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寺歷史沿革
2012/4/5 10:57:41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1961年國務院將白馬寺定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7年又成立了白馬寺文物保管所。現在,白馬寺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和4A級旅游景點。白馬寺有中國佛寺“祖庭”之稱,始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因漢明帝“感夢求法”,遣使迎請天竺僧人回洛陽后而創建。歷代屢有修葺增繕,唐代前期達到最盛,武則天曾派親信薛懷義任住持,安史之亂后即有殘損,明嘉靖三十年(1551)重修后,始成今日之規模布局。寺址位于漢魏洛陽故城雍門西,現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典及毗盧閣等建筑,殿堂共達百余間。山門外有東漢來華的天竺僧迦攝摩騰、竺法蘭之墓。寺內還有唐代經幢。元代華嚴大師文才撰、趙孟頫書寫的《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碑》及原存石刻彌勒菩薩像已被盜往美國。大雄寶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及阿彌陀佛,東西分置十八羅漢,均為元代以來干漆工藝制成。寺后部有清涼臺,臺上建有毗盧閣,西側配殿中置攝摩騰和竺法蘭之像。白馬寺有金大定十五年(1175)所造齊云塔,塔為四方形密檐式,高35米,塔身挺拔秀麗。
白馬寺建成后便成為東漢最主要的譯經場所。攝摩騰、竺法蘭首先在這里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之后天竺僧人曇柯迦羅又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律《僧祗戒心》。隨著佛經漢譯本的逐漸增多,佛教在我國日益廣泛傳播開來。所以盡管后來佛教派系繁多,剎廟林立,但白馬寺一直被佛門弟子同尊為“釋源”,即中國佛教的發源地。
白馬寺原來的建筑規模極其宏偉壯觀,千百年來已幾度興衰,現存建筑多為明清兩代修建。整個寺廟坐北朝南,為一長形院落,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 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毗盧閣等,均列于南北向的中軸線上。雖不是創建時的“悉依天竺舊式”,但寺址都從未遷動過,因而漢時的臺、 井仍依稀可見。整個寺廟布局規整,風格古樸。園內古樹成蔭,四時落英繽紛,增添了佛國凈土的清凈氣氛。白馬寺山門采用牌坊式的一門三洞的石砌弧券門。“山門”是中國佛寺的正門,一般由三個門組成,象征佛教“空門”、“無相門”、“無作門”的“三解脫門”。由于中國古代許多寺院建在山村里,故又有“山門”之稱。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 曾重建。紅色的門楣上嵌著“白馬寺”的青石題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涼臺的橋洞拱形石上的字跡一樣,是東漢遺物,為白馬寺最早的古跡。山門左右兩側各立一匹青石圓雕馬,身高1.75米,長2.20米,作低頭負重狀。相傳這兩匹石雕馬原在永慶公主(宋太祖趙匡胤之女)駙馬、右馬將軍魏咸信的墓前,后由白馬寺的住持德結和尚搬遷至此。
走進山門,西側有一座《重修西京白馬寺記》石碑。這是宋太宗趙光義下令重修白馬寺時,由蘇易簡撰寫,淳化三年(992)刻碑立于寺內的。碑文分五節,矩形書寫,人稱“斷文碑”。山門東側有一座《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石碑,這是元太祖忽必烈兩次下詔修建白馬寺,由當時白馬寺文才和尚撰寫,至順四年(1333)著名書法家趙孟頫刻碑,立于寺內的,人稱“趙碑”。過東西對稱的兩碑,便是白馬寺的第一殿——天王殿。(原標題:白馬寺歷史沿革)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菩薩在線 作者:猷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