表演隊伍。
首先出場的是高蹺隊。一般蹺高1.7---2.3米,有的高達3米以上。他們分別扮成戲劇人物,手持道具,緩步行走。椐《列子·說符》記載:“其技似雙枝,長倍其身,并趨并馳。”可見在2500年前的春秋時就有踩高蹺者。接著平垛居中,又稱芯子,是一種靜態驚險的造型藝術。節目選定后,用鐵芯鍛制成劇情需要的造型,將4—8歲的兒童裝扮成各種人物固定在鐵芯上。象《三打白骨精》,一女孩化妝成女妖,手持雙劍,以招架凌空劈來的金箍棒,一上一下,形象逼真,造型美觀。有固定的垛子,還有能上下起落,左右旋轉的垛子,每垛少則一二人,多達七八人。表演時將鐵芯固定在特制的方桌上,用彩單裝飾,四人一組抬行。這些藝術造型頗具匠心,巧奪天工,常使人難解其中奧妙,因而在表演中許多觀眾常常尾隨觀賞,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出場的是墜子,這是社火活動最熱鬧、最歡樂的“壓軸”節目,常以幽默、詼諧、諷刺的手法,揭露社會弊端,被譽為“活的漫畫”。它的表演形式多種多樣,活潑歡快,因其取材廣泛,群眾喜聞樂見,常常逗得觀眾捧腹大笑,盡興圍追,使社火表演達到高潮。
大營社火在多年的活動中,涌現并形成一批又一批骨干分子,他們不斷創新,使社火活動隨著時代的步伐不斷前進。現在用摩托車開道,替代百馬,平垛改人抬為四輪拖拉機拉行,在不斷提高造型藝術水平的基礎上,增加了錄音機,為節目配上歌曲、詩詞、解說詞,更增強了藝術感染力和宣傳效果。墜子由步行、坐牛車,改為坐拖拉機,同時把木偶戲、雜技、魔術搬到汽車上,邊行走邊表演,更具有吸引力,又方便群眾觀看。
解放前,社火活動多是在豐收年景的春節元宵時表演,因天災人禍頻頻發生,十年八載也難得鬧上一次。解放后,人民當家作主,喜事一樁接一樁,加上文化部門的輔導,社火活動不僅春節鬧,重大節日、特大喜事也鬧,越鬧次數越頻繁,越鬧越紅火,越鬧花樣越新奇。每次社火活動都吸引秦、晉、豫數十萬名群眾前來觀看,《河南畫報》做了專題報道,河南省電視臺拍攝了專題片《豐收樂》,向國內外播放。1984年燈節,全縣民間社火會演,一百多個單位一萬多人組成的表演隊伍,表演了一千多個節目,觀眾達十余萬人之多,可謂陜縣有史以來規模空前的一次民間藝術大檢閱,經過評比,大營村社火名列榜首,被譽為“社火村”當之無愧。
大營鬧社火歷來講究一鬧富,二鬧智,三鬧文。鬧富就是比服裝、道具、場面,以此夸耀自己村子富有。鬧智就是比智慧、斗竅眼,編排的節目既通俗易懂,又奧妙雅致,耐人尋味。鬧文就是在社火活動出牌子上大有學問。每天都有總牌,各個隊伍有分牌,每個節目有小牌,每個表演人員,要達到這個標準實在是一件煞費苦心的事情。為此,各場都集中了一批文化水平較高的文藝愛好者,字斟句酌,反復推敲,力求完美,以顯示大營村人的聰明才智,為社火活動增光添彩,如農歷虎年,鬧社火時總牌是《虎威崤涵》,高蹺牌為《虎步龍驤》、平垛牌為《虎踞龍盤》、墜子牌為《虎躍龍騰》。所有節目、人物圍繞這一總題目異彩分呈,各有千秋,反映了“人入虎年增虎氣,地增春色發春暉”的喜人景象。過去村子內一些有文化的老學究,善于咬文嚼字,看社火專門品評牌子,如有不妥之處,理應受到他們的指責。所以人們常說:看社火會看了看門道,不會看了湊熱鬧。看門道,就是指這種高品質的欣賞,牌子內容和完美的藝術形式的統一。看到了這些牌子,他們也連連稱道而無可挑剔。
社火活動的規模和氣勢是任何一種民間文化活動所無法比擬的,免不了耗資巨大,沒有領導的重視,群眾的支持和參與是無法開展和難以想象的。大營村鬧社火,村民自覺參與,不講任何報酬,都能把為社火活動做一點貢獻而引以為榮,毫無保留地奉獻出自己的聰明才智。只要村黨總支決定春節鬧社火,全村立即就會出現了爺教孫子學,母扶兒女練,夫幫妻子踩,兄妹父子同登場的生動活潑喜人場面。
在編排節目時,各社片要多次召開“諸葛亮會”,讓能工巧匠出謀獻策,又由新老骨干結合組成小組,象聯產承包責任制一樣,每組分包二三個節目,明爭暗賽,既提高了藝術水平,有培養了一批活動骨干,有的骨干還邀請到外省外縣傳授技藝,輔導社火活動。
鬧社火一般為三天,光上平垛就得一二百個兒童,服裝道具自備,還得用十余米的白布把小孩縛在專制的鐵芯上長打三四個小時。這些小孩到哪里去找?大營村歷來有個好風氣,誰家孩子能上平垛被認為是機靈聰慧,長得排場秀氣,長大了也好找對象。所以,村民都爭先恐后為孩子報名,爭的人多了,只好象專業文藝團體招收演員一樣,自愿報名,擇優錄取。一旦被選中,就成為一家人之幸事,購置租借服裝道具,忙得不亦樂乎,花錢再多,也在所不惜。一些不參加表演的村民,自覺到各個場地幫忙,拿出自家的服裝、道具、床單、桌椅等,有的還將自己過節準備的好吃收集起來,讓上演節目和夜里加班編排節目的人員享用。活動所有車輛,全是義務,一些富裕戶還捐款獻物,真是有錢掏錢,有力出力,有智獻智,有物送物,人人爭先恐后,真正體現了“群眾文化群眾辦”。人們在繁忙中享受到人生樂趣,忘卻憂愁和煩惱,丟掉悲傷與不幸,連平時磕磕碰碰鬧點矛盾的人家,在這樣祥和的氛圍中也盡釋前嫌,握手言和,以愉悅的心情迎接美好的明天,難怪村民都把鬧社火稱為他們最盛大的節日,為搞好而盡心盡力,盡職盡責。
社火活動是大營村群眾文化活動的大游行、大展示、大檢閱,在這個“龍頭”的帶動下,各項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使其久有“黃河之濱文化村”的盛名。現在村文化中心占地27610平方米,有17個活動組織250多名活動骨干,村建有4000個座位的影劇院和體育活動中心。村民常年可免費看到電影和精彩的文藝演出;圖書閱覽室藏書萬余冊,訂閱報刊200余種3000余份,常年免費為村民開放;還有周總理視察紀念館、展覽大廳、老年活動室、游藝室、國家級的兒童文化園。1995年“六一”前夕,村兒童文化園的兩個節目,還進京為中央領導和首都觀眾匯報演出。大營民間剪紙藝術源淵流長,人才輩出,數百幅作品在省地市展出或報刊上發表,有的作品被專家和國際友人收藏。村文化中心1992年被文化部授予“全國農村文化藝術工作先進集體”,村兒童文化園1995年受到文化部的表彰并獎給價值50余萬元的進口中型轎車一部。1995年9月,在大營召開了全國第三屆農村蒲公英兒童文化工作研討會。文化工作數十次受到國家、省的表彰和獎勵。繼1958年周總理視察之后,文化部、國家體委、廣播電視部的領導也親臨大營視察,知道工作,還接待了新西蘭、法國、美國、德國、日本、香港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友好人士的參觀訪問。
在大營村的良田沃土上,勤勞智慧的人民創造了豐富的物質文明,取得了輝煌奪目的文化成就,特別是大營社火更是我國民間藝術這個大花園里的一朵奇葩,是大營人民用心血和智慧辛勤澆灌,才使它艷麗多彩、長盛不衰,大營社火現已被確定為河南省第一批民間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我們深信,在今后的歲月里,大營人民將會以更加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賦予民間社火以更多更新的內容和形式,使這朵藝術奇葩綻放出更加絢麗多姿的光彩!(員更厚 劉安璋)【原標題:大營社火――民間藝術的大薈萃】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三門峽市群眾藝術館 2007-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