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年長盛不衰的馬街書會
馬街,位于河南省寶豐縣城南7公里處,歷史上曾是“商賈云集,物產集散”繁盛之地。近700年來,無論朝代更迭、天災人禍,就在這片田野上,書會卻生生不息,頑強地延續發展至今。
由于馬街書會具有獨特的民間藝術表演魅力和濃厚的文化底蘊,它被譽為“中國十大民俗”之一,寶豐縣也因此被國家有關部門命名為 “曲藝之鄉”和“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2006年5月20日,馬街書會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每逢農歷正月十三,來自全國各地的藝人便負鼓攜琴云集馬街。馬街雖小,卻是藝人心中的圣地。不論是曲藝名家,還是鄉村藝人,到馬街說唱,是一種化不開的情結。藝人們說書亮藝,以書會友,切磋技藝,爭當書會狀元。無論田間地頭,房前屋后,溪畔河邊,溝坎連著溝坎,戲臺連著戲臺,書攤挨著書攤。藝人們或臉對臉、或背靠背,打起簡板,拉起胡琴,傾刻便陶醉其中了。在這神奇的鄉音大舞臺上,你唱你的,他唱他的,有人聽時神采飛揚,無人聽時自得其樂。他們以天為幕,以地為臺,風刮不走,雨打不散,千余臺書攤匯成一個波瀾壯闊的曲藝海洋。他們說古道今,唱者如在夢里,觀者如癡如醉。在千把胡琴,萬雙簡板的顫動中,藝人們演奏著世代相傳的鄉音大律,盡情地釋放和宣泄內心的歡悅和悲苦。
馬街人熱情好客,他們把遠來的藝人請到家免費吃住,還送給“寫”不出去(曲藝說唱交易未成)的藝人返程所需錢物。是這一世代相習的傳統,使馬街書會久盛不衰的秘決。書會吸引著成千上萬的游人,觀者有時可達10余萬人。觀賞者或蹲或躺或席地而坐,餓了啃口干饃,渴了喝口涼水,盡情地享受著曠野清新的空氣和淳樸的民風。那份專注和愜意與身后的廟宇、農舍,遠處的群山一起,共同組成一道濃郁的鄉情風景線。這一獨特的文化現象,博得文人墨客和外國朋友的嘖嘖稱贊:“馬街書會真是太神奇了!”
馬街書會起源十說
馬街書會有著悠久的歷史,但究竟起源于何時,為何起會,何以源遠流長,經久不衰,歷來眾說紛紜,難成定論。現將幾種主要說法加以綜合整理,以供討論,如有新說,歡迎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