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記載與碑記完全吻合。《元史·許衡傳》載:“大德元年,贈榮祿大夫、司徒,謚文正。至大二年,加正學垂憲、佐運功臣、太傅,開府儀同三司,封魏國公。皇慶二年,詔從祀孔子廟廷。”
《許文正公遺書·卷首·元朝詔誥》記載,元成宗于大德元年十月,在追封許衡的詔誥中說:“道德博洽斯為文,中立不倚斯為正,可贈榮祿大夫、司徒,謚文正。”
《許文正公遺書·卷首·元朝詔誥》記載,元武宗于至大二年(1309年),在追封許衡的詔誥中說:“可贈正學垂憲、佐運功臣、太傅、開府儀同三司,追封魏國公,仍謚文正。”
對許衡的這些贈謚有什么含義呢?許衡之所以謚“文正”,正如元成宗詔誥中所言:“道德博洽斯為文,中立不倚斯為正。”只有道德高尚、學識廣博的人才被謚為“文”,中立不倚的人才被謚為“正”。“中立不倚”出自《中庸》,是儒家所標舉的君子節操。許衡乃一代大儒,一言一行必依《中庸》行事,謚“文正”實至名歸。
開府儀同三司:魏晉南北朝時期始設的一種高級官位,隋唐至元文官的最高官階,從一品。“開府”即可以建立府署并可以自選僚屬。“儀同三司”是說儀仗同于三司(司空﹑司馬﹑司徒)。
正學垂憲:“正學”即儒學發展至理學階段的稱謂,許衡是元代著名的理學大師,被稱為“朱子后一人”。許衡在程朱理學方面的繼承、光大和傳播,可昭示后人,成為后世效法的楷模。
佐運功臣:許衡上疏忽必烈曰:“考之前代,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漢法乃可長久。”許衡敢叫忽必烈行“漢法”,為元朝從游牧政權到建立一個文明王朝明確了思想體系。若蒙元政權不用漢法統治中國,中國的文化與文明將難以為繼。中華文明能成為世界上唯一不曾間斷的文明,許衡厥功至偉。許衡還奉旨“定官制”、“立朝儀”,為元朝的建立與鞏固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魏國公:古代給已故大臣追贈“某國公”,主要看他生前功績,功績大的話,給的字是春秋戰國時國家名字之一。這些“某國公”沒有具體意思,是一種很高貴的爵位封號。許衡避亂隱居魏大名府(今河北邯鄲市大名縣),設堂授課。許衡曾兩次隱居大名府,并在此“占籍為儒”。而戰國時,大名府和焦作一帶都是魏國屬地。許衡與“魏”有不解之緣,或由此,許衡被封為“魏國公”就在情理之中了。
榮祿大夫:是古代的文職官名,金代始設置,為從二品;元明清三代為從一品。
司徒:是古代的官職名,西周始置,負責管理民眾、土地、教育等事情,官同宰相。
太傅:是古代職官,周代設置,位列三公,正一品,直接參與軍國大事的擬定和決策,是皇帝統治四方的高級代言人。
從祀孔子廟廷:許衡于皇慶二年(1313年)詔從祀孔子廟廷。許衡的牌位供奉在孔廟大成殿西廡內一座神龕中,紅色木牌上黃字豎寫:先儒許子衡之神位。只有那些有名望、有成就的賢儒們,才有資格在孔廟里有一席之位。□許保金【原標題:淺釋許衡的贈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