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北魏和唐代服飾在龍門石窟造像中的體現

2012/4/9 16:53:35 點擊數: 【字體:

 
    龍門石窟是中國三大佛教藝術寶庫,位于洛陽市城南13公里處,密如蜂窩的石窟群就點綴在伊水兩岸長達一公里的崖壁上。龍門石窟斷斷續續雕造長達400年,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規模營建有150多年。龍門石窟全山造像11萬余尊,唐代造像占龍門石窟造像的60%,北魏造像占30%,其它朝代僅占10%。
  
    龍門石窟是歷代皇室、貴族發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室意志和行為的體現,是當時的人們對生活追求的縮影。龍門石窟把歷史定格在崖壁上,使后人有幸親眼目睹祖先們絢麗多彩的服裝,洞察祖先們的服飾風格,了解祖先們服飾的內涵。本文嘗試從龍門石窟北魏和唐代造像詮釋兩個朝代服飾的特點。
  
    一、 北魏服飾的特點極其在龍門的表現形式
  
    公元4世紀至6世紀,中國處于混亂的南北朝時期,戰爭和民族大遷徙使胡、漢雜居,促進了南北交流。來自北方游牧民族和西域國家的異質文化與漢族文化的相互碰撞與相互影響,將中國服飾文化帶入了一個發展的新時期。在南北朝,一些少數民族首領初建政權之后,鑒于他們的本族服裝穿著不足以炫耀其身份地位的顯貴,便改穿漢族統治者慣著的華貴服飾。尤其是帝王百官,更醉心于高冠博帶式的漢族章服制度,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北魏孝文帝的改制。公元494年,他改革鮮卑族夾領小袖緊身服飾為漢人寬袍大袖服裝,衣服衫領敞開,袒露胸懷,這是北魏文人雅士的典型服飾。但是,無論是文人雅士還是皇室貴族,他們服飾的共同特點為:袍狀的衣服寬松肥大,袖子寬闊、肥長,使人顯得飄逸、灑脫。
  
    賓陽中洞主佛像釋迦牟尼的服飾就是北魏服飾的生動再現。賓陽中洞開鑿于公元500-523年,是北魏宣武帝元恪為其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而建的功德窟。其主尊袈裟敞開衣領,衣服折皺寬大密集,袖子寬松肥大,顯得安詳、靜穆。
  
    龍門石窟蓮花洞南壁龕內的佛傳故事——王位相讓,悉達多菩提樹下的圓臺上,左手指自己鼻子,面前跪者一位頭戴冕旒官的國王,他身后有四位手持兵杖、旌旗、羽葆的士兵,這位國王想把自己的王位讓給悉達多,可是他堅決不接受。浮雕中的國王和士兵都著交領式長袍,腰間束帶,衣褶層層聚攏,很齊整,袖子也很寬,袖寬幾乎垂于地面,有一種飄若仙人的神圣感,這種北魏的服飾把帝王風流倜儻的個性襯托得入木三分。
  
    北魏時期的婦女一般上身穿衫、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大多是上衣簡單,下身繁瑣,腰身部分緊身合體,而袖筒特別肥大。裙多折,裙長曳地,下擺寬松,從而達到俊俏瀟灑的美學效果。北魏女子一般把長發高高盤起,梳雙丫髻,更顯瘦削、飄逸。
  
    龍門石窟石窟寺“皇后禮佛圖中”的女性服飾,就是北魏女性服裝的真實寫照。V字形交領長裙,腰間束帶,衣服上身合體,襯托腰身,下身長裙拖地,裙子下擺褶皺密集,袖筒寬松肥大,更顯女性柔美、高挑、清瘦。
  
    古陽洞中還有一幅禮佛圖,前面有一位尼姑帶路,后面跟了一群貴婦和侍女,他們也穿交領長裙,領口稍小,只是雙肩更下斜、瘦削,衣紋更細小、稠密,越發使人物顯得清瘦。
  
    北魏女性服飾追求飄逸、灑脫的個性與北魏人們以瘦為美的審美時尚息息相關,這種服飾恰恰迎合當時的審美觀。
  
    二、 唐代服飾的特點極其在龍門的表現形式

  
    唐代疆域幅員遼闊,物產豐富,人杰地靈,和西北突厥、回紇、西南吐蕃、南詔、東北渤海諸少數民族,都有密切交往。長安當時是最發達的國際性城市,由長安經新疆西通印度、波斯、地中海,商旅絡繹不斷;海路以廣州為海口,經南洋西通印度洋,直到非洲東岸和地中海南岸諸國;東方和朝鮮、日本交往更加頻繁,當時長安和廣州等城市住有大量外國人。唐代國家強大,人民充滿著民族自信心,對外來文化采取開放政策。由于強大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作用,使外來異質文化一經被大唐文化所吸收,便自然成為大唐文化的補充和滋養,這是唐代服飾雍容大度,百美競呈的緣由。
  
    唐代女性服飾由唐初流行緊身窄小的服裝款式,裙子的形式流行高腰裙,裙子束在胸上,這種服飾既能展示人體的曲線美,又能展現富貴瀟灑的優美風度。
  
    蓮花洞外739龕有兩尊唐代供養人造像,鑿于公元646年,“張世祖及妻兒等奉為亡父母敬造尊像一”,這二位女供養人上身穿交領衫,下穿高腰裙,手持蓮花,神情專注,態度虔誠。由唐代女供養人聯想到過去朝鮮女性的高腰長裙,就是借鑒唐朝婦女服飾,因為唐朝和朝鮮交往甚密,龍門石窟就有朝鮮僧人在唐代雕刻的洞窟—新羅像龕。
  
    盛唐以后,女性服飾流行袒領,里面不穿內衣,袒胸脯于外,所謂“粉胸半掩疑暗雪”,“長留白雪占胸前”等吟詠的都是這種裝束。唐代婦女,以體態豐腴為美,由于身材的豐碩,服裝也漸趨寬大,裙子和袖子的寬度比唐初時要肥大的多,唐代服飾用紗羅制衣,薄如蟬翼,所謂“綺羅纖縷見肌膚”就是對這種服裝的概括。唐代女性著裝另外一個特點,披帛,又稱畫帛,也用紗羅裁成,上面印畫圖紋,帛長度一般都在兩米以上,用時將它披搭在肩上,并盤繞于兩臂之間。走起路來,隨著手臂的擺動而不時飄舞,非常美觀。大量圖畫反映,唐代婦女在各種場合,如勞作、娛樂和出行,都喜愛用披帛作為裝飾。
  
    披帛在龍門石窟造像中也有體現,如:開鑿于唐高宗時期的奉先寺中的文殊、普賢菩薩,上身袒露,有許多瓔珞裝飾,紗狀的披帛環繞全身,有流動的動感,下身著紗羅質地的長裙,這種透明的紗衣,把女性豐腴、婀娜、嫵媚的體態,渲染的淋漓盡致。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女性就穿如此暴露的服裝,由此可見,唐代人們的思想是相當的開放,才有令后人驚訝的服飾。
  
    唐代還有一種服飾—半臂,就象今天的短袖,袖口平齊,還有一種半臂在袖口加飾褶裥邊,半臂的造型特點,是抓住衣袖的長短和寬窄處理作審美形式變化的關鍵,在功能上又能減少多層衣袖帶給穿衣人動作上的累贅。它既合乎美學的要求,又合乎功能科學的要求。這種半臂服飾非常適用于在戰場上馳騁的勇士們,穿起來特別靈便,便于靈活地揮臂作戰。戰士穿鎧甲的前身分為左右兩片,每片在胸口部位裝有圓形護鏡,背部則連成一片腰下部位增加了左右各一片膝裙,并在小腿部位各加一只“吊腿”
  
    龍門石窟雕造于唐高宗時期的奉先寺,其天王像實際上就是唐代武士的形象。他左手叉腰,右手托寶塔,頭戴盔甲,上身著半臂鎧甲,甲上有護鏡,下著戰裙,戰裙上還有象魚鱗狀的花紋作為裝飾,足登戰靴,腳下踏夜叉。
  
    縱觀龍門石窟北魏和唐代時期的造像,它們無一不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審美習尚,正是人們的審美觀和當時的歷史狀況決定了服飾的樣式。這些雕刻在巖壁上的佛像,較好地將這些樣式保存了下來,為人們提供了形象、翔實的史實資料,供后人觀瞻研究,使人們更準確地了解一千多年前的審美習尚和服飾流行趨勢,也為后人的服飾提供了參考實物,使我們今天的女性服裝更加個性化、多樣化,呈現出應有盡有的樣式。(原標題:北魏和唐代服飾在龍門石窟造像中的體現)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互聯網 作者:王青茹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