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4月27日,鄧小平一行離開了河南省濮陽市華龍區孟軻鄉的李家樓村,進駐冀魯豫分局和軍區機關駐地濮陽市清豐縣雙廟鄉單拐村。10月15日,采訪組在位于單拐村的冀魯豫邊區革命根據地舊址紀念館,參觀了鄧小平曾經的住室。
走進單拐村,濃郁的地方特色撲面而來:青磚青瓦的清代民居、雕刻精美端莊古樸的門樓、狹窄的胡同、幽深的院落,引人入勝。
當時,鄧小平和夫人卓琳、大女兒鄧林被安排住在陳學修家。紀念館講解員曹文麗介紹說,陳學修是清末的武秀才,家里有幾百畝地,是當地的地主。陳家大門朝西,是一進三的大院。進了大門,是個坐北朝南的三合院,堂屋是樓房,由房東住著,接連向東又有南北兩個小院,鄧小平就住在北院。“當時北院是個閑院子,是來客人時住的地方。鄧小平曾用過的文房四寶和生活用品,如今都還很好地保存著。”
“鄧小平剛安頓好,便有喜訊傳來。”曹文麗說,軍區部隊攻克了日軍重要據點南樂縣城,鄧小平聞訊,不禁喜笑顏開,他幽默地稱贊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楊勇道:“男人頭上戴冠,不失為‘勇’,不失為‘勇’呀!”
當天晚上,冀魯豫分局、軍區和行署的主要領導同志齊聚鄧小平的住室,鄧小平肯定了軍區領導指揮得當、行署協調配合得好,要他們向參戰的指戰員、地方干部和民兵、群眾表示祝賀、感謝與慰問。鄧小平講完之后,突然叫通訊員拿來兩個大紙包,交到楊勇手里說:“這是我存下來的大蝦仁和竹筍,算是給你們的獎勵。你準備怎么安排呀?”
楊勇說:“我拿去讓伙房做兩個菜,咱們一起打牙祭。”
“要得,要得!”鄧小平發出一串爽朗的笑聲,感染得一屋人滿面春風。
在鄧小平住室院子的角落里,采訪組發現了一個奇怪的小建筑——約半米高、兩層的磚砌小窩,上下各有兩個“小窗子”。見我們都不認識這個“小房子”,曹文麗解釋說:“這是一個雞窩,上面一層是母雞下蛋用的,下面一層是雞舍。我們這里至今還流傳著卓琳買小雞的故事,在當時是一段佳話呢。”
當時,附近有一戶村民叫陳金修,他愛人叫董蘭芝,卓琳叫她董姐,兩人關系特別好。
有一天,卓琳正和董蘭芝在一塊拉家常,忽然聽到街上有人喊道:“賣小雞嘍!誰買小雞?”當時董蘭芝正在做針線活兒,聽到喊聲,兩手不由得停頓下來,側耳聽了一下,看了看卓琳,又低下頭繼續做活。她的這些舉動被卓琳看在眼里,就問道:“董姐,你想養小雞嗎?”“咋不想養啊,可是俺——”董蘭芝不好意思再說下去了。卓琳知道她想養又沒錢買,就說:“別可是了,走,咱也去買!我拿錢,你養著,算咱倆搭伙。”“那中!”說罷,董蘭芝拿起筐子與卓琳一起高高興興地上街了。
走到街上,村里好幾個婦女都圍著雞籠子選小雞。董蘭芝挑選了30只小雞,放進自己的筐子里,卓琳付了錢,兩人高興地往回走。董蘭芝說:“雞養大了全歸你。”卓琳卻說:“雞養大了,母雞歸你,公雞咱們大伙兒吃。”
自此以后,卓琳經常到董蘭芝家逗小雞玩,還把一些爛菜葉送給她喂小雞。很快,雞就養大了。一天,董蘭芝叫丈夫捉了幾只公雞給卓琳送去,可卓琳說什么也不要。這時,大街上忽然抬來幾副擔架,原來是八路軍某部在與日寇交戰中,有幾位戰士負了傷,正要送往軍區醫院。在卓琳的提議下,董蘭芝夫婦與卓琳一起把十幾只公雞都送給了軍區醫院,要他們熬雞湯給傷病員養身子。
雖然鄧小平只在單拐村住了兩個多月,但他和卓琳平易近人、與村民親如一家的故事,在當地久久被人傳頌。紀念館館長庫留鎖感慨地說:“小平夫婦給當時的村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連現在村里的小孩子,都會驕傲地告訴客人,鄧爺爺和卓奶奶曾經在我們村里住過。”【原標題:鄧小平與卓琳在單拐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