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河南許昌靈井遺址出土的部分古人類頭蓋骨化石斷片。國家文物局提供
國家文物局和河南省文物局今天在京宣布,我國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許昌靈井遺址發現了可完整復原的古人類頭蓋骨化石,權威機構和專家初步判定,這是在我國境內發現的又一古人類頭蓋骨化石,距今8萬―10萬年左右,早于距今兩萬年的山頂洞人,考古學家將其命名為“許昌人”。
據悉,這是繼南京直立人頭蓋骨化石發現之后,15年來我國古人類考古的又一次重大發現。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認為,“許昌人”頭蓋骨的發現對于研究東亞古人類演化和中國現代人類的起源具有重大學術價值。
16塊斷片可復原成人類頭蓋骨
“許昌人”頭蓋骨化石的發現地,位于河南省許昌市許昌縣靈井舊石器時代遺跡。1965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專家,從當地村民挖井挖出的堆積物中采集到一批生物化石、細石器及打制石器,引起史前考古界的重視。2005年6月,為防止遺址遭受煤礦透水侵蝕,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河南省文物局組織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對該遺址進行考古發掘。至今,共發掘遺址面積260平方米,出土舊石器時代石器、骨器和動物化石計3萬余件。
2007年12月17日,河南省文物局考古研究所在對許昌靈井舊石器時代遺址進行的考古發掘中,在第四紀晚更新世早期地層,發現一塊較完整的古人類頂骨和枕骨、顳骨的斷片共計16塊,可復原成一塊較完整的人類頭蓋骨化石,其眉脊較突、前額低平、枕突隆起、骨壁較厚,保存和石化程度均較好,未見變形。河南省文物局立即將這一重要發現報告國家文物局,并請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派專家幫助清理。考古人員現場將頭蓋骨化石整體提取,迅速運至北京,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標本館進行了室內清理。同時,請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同層取樣,進行光釋光測年實驗。
隨后,國家文物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邀請著名古人類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新智等10余位權威專家,仔細研究發掘出土的古人類頭蓋骨化石及同層伴出的石器和動物化石標本后認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許昌靈井古人類遺址的發掘組織嚴密、規范嚴謹、資料完整,出土的人類頭蓋骨化石層位明確可靠,是我國第四紀晚更新世早期地層中經過科學發掘出土的古人類頭蓋骨化石;從與其同層伴存的滅絕動物群比例和光釋光測年的初步實驗結果判斷,許昌古人類頭蓋骨化石出土層位的時代為距今8萬―10萬年左右。
為現代人類起源研究提供了新線索
在國內外古人類學研究領域,距今10萬年左右是一個“敏感時段”。這是因為,在非洲以外的其他大陸,距今10萬年左右的人類化石非常稀少,直接影響到現代人類起源的研究。專家因此認為,此次“許昌人”頭蓋骨化石的發現,可望為東亞和我國現代人類起源提供直接證據。
據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許昌靈井遺址考古發掘隊領隊李占揚介紹,世界古人類學研究有兩大熱門課題,一是人類起源,一是現代智人的起源,前一問題已經達成共識,而關于現代人類起源,國外一直流行“非洲起源說”,認為中國的北京猿人等在距今約20萬年前消失,現代中國人類及中國的晚期智人如柳江人和山頂洞人等,都是來自非洲的人類的后代。
對此,我國古人類學家吳新智院士持有異議,并提出“連續進化附帶雜交”學說,認為中國現代人類是由北京猿人以及他們與其他人類雜交進化而來的。但是,盡管在中國境內已經發現了近百處更新世晚期的古人類遺址,其中有不少遺址出土了人類化石,但由于發現相關階段的古人類化石特別是頭蓋骨較少,該學說一直缺乏有力證據。此次發現頭蓋骨的原始地層,沒有遭到任何破壞,屬首次發現,考古記錄真實完整。而且是直接發現了人類的骨骼,而不僅是動物及器皿。
據介紹,許昌靈井古人類遺址遺存十分豐富,包含了大量古人類生活、生存及環境信息。從目前調查的情況看,遺址范圍很大,面積可達上萬平方米,有進行可持續研究的條件。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表示,盡管這一發現意義重大,但目前只是為解決中國現代人類起源問題提供了新的線索,至于許昌人到底與山頂洞人是什么關系,與非洲早期人類又是什么關系,還有待更深一步的科學研究,國家文物局也將與中科院等科研單位合作,繼續對靈井舊石器時代遺址進行考古調查,以更準確地揭示其文化意義。《人民日報》 ( 2008-01-23 第11版 )【原標題:中國古人類考古重大發現:“許昌人”出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