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他炯炯有神的眼睛,靈巧的雙手,讓人感覺不到這是位快到古稀之年的老人。而聽他講述民俗知識,剪紙中的故事,如同進入民俗大觀園,令人感嘆不已。連德林為此還常把自己稱為“現代都市的鄉下人”。
六十七年前,連德林出生在這個村落的一戶普通人家。和中原大地上所有的農村婦女一樣,連德林的母親不僅擅長縫制虎頭鞋、剪鞋樣,而且還是三鄉五里有名的剪紙巧手。不論逢年過節,還是鄉里鄉親誰家娶親生子,母親和嬸嬸、姑姑們總會聚在一起,有說有笑的剪喜花、窗花、鞋花,這些情景在連德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五、六歲開始,連德林便開始跟著母親學剪小鳥、小狗、花草。等到稍大些,母親便不再想讓他學這些女娃們的手工了,家人也認為一個男孩剪個花草、動物什么的,難登大雅之堂,沒出息,將來也養不活妻小。可癡迷剪紙的他,卻怎么也放不下,而且這一迷就是半個多世紀,從未間斷。
六十多年來,冰冷的剪刀在他手中,如同沾上了靈性般有了“神奇”的生命。爭奇斗艷的團花;張牙舞爪的龍,凌空飛翔的鳳,活靈活現的十二生肖,流光溢彩的雙喜圖案,令人眼花繚亂。對于剪紙藝術,連德林從最初的剪個小動物、喜花、喜字,逐步形成了喜慶團花、民俗故事的剪紙風格。剪紙成了連德林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為此,他也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河南的靈寶、洛寧、盧氏等縣自古就有剪紙之鄉的稱謂,當地四時節令,物喪喜壽,物象裝飾等都帶有剪紙藝術的烙記,剪紙已成為民風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尋師學藝,連德林曾多次到這些地方,在鄉村山野間徒步幾十里搜集民間剪紙圖樣。有次為搜集幾幅剪紙圖樣,他在靈寶的山溝里頂著烈日徒步輾轉了大半天,被曬得頭暈眼花,腳上也磨了血泡,才找到一位剪紙老藝人的家,當時,這位老藝人被感動的不知說什么好,毫無保留地將珍藏多年的剪紙圖樣送給他。
憑著對剪紙藝術的鐘愛,連德林在傳承民間藝術的路上越走越寬。他曾多次舉辦個人剪紙展,剪紙作品也多次參加內地舉辦的國家、省級大賽,《博古花卉.團花》、《團花剪紙.戲劇臉譜壁掛》等多幅作品在全國、省級民間藝術節、剪紙展中獲獎。特別是近二十多年來,他把傳統的剪花形式與現代剪紙技巧相結合,將深受民眾喜愛、寓意吉祥的團花、喜花和民俗內容剪紙的搜集與創作作為重點。在他的剪紙作品中,更多地是用寓意、諧音和象征的手法,把民俗吉言語句和現代美學意識交織在一起,推陳出新,創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剪紙吉祥圖,來美化人們的生活。在根據民俗故事創作的十二生肖剪紙中,不論是《子鼠登科》、《貴子乘龍》、《理馬成材》、《黃耳捎書》等,還是為配合中國傳統雞年的到來,專門創作的《舞春雞》、《報曉雞》、《雄雞高唱功名富貴》等生肖造型無不栩栩如生、令人嘆止。而用佛手和仙桃組成的《福壽年康》、喜鵲和仙鶴組成的《同喜同賀》,既有象征性,又運用了諧音,派出了吉祥如意的生活色彩,頗受人們喜愛。
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圖
談及今后,連德林說,剪紙是他畢生的愛好,更是一門展現中華數千年傳統文化的藝術,他想讓剪刀為更多的人帶來美麗的祝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