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剪紙藝術家連德林
2013/5/21 9:32:53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授予連德林“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
初見連先生,他炯炯有神的眼睛,靈巧的雙手,讓人根本感覺不到這是位快到古稀之年的老人。而聽他講述民俗知識,剪紙中的故事,如同進入民俗大觀園,令人感嘆不已。連先生為此還常把自己稱為“現代都市的鄉下人”。
愛上女紅的“潑小子”
在中國古商都所在地的河南鄭州城南,有一個民風古樸的小村落-十八里河。這里自古交通便利,許多南來北往的商客們在此交易、生活,使得不同地域和民族的傳統文化得以匯合交融,民間藝術十分繁榮。
六十七年前,連德林就出生在這個村落的一戶普通人家。和中原大地上所有的農村婦女一樣,連德林的母親不僅擅長縫制虎頭鞋、虎頭帽、剪鞋樣,而且還是三鄉五里有名的剪紙巧手。不論逢年過節,還是鄉里鄉親誰家娶親生子,母親和嬸嬸、姑姑們總會聚在一起,有說有笑的剪喜花、窗花、鞋花,這些情景在連德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五、六歲開始,連德林便開始跟著母親學剪小鳥、小狗、花草。等到稍大些,母親便不再想讓他學這些女娃們的手工了,家人也認為一個男孩剪個花草、動物什么的,難登大雅之堂,沒出息,將來也養不活妻小。可癡迷剪紙的他,卻怎么也放不下,而且這一迷就是半個多世紀,從未間斷。
六十多年來,冰冷的剪刀在他手中,如同沾上了靈性般有了“神奇”的生命。爭奇斗艷的團花;張牙舞爪的龍,凌空飛翔的鳳,活靈活現的十二生肖,流光溢彩的雙喜圖案,令人眼花繚亂。對于剪紙藝術,連德林從最初的剪個小動物、喜花、喜字,逐步形成了喜慶團花、民俗故事的剪紙風格。剪紙成了連德林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為此,他也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河南的靈寶、洛寧、盧氏等縣自古就有剪紙之鄉的稱謂,當地四時節令,物喪喜壽,物象裝飾等都帶有剪紙藝術的烙記,剪紙已成為民風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尋師學藝,連德林曾多次到這些地方,在鄉村山野間徒步幾十里搜集民間剪紙圖樣。一九八八年的夏天,為搜集幾幅剪紙圖樣,他在靈寶的山溝里頂著烈日徒步輾轉了大半天,被曬得頭暈眼花,腳上也磨了血泡,才找到當地一位剪紙老藝人的家,當時,這位老藝人被感動的不知說什么好,毫無保留地將珍藏多年的剪紙圖樣送給他。
“梅花香自苦寒來”。憑著對剪紙藝術的鐘愛,連德林在傳承民間藝術的路上越走越寬。他曾多次舉辦個人剪紙展,剪紙作品也多次參加內地舉辦的國家、省級大賽,《博古花卉.團花》、《團花剪紙.戲劇臉譜壁掛》等多幅作品在全國、省級民間藝術節、剪紙展中獲獎。特別是近二十多年來,他把傳統的剪花形式與現代剪紙技巧相結合,將深受民眾喜愛、寓意吉祥的團花、喜花和民俗內容剪紙的搜集與創作作為重點。在他的剪紙作品中,更多地是用寓意、諧音和象征的手法,把民俗吉言語句和現代美學意識交織在一起,推陳出新,創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剪紙吉祥圖,來美化人們的生活。在根據民俗故事創作的十二生肖剪紙中,不論是《子鼠登科》《貴子乘龍》、《理馬成材》、《黃耳捎書》等,還是為配合中國傳統雞年的到來,專門創作的《舞春雞》、《報曉雞》、《雄雞高唱 功名富貴》、《英雄斗智 榮加官職》等生肖造型無不栩栩如生、令人嘆之。在《英雄斗智 榮加官職》剪紙的構圖中,兩只威武的斗雞和兩只雞冠花組成的畫面簡潔中不失深意。寓意武勇的斗雞與被民間稱為“雞冠榮”的雞冠花巧妙地組合,寓意官上加官;而用佛手和仙桃組成的《福壽年康》、喜鵲和仙鶴組成的《同喜同賀》,既有象征性,又運用了諧音,派出了吉祥如意的生活色彩,頗受人們喜愛。
探究剪紙藝術淵源 傳承民俗文化
“鏤金作勝傳荊俗,剪彩為人起晉風”,中國唐代大詩人李商隱曾以這樣的詩句來贊美民間剪紙藝術。然而,由于多種原因,這一民間工藝在今天并不興旺。探究剪紙藝術淵源,傳承民俗文化成了連德林給自己定下的又一個目標。
連先生告訴筆者,在中原地區的農村,長久以來,許多婦女既是剪紙藝術的創作者,也是剪歌的傳播者。剪歌的歌詞不僅與她們手中剪的物品關系密切,而且還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為使這些散落在民間、瀕臨失傳的民俗文化能源源流長,他在探索剪紙藝術的同時,開始致力于搜集整理民間剪紙歌謠。經過多年的收集整理,他以上百首流傳在民間的剪紙歌謠為基礎,撰寫出《“剪歌”與民間剪紙》一文,把諸如:“正月里,剪彩燈,彩燈高掛堂屋中,妖魔鬼怪全照跑,一年四季都安寧。二月里,剪條龍,放在門前小河中,風調雨順太平世,保佑五谷能豐登...”這些詼諧生動,充滿生活情趣的歌謠呈現給人們,使不少人在傳詠歌謠中,感受瑰麗多彩的中原剪紙藝術和中華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辦學、授課、廟會民俗展示…,長期以來,連德林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向人們傳授剪紙藝術。從小學的課堂到大學講臺,從民間文化節到民俗廟會…,到處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在他的學生中,既有上至七十多歲的老人,也有下至七、八歲的孩童,有大字不識幾個的家庭婦女,也有“滿腹經綸”的研究生。特別是今年農歷春節前,連德林剛收的三十多個白發徒弟,在當地引起了不小的轟動。而近年來,隨著內地與***文化交流的頻繁,慕名向他索求剪紙的人也絡繹不絕。對于他們,連老先生無論是否相識,從不拒絕,還常常免費相贈。為此,他把大部分積蓄都用在了剪紙上,以至于今天雖然名聲在外,卻依然過著清貧的生活。連先生告訴筆者,當他看到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喜歡剪紙,學習這門民間工藝時,所有的苦和累都變成了快樂和滿足。
談及今后,連德林說,剪紙是他畢生的愛好,更是一門展現中華數千年傳統文化的藝術,他想讓剪刀在自己的手中放聲歌唱,為更多的人帶來美麗的祝福。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華網(2010-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