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洛陽龍門山和伊水河形成的原因,自古以來有不少人把它歸功大禹。我們的祖先真能有如此之神威嗎?山西河津黃河兩岸龍門山的開鑿,也是大禹的功績嗎
鑿山導伊流,中斷若天辟。
都門遙相望,佳氣生朝夕
精舍繞層阿,千龕鄰峭壁
花樹發煙華,淙流散石脈。
這是唐代詩人韋應物對洛陽龍門的險峻形勢、地理位置、佛教圣跡和林泉風光的集中概括與精辟描述。的確,這里佛光山色,令人醉迷。故而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級的風景名勝區。
龍門,又稱闕塞、伊闕,地處古都洛陽以南的伊河兩岸。河西為龍門山,又稱天竺山;河東因產香葛,故稱香山。如果從市區乘車驅馳,行程l3公里,即在面前呈現出蒼翠突兀的兩座岫丘,伊河之水從中由南向北穿流而過,這正是宋代蘇過所描繪的“崢嶸兩山門,共挹一水秀”的天闕奇觀。這里背依洛都,面對三涂,左望嵩岳,右眺秦嶺,向為南北交通的要沖和軍事戰略重地。
龍門這一天成的景觀是怎樣造化形成的呢?為此引發出了許多令人驚嘆而又奇妙的傳說。
遠在五六千年以前,龍門一帶就是人們聚居生息的好地方,今龍門西山南端魏灣村北唐代奉先寺遺址一帶,發現有原始社會晚期的大量石器和陶器便是明證。到了距今4000多年前,由于河洛地區是夏民族活動和興國的中心,夏朝的第一個帝王大禹,常領導人民“疏川導滯”、“合通四海”、“盡力乎溝洫”,所以相傳洛河、伊河也都是大禹疏浚開鑿的。據說那時洪水泛濫,龍門山以南是一望無際的汪洋,人民窘困不堪,溺死甚多。大禹深知遭受洪水的苦難。他的父親崇伯鯀,因采取堵塞的辦法,治水不當,被帝堯處死在羽淵。所以《左傳》昭公七年記載:“昔堯殛鯀于羽山,其神化為黃熊,以人于羽淵。”大禹的父親鯀死后,帝舜命大禹繼續治理洪水。大禹繼承其父的遺志,率領人民疏九河、導百川,終于迫使洪水歸流大海,人民才得以安居樂業。伊闕也就是這時開鑿的。《越絕書》卷一載: “禹穴之時,以銅為兵,以鑿伊闕,通龍門。”《水經注》云:“昔大禹疏以通水,兩山相對,望之若闕,伊水歷其間,故謂之伊闕矣。”《漢書·溝洫志》賈讓奏道:“昔大禹治水,山陵當路者毀之,故鑿龍門,辟伊闕。”這振振有詞、娓娓動聽的記載,都認為大禹確實開鑿了伊闕龍門。如果以為這些均系漢代以后的說法,尚不足信的話,那么比漢代還早近400年的春秋時期,人們就稱贊這是禹的功績。如《左傳>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記載:“天王使劉定公勞趙孟于潁,館于洛}內,劉子日: ‘美哉禹功,明德遠矣。微禹,吾其魚乎!’”是說禹的功績真值得贊美啊,他的德澤浦遠,疏導了洛水、伊水,開鑿了伊闕,不然,我將變成在水中游蕩的魚了!由于禹辟伊闕的歷史記載鑿鑿不悖,信而有征,所以后來的人們就更加贊頌禹的功績。諸如唐代詩人成崿寫道:“高閣聊登望,遙分禹鑿門。”許渾頌日:“魚龍多處鑿門開,萬古人知夏禹才。”劉滄也贊道:“禹門煙樹正春色,少室云屏向晚晴。”還有宋代的呂公著、司馬光都分別對禹的功績大加歌頌:“中分洪造夏王力,橫截大山伊水流。”“人憐山氣佳,予嘆禹功美。”金代的魏搏霄、清代的湯右曾附聲更高,他們在詩中贊美:“少室右臂禹所斷,開排清伊來高寒。”“山斷似存神禹跡,天晴猶見洛陽城。”對這些不一而足的贊頌,誰能說伊闕不是大禹開鑿的呢!但是民間又演化出了另一種富有濃郁神話色彩的傳說,那就是“龍門開不開”的故事。
在很久以前,有位放牛娃,長年在龍門山上牧牛,困頓時就臥于一塊大青石上打盹兒。有一次,他突然被陣陣叫聲驚醒,只聽見從山底不斷發出“開不開”的問話。放牛娃十分驚奇,回家告知其母。他的母親意識到是神在發問,就對放牛娃說:若再聽見“開不開”的問話,就答“開”。放牛娃依照母親的話,真的回答了那個奇妙的聲音,頓時轟的一聲巨響,大山裂開了豁口,聚積在山南的伊水,洶涌澎湃地北流而去,龍門的險闕形勢就這樣形成了。
這個故事,或許是把大禹崇拜成一種力大無邊的神靈,振臂一吼,就會山搖地動,石破天驚。以夸張的手法將伊闕的成因歸功于神力,正反映了在科學尚不發達的古代,人們對美好事物的憧憬和追求。由于古人對治水英雄形象的崇拜,又演繹出了大禹鑿通山西河津黃河兩岸的龍門山的傳說。如《尚書·禹貢》有“導河積石,至于龍門”之說,將禹辟伊闕夸張延伸到了黃河之上,蓋是由于黃河大于伊水。演繹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英雄永垂青史,被人們愛戴和敬仰。然而居于河洛、嵩山一帶的夏禹,在當時生產力極為低下的情況下,其足跡和力量能夠到達山西的河津,去疏鑿黃河,是不可設想的。到了公元7世紀初,隋煬帝楊廣,將伊闞改稱為“龍門”之后,其傳說故事又有了不少新的發展和演化。其中“鯉魚跳龍門”的故事,就是較有代表性的一個。
相傳,禹辟伊闞以后,水流湍急,游息于盂津黃河中的鯉魚,順著洛、伊之水逆行而上,當游到伊闕龍門時,波浪滔天,紛紛跳躍,意欲翻過。跳過者為龍,跳不過者額頭上便留下一道黑疤,所以唐代大詩人李白在《贈崔侍御》詩中寫道:“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這個故事,原出于《太平廣記》卷四六六引《三秦記》,其云:“龍門山在河東界。禹鑿山斷,門闊一里余。黃河自中流下,兩岸不通車馬……每歲季春,有黃鯉魚,自海及諸川,爭來赴之。一歲中,登龍門者不過七十二,初登龍門,即有云雨隨之,天火自后燒其尾,乃化為龍矣。”由此可見,這是把黃河的故事移植到了伊水。此后人們往往把某種翻越姿勢,形容為“鯉魚跳龍門”,殊不知伊河里生長的魚類,著名的則為舫魚,其形似小舟,食之甘美,故而北魏楊街之在《洛陽伽藍記》中寫道:“洛鯉伊舫,貴于牛羊。”
伊闕龍門真的是禹開鑿的嗎?這在宋代已發出了疑問。如司馬光在《溫國文正公文集》的《鑿龍門辨》中說:“或問禹鑿龍門,辟伊闕,有諸?迂雯日:‘龍門伊闕天所為也,禹治之耳。非山橫其前,北雍不流,禹始鑿而辟之,然后通也。”這就是說,龍門伊闕乃天然形成,并非山橫其前,堵壅了北流的洪水,只是由于水流不暢,大禹始鑿而辟之,然后河水才得暢通。這一說法似乎有些道理。試想距今約4000年前,人們使用的主要是石制工具,偌大一座堅硬的石山怎能辟開?即使用現代的設備去鑿,又談何容易。
現代的地質學告訴我們,龍門山約形成于距今20萬年前的更新世晚期到全新世早期,其山體由中晚寒武紀的白云巖和石灰巖所構成,內中喀斯特溶洞極多。這些縱橫交錯的溶洞長久被流水沖刷,發生劇烈變化,遂形成一道峽谷,將山體切割開來。伊河之水雖綿流受阻,但尚能通過,又經禹率眾開鑿。方為今伊闕龍門之勢。這種解釋既沒有否定禹的功績,又合乎自然發展的邏輯和規律,因而被世人所接受。
龍門的喀斯特地質構造,形成了許多終年長流不息的山泉,諸如禹王池、蛤蟆嘴、珍珠泉、鑼鼓洞、老龍窩、牡丹泉等,或生成瀑布,或形成溪流,或聚成深潭,或噴若飛濺。這里的山泉形態各異,不勝游觀,引起了歷代文人墨客的歌詠稱贊。諸如唐代詩人孟浩然、劉長卿、白居易;宋代文人文彥博:歐陽修、范純仁等,分別到此,并留有“松泉多逸響,苔壁饒古意。”“嗚泉亂瀉香山道,翠柏深藏白傅祠。”等流芳于的佳句。這些潺潺的泉水,淙淙的溪流,為龍門增添了令人神往的美景和無限的生機。故而自居易說:“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山色”也因而被列為洛陽八大景之冠。
在眾多的溪流山泉中,以禹王池水勢最盛,景色最美。從雄偉壯觀的龍門橋下南行,入龍門石窟大門直前不遠,其西側崖壁上從蛤蟆嘴中吐出一股山泉,寬約兩米,懸流直下,形成一小型瀑布,并且積水為一半圓形深潭,游人往往到此不禁止步,仰觀其傾瀉之勢,靜聽其潺潺作響的清脆之聲,同時還要興致勃勃地到潭邊盥洗,用手試試水溫。l972年深秋,周恩來總理陪同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到龍門參觀時,健步至此,也用手指插人水中,撩起浪花,詢問水溫,并囑咐對這一景觀要加以保護。
這股經久不息的瀑布是怎樣形成的呢?有心人必然會尋其源頭,看個究竟。在半圓形深潭兩側不遠,分別各有一通道,拾階而上,驀見高臺上有一幽雅的小院,花術森茂,空氣清新,中間便是游人必至的禹王池。池呈長方形,邊長8.2米,寬6.6米。池中淵泉涌突,不時冒出水泡,回清倒影,草藻如茵。泉水恒溫在24~26℃之間。
池中獨立一石筍,為太湖石質。據考,它是唐代現實主義詩人自居易居洛時的遺物。唐文宗大和三年(公元829年)夏,自居易有《授太子賓客歸洛》詩,其中的一首《太湖石》詩說:“遠望老嵯蛾,近觀怪嶔崟。才高八九尺,勢若千萬尋。嵌空華陽洞,重迭匡山岑。邈矣仙掌回,呀然劍門深。形質冠今古,氣色通晴陰。未秋已瑟瑟,欲雨先沉沉。天姿信為異,時用非所住。磨刀不如礪,持帛不如砧。何乃主人意,重之如萬金,豈伊造物者,獨能知我心。”詩人對這根石筍的來歷、形狀、氣質、功用以及個性特征等,以擬人化的絕妙描述贊美、品評,誠是無以復加。試想他如此酷愛這一自然物件,不遠千里從蘇州攜來洛陽,蓋有自喻象其品格之意。
這根石筍最初可能先置于自居易履道里宅第,后來不知何故移到了龍門禹王池。民間傳說它是大禹開鑿龍門時使用的工具。池中的太湖石高達2.66米,如此巨大的工具,大禹怎能舉起去開山劈石?這大概是人們出于對大禹的崇拜,特用此物以示紀念其開鑿龍門的功績,讓人們永遠傳頌這位歷史英雄人物吧!(原標題:伊闕,美哉禹功——大禹與伊闕形成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