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項目的一部分,考古人員近日在河南禹州瓦店龍山文化遺址發現了對稱分布的祭祀遺址群。專家認為,這種位于聚落或城邑南部且對稱布局的祭祀遺跡,可能為中國古代“左祖右社”建筑格局之濫觴。
瓦店龍山文化遺址現存總面積100萬平方米,是河南境內的超大型龍山文化遺址,對其聚落形態研究被納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近年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學聯合對禹州瓦店遺址進行考古測量、鉆探和發掘,并開展了資源調查和多學科研究。
瓦店遺址西北臺地發現了保存較好的龍山時代王灣三期文化晚期(即夏代初期)大型環壕聚落遺址,其防御體系由東、西、南三面的壕溝與東北面的潁河共同構成。
主持發掘工作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方燕明說,在環壕范圍內中部偏南處發現兩處與南壕走向大體一致、并呈東、西相對分布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通過對其形狀、結構和包含物的分析后認為,它們都是與祭祀活動有關的遺跡,可能為中國古代“左祖右社”建筑格局之濫觴。
其中,東部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由數條圍溝組成,大體呈回字形;西部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則由3座獨立的建筑組成,其中一座建筑可能為古代文獻中的祭祀設施“墠”,呈長方形,面積近千平方米,在其西北角的鋪墊層中發現有人頭骨。
考古人員共發現10具用于奠基或祭祀的人牲遺骸,他們身首分離,有的只有人頭骨,有的只有肢體,有的是人和動物組合祭祀,分布在各個建筑基址上。
方燕明說,大型環壕和祭祀遺跡群的發現,表明該遺址是當時潁河中游非常重要的中心聚落。
在近年來的考古發掘工作中,瓦店遺址出土了大量夏代初期高等級遺物,如陶列觚,陶塑人頭像,陶塑長尾鳥,帶有刻畫符號或鳥紋、云雷紋、幾何紋的陶器,白陶或黑陶或灰陶的成套酒器,如斝、盉、杯、觚等,此外,還有一些珍貴玉器、大卜骨等。
方燕明說,根據文獻記載,自禹、啟以來,河南禹州便成為夏人的主要活動地區之一,而且這個地區在古代多被稱為夏地。禹州瓦店遺址為龍山時期中心聚落的確定,大型環壕、祭祀遺跡群的發現以及高檔遺物的出土,聯系到文獻記載的夏之陽翟、鈞臺均在禹州,表明這里很可能與禹、啟的陽翟城或鈞臺之享有關。記者桂娟【原標題:河南瓦店現祭祀遺址群 或為"左祖右社"建筑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