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兩年的河南省新密市“新砦遺址”考古發掘取得重要了收獲。考古學家初步確定,這是一座規模宏大、擁有內外三重城壕和大型建筑的夏代早期大型城址。遺址中首次發現了夏文化時期的城墻,這對于重新認識夏文化早期的聚落形態、確定夏文化的上限具有重要意義。
主持發掘工作的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春青說,新砦遺址是原始社會末期十分典型的民族聚落中心,在龍山時代和夏文化之間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在考古學上稱為“新砦期”。
“新砦遺址”總面積逾100萬平方米,是一處設有外壕、城墻和內壕共三重防御設施、中心區建有大型建筑的大型城址。城址的東墻和北墻是利用一條河溝的內壁修整、填土夯筑而成的,西墻及其護城河系人工挖筑而成。在北城墻以外220米開外,是一條人工與自然沖溝相結合而成的壕溝,即外壕,東西長1500米,南北寬6-14米,深3-4米左右。城址的西南部地勢較高,設有內壕,現存西、北和東三面,內壕圈起的地帶為城址中心區。
在城址中心區初步探明了一座東西長50多米、南北寬14.5米的大型建筑基址。已經清理出部分夯筑墻體、柱洞、紅燒土和活動面等重要遺跡,清理出銅容器殘片、類似二里頭文化青銅牌飾圖案的器蓋、刻有夔龍紋的陶器圈足等高規格遺物,顯示出該區為貴族顯要人物的住處。據介紹,“新砦遺址”發掘工作是中國“十五”計劃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預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預研究”以闡明華夏文明的起源、形成及早期發展為核心,共設置了11個課題。其中之一是豫西晉南地區龍山時代至夏代早期聚落形態所反映的社會結構,河南省新密市的古城寨城址和新砦遺址、登封市王城崗遺址及山西省的陶寺遺址被國家專家組確定為解決這一課題的重要地區。(完)【原標題:河南“新砦遺址”首次發現夏代早期大型城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