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光武帝陵南倚邙山,北臨黃河,近山傍水,蓊蔚肅穆。闕門巍峨,氣勢壯觀,神道寬闊,直達陵前,兩側石刻林立、碑碣參差。陵園呈長方形,占地6.6萬平方米,墓冢位于陵園正中,為夯土丘狀,高17.83米,周長487米。光武祠,位于陵園西側,為光武帝的祭祀祠院,面積2萬平方米,由闕門、碑廊、二十八宿館、光武殿等組成,構成一鱗次櫛比的漢代建筑群落。
光武帝陵為國內少有的陵墓園林,同其他地方皇帝陵寢相比,獨具四絕:其一,帝王選陵,特殊一例。歷代皇帝選擇陵墓葬地,皆是背山面河,以開闊通變之地形,象征其襟懷博達,駕馭萬物之志。唯光武帝陵系“枕河蹬山”,一反常規。其二,一園千柏,國內僅有。陵內尚存隋唐植柏1458株,千章古柏,聚植一園,拔地通天,蓊然肅穆。其三,柏體杏質,喬木佳品。陵園古柏為國內少有喬木樹種,其木色金黃,質堅性柔,柏體杏香,剖面色美,俗稱“杏柏”。其四,漢陵曉煙,奇妙景觀。陽春三春,清明前后,逢天朗氣清、晨曦初現之時,古柏枝隙間紫煙彌漫,籠罩陵園,狀若輕煙,飄似浮云,煙凝云聚,滾騰滴墜,置身園中,如登凌霄,似游仙界。陵內古柏因年代久遠,還形成了 “苦戀(楝)柏”、“鳥鳴柏”、“漢皇仰臥”等奇特景象。光武帝陵千百年來為觀者稱奇而樂道,對研究我國帝王陵寢有著較高的歷史科學價值。
漢陵七奇
第一奇:帝王選陵,特殊一例。我國歷代皇帝選擇寢葬所,皆是"背山面河",以開闊通變之地形,象征其襟懷博達,駕馭萬物之志。唯獨光武帝陵,系"枕河登山",一反常規。眾多皇陵都在邙山之巔,唯原陵座落在黃河之灘,為二千年封建社會史上之孤例,至今還是一個謎。
第二奇: "一園千柏,國內罕見"。現園內古柏共1458棵,這么多的千年古柏聚植一園,在全國其它地方的皇帝園陵中并不多見。整座陵內一種奇香,由滿園翠柏發出,這是漢陵第三奇"翠柏杏香,奇木佳品"。漢陵古柏殊異,是國內僅有的喬木樹種,這種柏質堅性柔、剖面色美,香味濃郁。因它木色金黃,柏體杏黃,又稱"杏柏","血柏",千百年來,為人稱奇。如雨過天晴,這種余香感覺更深,風過處,滿園古柏清香,可傳10里之遙。其中有28棵高聳入云的柏樹,當地百姓稱之為“二十八宿”,傳說是象征跟隨劉秀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的“云臺二十八將”。
第三奇:"柏楝同根,至愛體現"。此奇妙就在于柏楝同根,于植物生態方面實屬罕見,至今也是一個迷。在距地面3。5米的柏樹主干上,生長著一棵直徑為15厘米的苦楝樹,根據諧音把"苦楝柏"理解為"苦戀柏",傳說這是皇后麗華一直苦苦眷戀著劉秀帝的緣故,象征了忠貞不渝的愛情。樹下的連心鎖,是現代青年男女對愛情表達的一種方式。據說倆人同心合一把鎖,表示海枯石爛不變心。
第四奇: "神柏各異,形如眾物"。陵園古柏,有龍騰鳳舞,軒氣昂宇,有蒼勁挺拔,碧翠妍麗;有千姿百態,相偎相依。
這一棵古柏,人稱"巨龍盤柏"。那兩條彎曲的虬枝,似騰飛的兩條巨龍,那龍的氣勢,龍的風骨,巨龍隆突的肌健,蘊藏著一種即將暴發的力,大有扶搖而上直沖云宵之勢。這株柏樹暇"猴柏",樹腰處隆突的地方,像一個機靈頑皮的猴子,調皮的眼睛,欲張未張的嘴巴,稍稍翹起的耳朵,抓耳撓腮、呲牙咧嘴的樣子,真是維妙維肖。
這棵柏樹暇"開胸見佛"。它把整個胸腔里的五臟六腑掏了出來,表示自己的誠意。佛教里強調"以無念為宗"和"即心是佛",認為"無生而無不生,無形而無不形"。所以這棵樹應該屬于佛教中夸張的藝術形象。
這棵柏樹人稱"鹿回頭",那向外伸展的樹杈像一只小鹿,惹人喜愛地站在那里,向我們留戀地張望。而在它的上空有一枝椏,仿佛臥著的鷹,不懷好意地窺視著這只小鹿 ,可這小鹿全然不覺 ,仍舊善良地仰著腦袋,或許是對我們的到來感到稀奇吧!一鹿一鷹,兩種神態,形成明顯的反差。
第五奇:鳥柏樹"雙手擊掌,鳥柏叫喚"。用兩掌拍一下,或著對著柏樹輕輕撫摸一下,如大家一齊拍掌撫樹,會出現百鳥合鳴的場景。鳥柏樹被鋸開時發現木紋有清淅的小鳥圖案,為這些柏樹增水添了新的謎團,這些現象何種原因所致,有待人們進一步地去考察論證。
第六奇: 漢陵曉煙"清明谷雨,漢陵曉煙",每年的清明至谷雨前后,在天朗氣清云起霞蔚、晨曦初現之時,大約在清晨7時到上午10時之間,漢陵園內古柏枝干間會平空生出團團煙霧,飄如浮云,自西北向東南姍姍移動,至一定高度即緩緩下降,降至地面2---3米高度即迅速擴散而去。人們置身園中,如入仙境虛無縹紗,似在蓬萊。當地農民也曾流傳道:"漢陵曉煙,預兆豐年"。每當陽春三月,清明谷雨將臨之時,近者朝朝注目,遠者日日探聽,企盼曉煙,祈禱"祥瑞"。
第七奇:漢皇仰臥,園外東邊200米處遠瞻漢陵,仰觀整座皇陵,那郁郁蔥蔥的滿院翠柏會構成一幅圖案:東漢世祖皇帝頭戴皇冠,身穿龍袍,頭枕黃河,足蹬邙山。這就是漢陵第七奇, "漢皇仰臥,活靈活現"。(原標題:漢光武帝陵(劉秀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