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文化遺產 >> 瀏覽相關信息

安陽非遺普查新發現—內黃灌腸

2013/11/19 16:10:24 點擊數: 【字體:


安陽非遺普查新發現—內黃灌腸

安陽非遺普查新發現—內黃灌腸


    內黃灌腸是內黃縣特有的地方風味小吃,它是以豬血、豬腸、面粉、香油、五香料為主要原料所制成。
   
    灌腸起源在清咸豐年間,由縣城邱姓屠戶發明,流傳至今。灌腸以豬血、豬腸、面粉、香油、五香料為主要原料精制而成,可以涼調,叫筲灌腸;可以煎食,叫煎灌腸。味美可口、風味獨特,且有補血、健脾、壯筋骨、消滯之功效,很受群眾歡迎。有民謠《內黃灌腸》曰:“腸子豬血白面灌,小刀一拉下煎盤,小鏟兒一翻撮一碗,肚里不饑能解讒。”
   
    所謂灌腸,就是將豬腸子洗凈,用40%的面粉、60%的豬血,拌成汁灌入腸內,將腸子兩頭用細繩子扎緊,然后將其放入鍋內煮熟的一種食品。煮腸子時最關鍵的是要邊煮邊用錐子扎腸子排氣,這樣腸衣就不會被煮裂。把煮好的灌腸放在保溫桶里擺攤賣,這種灌腸叫筲灌腸。筲灌腸只需把剝好的蒜加上少許鹽搗成蒜汁,把灌腸切成片,澆上蒜汁就可以吃了。筲灌腸要趁熱吃,吃起來感覺入口光滑、軟而爛,且辣中帶香、香而不膩。內黃人為什么把盛在保溫桶中的灌腸稱作“筲灌腸”呢?據說,以前賣灌腸的人,把灌腸煮好以后放在筲(一種用竹子或木頭制成的桶)里,擔著沿街去賣,所以叫做筲灌腸。現在,社會發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就把筲換成了保溫桶,可仍管它叫筲灌腸。筲灌腸是內黃現在最流行的小吃,無論早、中、晚,無論春夏秋冬,大街小巷到處都是擺小攤賣灌腸的。看那些灌腸攤前,一個個吃灌腸的人的吃相,就是不餓也會忍不住前去來一碗!“老板,來一碗肥點類。”一口地道的內黃話加一碗熱騰騰的筲灌腸就是一個內黃人典型的形象!
   
    街頭賣的另一種是將灌腸切成片煎著吃,叫煎灌腸。用豬油煎出來的灌腸是最好吃的,只見一片片灌腸煎成了金黃色,讓人看上去很有食欲,吃起來外焦里嫩,香味撲鼻。煎灌腸在內黃也是比較受歡迎的小吃。煎灌腸的起源要比筲灌腸早,在內黃的鄉村比較流行,在縣城比較少,如果去鄉下趕廟會,就能吃到純正的煎灌腸了。
   
    制作方法是:先將豬血放入30%的鹽水溶液里,用木棍攪拌,不使凝固。繼之,再和四比一的稀水面汁混在一起,分批適量地灌入洗凈的豬腸之中,待其血槳、面汁之混合體在腸內凝固后,即可放入水鍋內用小火溫煮,并要不斷用針剌腸,使之冒出氣泡,以免腸衣崩破。一般情況下約一個半小時即可煮熟食用,如再進行加工更好。其加工方法是:用手托腸,以刀剖為適量薄片,根據不同季節和食者愛好,可用蒜汁、香油調拌,稱之為涼調灌腸;或放入底平煎盤,加油煎,看好火色,待塊體由紅變紫黑,腸衣向外津油,用小鐵鏟翻動,即可盛入分盤食用。用小磨香油煎更好。

    灌腸含有大量脂肪、蛋白、小麥淀粉、醣類以及微量鐵、鈣、鉀、鈉等成份,所以大有補血、健脾、壯筋骨等功能。加上好吃不貴,尤為廣大群眾所喜愛。【原標題:安陽非遺普查新發現—內黃灌腸】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安陽文化產業網 2011-01-07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