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寺里說《白蛇傳》
2013/7/25 11:23:4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鶴壁新區往西5公里處有一座山叫金山,為什么叫金山?因為那里盛產褐色的鐵礦石,而鐵和所有金屬在古代統稱為金,從古到今也就這么叫了。有山必有寺,那么寺院也就隨山而稱為金山寺了。金山不算高,不過海拔一、二百米的樣子,也名不見經傳,按說不值得一提,可是,當它和一個家喻戶曉的神話故事《白蛇傳》聯系起來的時候,就不得不使人另眼看待了。
我正是帶著造訪古今名勝金山寺的急切心情,攜著揭開《白蛇傳》故事發源地神秘面紗的濃厚興趣踏上探訪之路的。
金山寺在金山的半山腰,遠遠望去,亭閣樓榭被掩映在翠綠叢中,黃色的琉璃瓦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如鑲嵌在金山上的顆顆寶石。寺院大門是明清建筑特色,門楣上“金山寺”三個鎦金大字赫然入目。大門兩側蹲著兩尊巨型石獅,顯得莊重、肅穆。
走進大門,一色青石板鋪地,這種青石板是經過石鋸加工過的,大小規則而表面又不太光滑,再配以周圍的漢白玉欄桿,給人一種既古樸大方又有品位的感覺。院內,誦經聲、撞鐘聲、敲擊木魚聲和微風搖曳懸掛在寺廟翹角上的銅鈴聲,摻和著廣播里悠揚的佛樂,彌漫了整個景區,置身其中,使人心靜如水,仿佛也進入了一種空靈的境界。自南而北建有凌霄寶殿、大雄寶殿、十三老母大殿、龍王廟等多座廟宇,大殿皆以宮殿式建筑特色為主,布局嚴謹,金壁輝煌,氣勢恢宏。從寺中的碑文可以看出,金山寺始建于北宋嘉佑年間,曾是四方佛教弟子朝拜神往之圣地,輝煌紅極一時,此后歷經滄桑,古廟化為廢墟,現在看到的建筑是 20世紀90年代修復的,已成了一處佛教、道教融合的場所,失去了昔日的本來面目。
跨過“三步兩眼井”, 向西是通往“極目亭”的青石臺階,宛如從天上垂下的梯子,令人望而生畏。攀登了360級,便到達山頂,這時整個景區盡收眼底。鳥瞰西南方向,淇河似一條玉帶環繞著金山,東南一隅的雷峰塔在蔥郁的山林中時隱時現,神秘恬靜的許家溝和龐村近在咫尺,再往西,與青巖絕白蛇洞、青蛇洞隔河相望,俯視腳下的金山寺,這里竟是老禪師法海的根據地。只可惜“故人已乘仙鶴去,此地空余金山寺。”
這些景點星羅棋布,如散落在淇河兩畔的粒粒珍珠,俯身將它們撿起,輕輕拭去歲月的風塵,串一串翡翠項鏈。那一張張鮮活可愛的面容,那一幕幕婉約動人的場景,仿佛躍然于眼前,讓我們追蹤著那些仙人的足跡,把時光倒流千年,回放一遍亙古那個美麗而凄婉的愛情故事吧……
鶴壁金山西側有個許家溝,村中有一英俊少年叫許士林,不僅聰明可愛,而且心地善良。這一天他隨父親到龐村趕廟會,路途中他正仰臉跟父親說話,不知怎的從天上墜落下一顆金丹正好掉進他的嘴里,被咽到了腹中。這一天他竟不饑不渴十分難受,傍晚回家經過淇河時,突然嘔吐起來,金丹被吐入水中。
再說金山上有個寺廟,主持長老叫法海,很有些法術,原是一螃蟹精所變。與金山一水之隔的青巖絕壁半腰中有個洞穴,盤踞著一青一白兩條千年大蛇,暑去秋來修煉不止。他們聽說從天而降了一顆金丹,誰吃了后能增加一千年的功力,進而得道升天,所以都覬覦已久,F在眼看到了嘴邊豈能放過?雙方就展開了一場廝殺爭奪,結果白蛇搶先奪得。法海因此懷恨在心,伺機報復。
白蛇成仙后,為報許仙先人的救命之恩(按照佛家輪回學說,人死后可周而復始地轉世。許仙轉世前的那個人曾救過一條小白蛇的命),化作美女嫁與許仙,婚后夫妻恩愛美滿。這一切,作為凡人的許仙當然不知道,直到有一天許仙去金山寺進香。
那法海本是得道高僧,看到許仙面色發青,周身散發著一股妖氣,已知許仙被白蛇所纏,他便告訴許仙,若蛇妖不盡早除掉,許仙被吸干精血之后必死無疑。這里他雖有救人之善舉,但也多半包藏了報復白蛇的禍心。許仙不相信,他就告訴許仙一個方法,即趁端午節之際讓白蛇飲酒現出原形。許仙照辦了,果然如此,竟被嚇得昏死過去。法海那里知道,妖精也有善惡臧否之分。那白蛇不但沒有嫉恨許仙受人挑撥的過錯,反而以懷著身孕之軀跋涉幾百里到太行深谷采擷靈芝,為許仙熬藥救命,這是為愛情作出的何等犧牲!許仙最終醒悟,經過這場變故,兩人的感情得到進一步的洗禮和升華。法海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他把許仙藏在金山寺中,要強行把夫妻二人拆散,制造一起人間愛情悲劇。白蛇、許仙當然都不干呀,許仙是凡人一個,手無縛雞之力,量他也反不了天,但是白素貞不愧是白素貞,她真的反了天了!她用真情打動龍王,借用了龍宮的所有水族將勇,鋪天蓋地向金山寺殺來,水漫金山,終于逼法海交出了許仙,夫妻得以團圓。
后來白蛇還是中了法海的奸計,被裝進一個小缽盂里埋在地下,上面又造一座雷峰塔來鎮住。最終這件事傳到了天庭,玉帝怪法海多事要法辦他,嚇得法海逃到蟹殼里避禍,不敢出來,非到螃蟹絕種的那一天。
這就是發生在我們鶴壁的蕩氣回腸的“千年等一回”傳說。當然其中虛構的成分太多,那么真實的情況又是怎么樣呢?
這個故事的雛形最早成型于魏晉之間,左思在著名的《魏都賦》中就記載有“連眉女子配牧子”的典故,此典故的內容根據清乾隆三年《湯陰縣志》注釋,就是發生在金山一帶的“白蛇鬧許仙” 的故事,并且在淇河兩岸早已廣為流傳,在流傳的過程中逐漸豐富和完善,到了北宋年間,這個神話傳說的結構和梗概已基本成熟。由于北宋王朝的軟弱無能,我們的兄弟民族“金”把漢族老大哥的政府一直攆到了江南臨安,這時歷史上也稱南宋。在偏安江南的日日夜夜,同去的王公大臣、文人墨客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北方的家鄉,憂愁之余,他們就把原本發源于淇河兩岸的那段愛情絕唱再度加工,移花接木到美麗的西子湖畔,并命名為《白蛇傳》,也有叫《義妖傳》的。
淇河雖是一條微不足道的小河,但她歷史悠久,風景秀麗,風光旖旎,兩岸兒女勤勞智慧、勇敢善良,在長期與自然作斗爭的實踐中創造了一個個奇跡,他們用歌謠、神話傳說等形式表達了自己追求自由和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同時淇河還處于大中原的腹地,自古以來孕育了悠久燦爛的文華,曾是華夏文明圈的中心,因此能釀造出馳名中外的藝術佳作就不足為奇。
而且這個神話傳說涉及的諸多地點、人物和環境無一不能在淇水兩岸找到佐證,鶴壁人們更是耳熟能詳、婦孺皆知,這最符合古代傳說靠口頭流傳的特征。
去年,關于《白蛇傳》故事發源地的爭執異常激烈,我們鶴壁與杭州的“官司”一度打到北京,令人欣慰的是,在這場文化“保遺戰”中,我省從領導到學者都拿出了極大的勇氣,甚至不惜斥資六千萬元用于項目建設,讓這個千年漂泊在異鄉的美麗神話重回故鄉。歷史終將證明:所有這些付出值!【原標題:金山寺里說《白蛇傳》】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淇縣之窗 2007-12-01 作者:于朝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