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化的狩獵能力是現代人類行為出現的一個重要標志,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至今,古人類狩獵能力的成熟與否一直是舊石器時代動物考古學研究中的主要問題,美國著名學者賓福德根據非洲以及歐亞大陸各遺址中,動物群的骨骼單元分布、食肉動物的破壞痕跡、動物死亡年齡等方面的證據認為,這一時期的古人類在大中型動物資源的利用方面,是以撿食動物尸體為主,狩獵活動只是古人類在對付一些中小型食草類動物時才能夠采用的一種生存手段。
初步研究結果證明,“許昌人”已經能夠經常性地狩獵某些大中型的食草類動物,而食尸只是偶爾伴隨在古人類的主流狩獵活動身邊的一種隨機現象。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高星研究員、張雙權博士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占揚研究員等通過對動物群的研究,認為靈井許昌人遺址的原始牛和普通馬的死亡年齡以壯年為主,符合“壯年居優死亡模式”,“許昌人”已掌握了專業化的狩獵技術,不僅印證了這一時期古人類成熟而系統的狩獵能力和群體組織行為,同時也為東亞地區現代人類行為起源的早期理論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考古學證據。
長期以來,動物考古學家都把原始牛和非洲水牛,尤其是成年個體視為是極端危險而難以獵捕的動物,“壯年居優死亡模式”在靈井動物群原始牛以及普通馬化石材料中的出現表明,這一時期的古人類已經掌握了足夠的狩獵知識與技能。他們對于周邊的自然環境也已有了非常深入的了解和適應,尤其是在和大型食草類動物的關系方面,古人類顯然已經諳熟這些“鄰居”的生活習性及遷徙規律,因此他們總是能夠適時實地的調整自己的狩獵方式和生存策略,從而確保他們可以經常性地獵取到性情極度兇猛、善于奔跑的原始牛和普通馬的壯年個體。
李占揚研究員認為,專業化的狩獵能力僅為“許昌人”現代人類行為的一個方面,另外,較高水準的石器制作技術,骨制工具的突然大量出現,地層學和年代學方面研究也有很多收獲,這就比支持現代人“非洲單一起源說”的南非、東非乃至西亞的同期遺址,在研究現代人類起源方面具有更多的證據和說服力。(完)記者 趙敏 朱曉娟【原標題:最新研究:“許昌人”已掌握專業化的捕獵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