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嵩山落跡,道教在嵩山發端,儒教在嵩山光大。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祖先們為嵩山留下了許多文化瑰寶,形成了以嵩陽書院、嵩岳寺塔、會善寺、觀星臺、中岳廟、漢三闕、少林寺為代表的嵩山歷史建筑群,中國古代的禮制建筑、佛教建筑、教育建筑和科技建筑在嵩山都能找到優秀代表。作為2009年國家唯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項目,嵩山歷史建筑群申遺已進入沖刺階段,本報記者走進嵩山,帶您領略嵩山深厚的文化內涵。
核心提示
先人如何祭祀,帝王如何封禪,場景是什么樣子,隨著歷史的前進,這些宏大的場面也隨之消亡。如果想追尋祭祀文化的歷史蹤跡,必須在歷史建筑中才能尋到影子。
作為嵩山的主廟,中岳廟是中國古代禮制建筑的典范,也是中國道教文化發展的見證。有專家說,自從北魏后,中國的祭祀活動和道教文化就進行了緊密的結合,在祭祀活動中,遵循的雖是儒教的禮制,但采用的卻是道教的方式,而中岳廟的滄桑和變遷,正是祭祀文化和道教文化相互結合、相互推動的歷史。
漢武帝登嵩山,忽聞“山呼萬歲”
中岳廟的前身為太室祠,建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間,為祭祀太室山神的場所。
漢武帝對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作出過巨大的貢獻,到了晚年,他熱衷于神仙方士之說。公元前110年,漢武帝游覽和禮祭嵩山,登上太室山時,隨從官員在山上聽到有呼“萬歲”的聲音。據說,這是方士們為博得漢武帝歡心,投其所好而設的一個騙局。但晚年好大喜功,貪戀長壽的漢武帝聽后十分高興,于是下令叫祠官增建太室神祠,并禁止砍伐山上的樹木,以山下之百產封給神祠作為供奉之用。同時,太室山也被封為“嵩高山”,簡稱“嵩山”,正式與中國原有的四岳并列,稱為“中岳”。
登封市文物局副局長宮嵩濤說,北魏時,祠址經過了三次遷移后,定名為中岳廟,從此由道教管理。武則天于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登嵩山時,加封中岳神,改嵩陽縣為登封縣。中岳廟的聲望日益興盛。
漢三闕蹴鞠雕像,證明足球起源中國
太室闕作為中岳廟前身太室祠的象征性大門,是中岳廟有著悠久歷史和古代帝王封禪祭祀嵩山的最好見證。
太室闕位于中岳廟天中閣前600余米處的中軸線上。嵩山文化愛好者韓心澤介紹說,闕是一種裝飾性建筑,在中國是道路之門,禮儀之始。太室闕始建于東漢安帝元初五年(公元118年),與少室闕、啟母闕并稱中岳漢三闕。漢三闕是中國山岳祭祀建筑實物的可溯之源,是僅存的國家級祭祀建筑用闕,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登封市市志辦主任呂宏軍介紹,太室闕作為僅存的國家級祭祀建筑用闕,無疑是古代祭祀禮制建筑的典范,它所體現的祭祀禮制文化,在嵩山源遠流長,從黃帝常游到堯舜巡狩,從漢武帝禮登嵩山到魏孝文帝祭祀中岳,從女皇武則天封禪到乾隆游中岳,有史可查以不同方式祭祀中岳嵩山的帝王就有72位。
登封市文物局副局長鄭建偉介紹說,太室闕上的畫像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是動物畫像,一類是生活畫像,一類是風俗畫像。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反映漢代人們生活場面的畫像,有車騎出行圖、倒立圖和馬戲圖等,真實記錄了漢代人們的生活習俗,從這個意義上說,完全可以稱得上一部石刻《漢書》。
據了解,漢三闕上雕刻的蹴鞠畫像,證明古代足球起源于中國,距今已經2000多年了。1993年,中國在申請奧運會主辦權時,就向國際奧委會展示了中岳漢三闕上有關蹴鞠的畫像,當時轟動了世界。
“小故宮”無法涵蓋中岳廟建筑價值
中岳廟的中軸線是一條由青石板鋪成的通道,共十一進,全長650米。沿中軸線從南向北,由低而高,依次為中華門、遙參亭、天中閣、配天作鎮坊、祟圣門、化三門、峻極門、嵩高峻極坊、中岳大殿、寢殿、御書樓。廟的東路和西路,還分別建有太尉宮、火神宮、祖師宮、小樓宮、神州宮和龍王殿等單獨的小院落,現存明清建筑近四百間,金石鑄器二百余件,漢到清的古柏三百余株。正是這些亭門宮殿,構成了中岳廟規模宏大的古建筑群。
中岳管理局副局長袁戰森介紹說,元末由于戰亂廟宇倒塌嚴重。明清兩朝對中岳廟又多次整修,特別是乾隆時按照北京清故宮的建造方法,對中岳廟作了一次大規模的全面整修。從此,中岳廟飛甍映日,杰閣聯云,金碧輝煌,整個廟宇的布局制式都與故宮相似。有專家稱之為“天中小故宮”,其實它有自己的獨有的價值,這個稱呼并不確切。
中華門外,有兩座四角亭分立于神道左右。亭內,為東漢安帝元初五年(公元118年)雕刻的石人翁仲,高約1米,平頂大臉,腰系大扣紐帶,古樸大方,雖經風雨侵蝕,但衣著服飾仍很清晰,是研究漢代雕刻藝術和衣著服飾的寶貴資料。
據史書記載,翁仲姓阮,為秦朝大將,英勇善戰,死后鑄像于咸陽宮避馬門外,后來歷代沿用,把鑄刻的無名的銅像、石像都稱為翁仲。中華門前的翁仲,還有個有趣的傳說。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游歷中岳,隨駕群臣內,有一翰林院大學士,走到翁仲跟前。乾隆指翁仲故意問道:“愛卿,這是何人?”翰林忙答:“仲翁”。乾隆見其將“翁仲”說成“仲翁”,微微一笑,遂寫了一首打油詩,故意把每一句的后兩字寫顛倒。詩曰:“翁仲為何讀仲翁?可知平時少夫功(功夫)。豈得在朝為林翰(翰林),打到江南作判通(通判)。”
傳說魯班顯圣巧造峻極殿盤龍藻井
跨過嵩高峻極坊,在高大的石欄月臺上,坐落著中岳廟的正殿——峻極殿,或稱“中岳大殿”,是嵩山規模最大的建筑。此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暗藏“九五之尊”含義。這種規格的大殿,在明清之際僅次于皇宮和皇陵中的主殿。清初殿外還懸掛有宋人顏體“峻極殿”三字匾。
走進中岳大殿,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彩繪天花板上的盤龍藻井,是用精致的小型斗拱層層疊造而成,盤龍居井心,龍口中原來系有寶珠,當地人呼之為“老龍盤窩”,是一組珍貴的藝術品。
關于藻井,還流傳著一個生動的神話故事:在修建中岳廟時,來了一個衣衫襤縷的木匠老頭,領工很看不起他,只給他一個柏樹根疙瘩。老頭天天錛錛砍砍,數日后,他笑瞇瞇地對領工說:“做好了,你看中不中?”遠遠看去,柏樹疙瘩依然復存。領工走到跟前,用腳一踢,柏樹疙瘩變成了一個盤龍藻井,裝在大殿上正合適,他忙回頭找那個老頭,不見蹤影。后來人們說這是魯班顯圣巧造了盤龍藻井。
寇謙之嵩山修煉三十年,道教成“國教”
許多人進廟磕頭,燒香,大多都是為求得一個心愿。據說燒了高香,若是所求心愿實現了,不用來還愿,岳神大帝——天中王也不會怪罪的。
中岳廟是道教在嵩山地區的最早基地,原是為了侍奉中岳神而設的。
呂宏軍說,從北魏后,道教和祭祀就開始緊密結合起來,雖然祭祀封禪遵循的是儒家的禮制,但采用的卻是道家的方式,祭祀活動一般由道士主持、參與。
道教發展的主要脈絡,最初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其時道教代表人物寇謙之在嵩山研習修煉三十年,面對動蕩的社會,為豐富道教思想,完善教義,清除弊端,寇謙之先后兩次在嵩山托神造經。有了這兩次托神書,于是寇謙之積極改革道教固存的弊端,創立新的教規和齋儀,以致道教盛極一時而成為“國教”。在中岳道教史上,乃至中國道教史上,都有濃墨重彩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