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原建南汽車站旁,有一個“唐槐公園”,那里就是狄仁杰的出生地。”
在唐槐公園,還有清代“狄梁公故里”碑、“唐槐”碑,在狄村東山坡上曾發掘出狄仁杰曾祖父狄湛墓,這些都佐證了狄仁杰與這片土地千絲萬縷的聯系。
當電影人用特技將一個高66丈(約4層樓房)的“通天佛屠”展現在觀眾面前;當一個人在太陽下神奇般地自燃殆盡;當字幕中打出“狄仁杰,并州人士”……《狄仁杰之通天帝國》這部在國慶檔期狂攬兩億票房的古裝武俠片,讓省城觀眾大呼過癮。“狄仁杰是咱太原人啊!”這是回蕩在放映廳里最多的驚嘆。
由徐克導演,云集了劉德華、梁家輝、李冰冰等眾多明星大腕的《狄仁杰之通天帝國》被認為是超越現在國內電影工業規格的影片。其實,從電視劇《神探狄仁杰》開始,狄仁杰斷案的故事便家喻戶曉。
在太原建南汽車站旁,有一個“唐槐公園”,那里就是狄仁杰的出生地。
尋訪唐槐公園
10月18日,太原市狄村北街建南汽車站旁,一條長約500米、寬不足5米的坑坑洼洼小路上,蠕動著各種大大小小的車輛,這條路在唐朝時叫“官道”,距離今天五一廣場約5公里,如今因為道路較窄,一旦有車輛“塞卡”,整條路就癱瘓了。
漫過此起彼伏的汽笛聲,與之一墻之隔處有一個清凈悠閑的“唐槐公園”。這座精巧別致富有唐韻古風的建筑就是大唐名相狄仁杰的故里。
狄仁杰,生于唐貞觀四年(630年),卒于武則天久視元年(700年),唐代并州太原 (今山西太原)人,字懷英。他在唐朝兩度為相,剛直不阿,見識高遠,有再造唐室之功,為歷代世人景仰。據唐書記載,他任大理寺大理丞期間,一年斷案17000多件而無一冤案。狄仁杰在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的武則天時代,是卓越的政治家。
唐槐公園由南北兩院組成,主體以北院為主,大門古色古香,大門牌匾上書“唐槐公園”四個遒勁大字。
進入園內,即可看到相傳是由狄母親手所植的一株唐槐。古槐盤根錯節,形態奇特,猶如一把龍椅,又如迤邐的蒼龍。雖然樹干皮脫,但枝繁葉茂,黛色參天。
唐槐公園主任董貴義介紹說:“太原唐槐很多,但與狄仁杰有關聯的就這一棵。這株古槐可謂鎮園之寶,經歷了1300余年風雨滄桑,如今依然虬枝壯碩,F被太原市編為國槐一號保護名木,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專家稱其為‘古槐之最’。”
在唐槐公園,還有清代“狄梁公故里”碑、“唐槐”碑,在狄村東山坡上曾發掘出狄仁杰曾祖父狄湛墓,這些都佐證了狄仁杰與這片土地千絲萬縷的聯系。
傳說斷案如神
狄仁杰成為一代名相之后,家鄉人民為他修建了祠堂。明崇禎年間,山西巡撫吳牲在太原狄村倡建“狄公祠”,春秋祭祀不斷。這所祠堂清初時漸廢。
據狄氏家族后人狄全壽說,最初的狄公祠就建在狄仁杰祖屋的東邊,大概現在的建南汽車站一帶。后來狄公祠被移建至今崇善寺西,稱為“狄梁公祠”,并將祠東的一條街命名為“狄梁公街”,一直沿用至今。這條200米長的狄梁公街是太原衢陌縱橫的百條街道中,唯一以人名命名的街道。如今,這條街已經淹沒在城市的高樓大廈間,能準確地說出這條街名來歷的人沒有幾個。
狄梁公的祠堂早已不復存在,只為后世留下一個“狄梁公街”的地名,紀念著這位從太原走出去的唐朝名相。其實,在太原,還有一些地方與“狄公”有關系。
距離狄公祠西不遠有一座“狀元橋”,就是今天兒童公園文瀛湖上大理石玉砌的單孔橋,這里有著關于狄仁杰狀元折桂的傳說。相傳,狄仁杰和好友相約來湖上游玩,一個素衣老翁走上前來,贈予他一枝杏花,說了一句“杏花贈予狀元公”后不見了。“這些故事在老一輩太原人那里還能聽到一些,狄村早也沒有了狄氏后人,如今狄村姓狄的只有一家,也還是從外省遷來的。”一位在唐槐公園晨練的姓王的老人說。
這位老人今年71歲了,他告訴記者,往前推40年,這里還是一片農田菜地。古槐長勢很好,夏天時好多人都在樹下乘涼。1992年,太原市政府著手建設唐槐公園,那些灰磚石瓦逐漸被現在的紅墻所代替。
歷史上的狄仁杰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而民間流傳更多的,是他斷案如神的傳奇故事。
描寫狄仁杰的影視文學作品非常多,《狄仁杰斷案傳奇》《護國良相狄仁杰》《少年狄仁杰》,甚至還有動畫片版的狄仁杰等等,狄仁杰在斷案方面的才能已經蓋過“包青天”包拯。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已故荷蘭漢學大師古利克(高羅佩)著的130萬字的鴻篇巨制《狄公案》,該書吸收了眾多中國古代著名奇案中的一些情節,將狄公一生所斷案件與西方偵探小說的懸疑、推理手法巧妙結合,每一步都充滿了驚險、懸疑、刺激,扣人心弦,充分融合了東西方文化的智慧。該書先后被譯成十多種文字,并被拍成電視劇、電影在世界范圍內廣為傳播,因此,西方人稱狄仁杰為“東方福爾摩斯”。
十多年前,擔綱《狄仁杰之通天帝國》的知名監制陳國富正是得益于美國朋友贈送給他的高羅佩的這部著作,才開始醞釀《狄仁杰之通天帝國》的劇本,也正是這套煌煌10卷的作品將一個土生土長的太原人推向了世界,成為一張通行東西方世界的國際名片。
洛陽率先開發
狄仁杰已經成為世界級的歷史文化名人。不過,這個從太原走出去的歷史名人如今卻成了河南洛陽的“城市名片”。在《洛陽名勝》一書目錄中有“狄仁杰故里·狄公祠”條。書中開篇《洛陽名勝概說》介紹,洛陽是諸多名人的故鄉,有“杜甫故里、玄奘故里、狄仁杰故里……文化勝跡”。
河南洛陽憑借狄仁杰墓大做文化與旅游文章。洛陽,一座十三朝古都的城市,歷史文化底蘊極其厚重,還對一個異鄉客如此重視。
央視著名主持人董卿在一次來并主持時,現場就提到了神探狄仁杰出生于太原的事實。既然這樣一張世界級名片已被大家所認可,真正的狄公故里卻將其揣在兜里不拿出來示人。
唐槐公園也不“自甘被人遺忘”。早在拍攝有關狄仁杰的電視劇時,唐槐公園就已成了拍攝地。但由于后期缺乏相應的宣傳推廣手段,致使本來該“火一把”的狄公故里仍靜悄悄地躺在鬧市區。“就像許多風景名勝一樣,當一些影視劇在那里拍攝后,景區都要懸掛和張貼海報,召開各種形式的研討會,舉辦各種活動來加大景區的宣傳推廣,提升城市歷史文化魅力,但為什么在唐槐公園卻沒有看到這樣的情況?”在公園旁邊原先坐落著一所旅游學校,當時有些學生就曾提出過這樣的疑問。
“如果唐槐公園真的把名揚出去了,大批游客來了讓人家看什么?我們得對賣出去的門票負責。”董貴義談到一些現實中的無奈。
唐槐公園面積不大,只有寥寥幾處景觀。目前,園里只有狄仁杰雕像、“狄梁公故里”石碑;還有宋代文學家范仲淹撰寫的《唐狄梁公碑》石碑文,此碑文是由宋代書法家黃庭堅書寫,盡管是復制品,卻同時凝聚了三位歷史名人,人稱“三絕碑”;此外還有一些反映狄仁杰斷案故事的彩色壁畫,但這些景觀還不足以吸引游客前往。
“轉一圈用不了十分鐘,游客能駐足么?如何延伸并深度挖掘‘狄仁杰’這一歷史文化資源,并與我們這座城市的發展緊密相連呢?”自從負責管理唐槐公園以來,董貴義沒有一天不在思考這個問題,但現實讓他“只能想無法做”。
其實早在2003年,太原市政府就針對唐槐公園的保護開發問題進行過調研,還確定了將唐槐公園南北園統籌建設,稱為唐史與狄仁杰研究基地。南院有三株唐槐,與北院狄母所栽唐槐屬同一歷史時期。為了將兩院聯合起來進行保護開發,要對附近房屋進行拆遷,但拆遷受阻。至今,南院的三株唐槐只能用鐵欄桿圍擋起來,周圍環境較差,每天人流車流川流不息。
打造世界名片
“太原有著2500年的歷史,現在要吸引世界的目光,工業上有了太鋼、太重,體育上有了國際馬拉松大賽等等,但還不夠,要把狄仁杰這樣的文化名人打造成為城市的名片,這對挖掘太原的歷史文化底蘊,發展旅游大有益處。”一直致力將狄仁杰打造成太原市城市名片的劉大壽,曾經專赴高羅佩故鄉荷蘭萊頓市考察。他說,萊頓大學漢學院圖書館的工作人員講起狄仁杰來“眉飛色舞”。而當法國客人來唐槐公園參觀時,曾發生過向公園索要狄仁杰資料時,公園卻沒有的尷尬事。
“我們有這么好的資源為什么不好好挖掘挖掘。太原要建特色文化名城,狄仁杰這張國際名片應該盡快拿出來示人。”他說。
“只知道有狄仁杰,不知道狄仁杰是太原人,這不行。”董貴義說。很多城市或風景名勝地借影視作品大搞品牌效應,推動了旅游事業的發展!饵S河絕戀》把壺口瀑布的雄壯搬上屏幕震撼了世人,《大紅燈籠高高掛》《喬家大院》讓晉商文化傳播到了全世界,這些都是可以學習的模式。
從太原起兵的李淵父子開創了全盛的唐帝國,唐風遺存在太原隨處可見。若把“狀元橋”、“狄公祠”、“唐槐公園”以及晉祠“貞觀寶翰”等諸多大唐遺跡,共同串聯成獨具特色的太原唐文化韻味景點,再加上影視劇的熱播,董貴義相信,又將為太原增添一道亮麗的風景。
在看了諸多關于神探狄仁杰的影視作品后,一位太原市民在自己的博客里寫到:來太原已經十余年,最近才知道狄公故里就在唐槐公園,就在我所生活的城市中,但我卻找不到這個公園的位置。直到今年才去光臨這個本來早就該去的地方,公園里可看的只有一塊石碑和一株蒼老的唐槐,很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在這里建立一個小小的紀念館,向今天的太原人介紹一下狄仁杰這位太原名人。盡管如此,我仍然希望,每一個太原人,都抽出點時間,帶著孩子,來到這里,感受這位通達東西方世界的神探留給我們的精神文化享受。(原標題:觀“通天帝國”探狄公故里 神探狄仁杰生于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