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繼2007年、2008年出土8萬至10萬年前的許昌人頭蓋骨化石和大量精美細石器之后,又一次重大考古發現。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組負責人、中國古人類-舊石器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高星說,微型鳥雕小巧玲瓏、造型生動,反映了古人類精湛的雕刻技術和對自然形象的細致觀察與高度模仿、創作能力。如能對推定的年代加以測定、確認,對研究當時人類的技術水平、審美和意念表達能力,以及區域間人類群體的遷徙與交流等更為重要。
新發現的這只雕刻鳥身長2.1厘米、高1.2厘米、厚0.6厘米,保存十分完整,顏色呈灰褐色,表面光滑,局部顯示清晰的雕刻痕跡,已經形成化石,有很強的吸水性。它以均勻燒烤過的鹿角為材料,用細石器中的雕刻器精致雕刻而成。雕刻藝術高超,手法精湛,鳥身線條簡潔流暢,形態完美,靜中富有動感。翅膀部位刻線寓意羽毛,非常細致,栩栩如生。
研究基地負責人、考古領隊李占揚研究員說,雕刻鳥的足部前后兩端刻有對稱的凹槽,形成很平的底座。如果將鳥放置于平整的面上,可以平穩站立且能讓它轉動,說明當時人類已熟練掌握了重心平衡的原理。“同西方發現的同時代雕刻品相比,靈井微型雕刻鳥的雕刻技藝更為精湛。”李占揚說,“以往,中國沒有發現過早期立體雕刻藝術,僅在北京周口店山頂洞、寧夏靈武水洞溝等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中,發現過在肉食動物犬齒和鴕鳥蛋殼上鉆孔的技術。許昌靈井遺址出土的這件標本,可以說明中國和西方一樣,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已擁有了嫻熟的立體雕刻藝術。”(桂娟)【原標題:中國最早雕刻藝術品在河南被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