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特別報道:浴血洛陽
2012/4/5 11:32:33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1944年春,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就要看到勝利的曙光,侵略成性的日本軍國主義妄圖挽救因太平洋戰爭慘敗而導致即將覆滅的命運,再次向黃河以南沿平漢線發動大規模進攻,不久洛陽淪陷。至今,只要提起洛陽的抗戰史,洛陽人都用熟稔的語氣說:那就要去“洛八辦”。
口述者:郭鈞祥
年齡:70歲
身份:洛陽市民
地點:洛陽八角樓
要說抗戰那時候我還小,但我經常到“洛八辦”那兒去玩,所以就聽到了很多關于八路軍和游擊隊的故事,其實要說抗戰,到“洛八辦”一問,什么都知道了。
我記得洛陽打過兩次比較大的仗,一次是在1942年,一次是在1944年。當時就在洛陽大橋上和日本人打起來了,現在那里是個公園。
。保梗矗茨甏禾,日本鬼子開始攻打洛陽,到了5月,龍門就丟了,守洛陽的是國民黨第15軍和94師,還有些地方民團。日本人就多了,但是洛陽人不怕,當兵的宣誓和洛陽共存亡。
日本鬼子每天發炮像雨點,把洛陽炸成一片火海了。大人讓我藏在家里別出來,我還是能聽到打仗的聲音,那時候小,可害怕。后來聽大人說洛陽守軍和民團把每個街巷、民房、溝岔變成戰場,和鬼子白刃格斗,打開了巷戰。但是沒法子,5月25日,洛陽還是給丟了,最后沒有撤出洛陽的兵也都全部戰死了,沒有一個投降當俘虜的。
日本人沒少干壞事。進城以后就開始燒殺,特別是抓八路軍,只要是沾上抗日的邊兒,一律全部給殺害了。我的一個大伯就是被日本鬼子給抓了去,再也沒回來,最后聽說是抗日分子,給殺害了。1944年6月,有一隊日本兵到了王山寨,要找“花姑娘”,見老百姓不開寨門,就有兩個小鬼子爬進去強行開門,哪知道老百姓一擁而上,把這兩個小鬼子給打死了,其他鬼子也嚇跑了,但寨里的人知道鬼子要報復,就成立了自衛隊,發了槍做好準備打一仗。
日本兵果然來了,有500多號人,寨子里只有300多人能打仗,從早上一直打到下午,日本兵也沒能打下來,最后到了6點才把寨門打開,除了3個人逃脫,其他的全都戰死了。
洛陽保衛戰
。玻埃埃材辏吩拢保比眨尻柪铣蔷哦悸,八路軍駐洛陽辦事處紀念館。
一走進被當地人熟稔地稱呼為“洛八辦”的院落,一種歷史的滄桑感便在心中油然而生。這座建于清道光十一年、氣勢莊嚴的三進四合大院,每一塊青磚都記錄了洛陽古城170多年的變遷。一口水井旁的兩尊鐵炮年代久遠,但仍讓人能聯想到中華民族抵抗外侮的不懈斗爭史。這所豪宅曾是當年洛陽一個姓莊的大富豪的居所,日本侵華戰爭期間,莊子的主人為躲避戰亂遠下南洋,將此房變賣,后幾經輾轉,成為“八路軍駐洛陽辦事處”。
“盧溝橋事變”爆發后,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在中國共產黨的倡議下,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建立了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了鞏固統一戰線的成果,經與國民黨政府協商,我黨在全國設立了8個辦事處,其中在國民黨一戰區長官部所在地——洛陽建立了“八路軍駐洛陽辦事處”。這樣,一旦日軍占領豫西,我黨即可在伏牛、桐柏山區及豫鄂皖邊區一帶發動群眾開展抗日游擊戰爭。
如今,紀念館的各個展室里都正在進行“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的展覽,有反映全國抗戰史實的展覽,也有反映抗戰期間洛陽人民抗日歷程的展覽。一些自發來參觀展覽的孩子們仔細地看著圖片、文字說明和各種文物,并詳細地做著記錄。
沒有經歷過抗日戰爭煙云的年輕人,只能從這些史料中追憶那60多年前的往事,追憶那戰火紛飛的年代。
洛陽西門外早先有個花市,牡丹花開的季節,這里南來北往看花、賣花、買花的人絡繹不絕,而1942年的5月這里是殺氣森森。日軍的進犯使洛陽保衛戰一觸即發,駐防洛陽的是開拔出川參加抗日的國民黨36集團軍第14軍第94師,5月11日師部傳下了死命令,人在陣地在,94師在!洛陽在!擅離職守、臨陣逃離者格殺勿論!如今,這曾經硝煙彌漫的戰場,已經是風景如畫的城市,漫步在街頭,誰會想到在他們觀賞的花叢腳下,在洛陽大橋旁邊,就是當年抗日志士流血犧牲的戰場呢?
。保梗矗茨甏,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就要看到勝利的曙光,侵略成性的日本軍國主義妄圖挽救因太平洋戰爭慘敗而導致即將覆滅的命運,再次向黃河以南沿平漢線發動大規模進攻。在河南境內的中日大戰,史稱“豫中會戰”。日軍在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岡村寧次的指揮下,調集了6個師(其中一個坦克師)又4個旅共15萬余人的兵力,發起對中國軍隊的包圍和進攻。中國守軍的17個軍,約30萬人與日軍展開殊死拼戰。其中第15軍的兵員大都來自河南本地,素有“中原子弟兵”之稱,該軍官兵在這場大戰中表現出誓死保衛家鄉,抗擊日寇的英勇卓絕。
第15軍的資料有如下記載:
“抗戰時期該軍先后參加太原會戰、1939年冬季攻勢、中條山會戰、豫中會戰、豫西鄂北戰役等役。該軍在洛陽保衛戰時曾給日軍以重創。”
“洛陽保衛戰”是豫中會戰的最后一役,其戰況之悲壯慘烈無以言表,在堅守洛陽的21天中,中國軍隊自師參謀長到士兵,陣亡1.3萬人,僅剩下1000余人。日軍雖被殲2萬,但不斷增援。5月25日,洛陽淪陷,未退出城外的愛國官兵全部戰死,無一投降。洛陽抗日保衛戰是愛國軍民用血肉之軀譜寫的一首民族正氣之歌。
“八辦”
八路軍駐洛陽辦事處:1938年11月黨中央派劉向三帶50余人去洛陽,組建八路軍駐洛陽辦事處,由于國民黨方面阻撓,只是在南關貼廓巷建成通訊處,只留少數人員,其余到澠池待命。1939年初衛立煌接任一戰區司令長官后,遂改通訊處為辦事處。待命人員建立了八路軍兵站。5月劉子久任辦事處主任,1940年10月袁曉軒任主任,后叛變革命,由反共老手蔣鼎文接任一戰區司令長官后,辦事處工作難以堅持,1942年2月撤離。
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1937年11月,上海、蘇州相繼淪陷。11月下旬,錢之光帶領南京辦事處部分人員乘火車取道徐州、鄭州轉赴漢口。12月上旬,由董必武和葉劍英電報黨中央,將南京辦事處與武漢辦事處合并,正式成立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
八路軍駐廣州辦事處:1938年1月在廣州市德政北路7號成立,云廣英任主任,由張云逸直接領導,12月遷韶關,改名八路軍駐韶關辦事處。
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1938年1月,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在香港皇后大道中18號成立,對外稱粵華公司,廖承志為負責人,潘漢年參與領導,1939年1月中共南方局成立,辦事處受南方局直接領導。1942年2月由于香港淪陷,辦事處撤離。
八路軍駐蘭州辦事處:為營救西路軍人員,1937年6月在蘭州建立紅軍聯絡處,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后,聯絡處更名為八路軍駐甘肅辦事處,彭加倫任處長,朱良才任秘書長。1943年10月22日,中央決定該辦事處與西安的駐陜辦事處合并,11月辦事處撤消,全部人員撤回延安。
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1937年4月,陳云從莫斯科抵新疆,以中央代表身份在迪化市(今烏魯木齊)設立中共辦事處,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后,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在迪化南梁正式成立,對外稱南梁“第三招待所”,1942年4月,盛世才反共,9月將陳潭秋、毛澤民等逮捕,辦事處被關閉。
八路軍駐豫北辦事處:1941年6月,第十八集團軍總部在河南林縣任村北街設立豫北辦事處,負責人先后有王百評、申伯純。1945年8月該辦事處撤銷。
八路軍駐皖東北辦事處:1939年9月,經八路軍高級參謀張愛萍、新四軍游擊支隊政治部秘書劉玉柱與國民黨皖東北六專署專員盛子瑾談判,八路軍、新四軍駐皖東北辦事處在安徽省泗縣(今江蘇省泗洪縣)張塘村正式成立,辦事處負責人為張愛萍。1940年3月,辦事處完成其使命,奉命撤銷。
八路軍駐一戰區聯絡處:1937年9月,八路軍總部在新鄉地區設八路軍駐一戰區聯絡處,負責人朱瑞、唐天際。1938年春撤銷。
八路軍駐貴陽交通站:1938年12月中旬,周恩來決定在貴陽設立交通站,負責轉運去重慶的物資和人員,聯絡中共貴州地下黨。交通站于1939年1月正式成立,袁超俊任站長。1941年1月20日該站被國民黨查封。
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1936年12月“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第二次國共合作形成,中國共產黨在西安市七賢莊一號設立了公開機構“紅軍聯絡處”。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為了爭取國民黨共同抗日,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紅軍聯絡處”也于同年九月改為“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原標題: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特別報道:浴血洛陽)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三秦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