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山寺的帝王情結
2012/3/14 15:52:22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深山藏古剎”。月山寺位于博愛縣北部明月山上,遠遠望去,翠柏森森,遮天蔽日,似一顆鑲嵌于太行山南麓的綠瑩瑩的碧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何況一顆小小的碧玉?自建寺以來,這顆碧玉便與皇家有著密切的聯系。
金世宗賜大明禪院
月山寺的第一個官名——大明禪院就是金世宗賜的。
月山寺建于金正隆三年,最初稱“清風庵”。 因建于兵荒馬亂的金代初期,沒有官府的批文,是沒有得到官方批準的寺院。沒有官方批準意味著什么?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以后,歷代統治者為利用佛教來束縛人們的思想,以維護他們的統治地位,對佛教實行有效的管制措施。一方面通過出臺優惠政策,如免除賦稅、徭役等措施,大力提倡佛教在中國的傳播;一方面又怕僧尼、寺院過多,影響國家的正常運轉,對僧籍、寺籍、度牒管理極嚴,對沒有寺籍的寺院,輕則責罰,重則驅趕僧尼,勒令取締。
開山祖師空相為名額一事四處奔走。金大定二年(1162年),金世宗完顏雍“詔訪寰宇寺院,有名跡者,咸敕名額。”于是,空相禪師風餐露宿,一路化緣,徒步行走至中都(北京)陳情,幾經周折,終于恭請金帝完顏雍敕得大明禪院名額(詳見《明月山大明禪院碑記》)。
清風庵被敕為大明禪院后,便成了合法的佛教活動場所,寺院的發展步伐大大加快。通過醫治病痛、舍醫送藥、設棚舍粥、救濟難民等廣結善緣,使方圓數百里的善男信女涌向大明禪院,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一座座殿宇,一排排寮舍在明月山上相繼建成。據金大定十六年(1176)立的《明月山大明禪院記》中載:“在碧溪巖畔,于清風谷內,修一所精藍,大小屋舍,一十四年功將了畢,永為圣跡,將作選佛之場。”大明禪院成為繼白馬寺、少林寺、相國寺之后,又一中原名剎。
元仁宗月山寺為母訪醫
大德十一年清明節前夕,懷寧王愛育黎拔力八大與母親來到月山寺。
懷寧王是元武宗同母兄弟,大德十年(1306)冬十月,名被封為懷寧王,和母親一起出居懷慶府。自打京城到懷后,懷寧王母親身體一直不適。有人進言說月山寺的主持有很深的醫學功底,懷寧王就陪母親來到月山寺。寺院住持普英大師陪同懷寧王母子二人游覽了月山寺的各處景致,通過對懷寧王母親的觀察,認為身體不適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匆匆離京,心情郁悶,氣脈不暢;二是初到懷州,水土不服;三是已到“天癸竭”之年。對癥下藥,普英大師送給懷寧王四句偈語:“五四三二一,地黃伴牛膝。晨昏須趺坐,有待七七期。”并對如何服用作了詳盡的解釋:“五四三二一”是用五枚紅棗、四片槐葉、三兩小米(相當于現在得一兩),用文火熬半個時辰,配以山核桃兩枚、懷山藥一段,每天早晚各服一碗。平時以熟地、牛膝開水沖之,做茶飲用。趺坐即佛教徒的結跏趺坐,意在“驅除煩惱,清靜自心”,屬靜心修養的一種方法。七七期即堅持七七四十九天,病即可痊愈。
普英大師采用的內部外調、養氣安神療法非常奏效,懷寧王母親用了方子后,未及月余,就恢復了健康。
四年后,元成宗駕崩,懷寧王母子二人回鑾京師。愛育黎拔力八大繼承其兄元武宗皇帝位置,為大元仁宗皇帝,尊其母為興圣太后。
朱元璋掃廟——各照本位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在許多地方都流傳著的故事。
據說,朱元璋小時候家里很窮,為逃個活命,父母把他送進了寺院。后來,朱元璋云游到月山寺。寺院有寺院的規矩,有寺院管吃又管;有的管吃,不留和尚住宿。這從天王大殿彌勒菩薩背后站的護法天神――韋馱手執的金剛杵上可以看出來。金剛杵尖朝上,杵在下,表示管吃不管;杵在上,尖朝下,表示管住有管吃。月山寺韋馱的金剛杵是尖朝上杵在下,管吃不管住,可是,看到朱元璋雖是在逃難之中,仍然氣度非凡,談吐不俗,主持破例收下了他。
朱元璋在月山寺安頓下來后,負責打掃殿堂。殿堂的角落多,不好掃,朱元璋卻每天都早早地完成了任務。主持很納悶。一天,主持跟在朱元璋身后去看個究竟。只見朱元璋站在門口念道:“請出去,請出去。”店堂里的神像就都站起來,一扭一扭走出去。打掃完畢,他又說:“請進去,請進去。”站在院里的神像就魚貫回到殿里。
看到眼前發生的一切,主持更加深信不疑朱元璋是個大人物。古懷慶大地又添了一個美麗的佳話:“朱元璋掃廟——各照本位”。
永樂頒旨賜修大明禪院
朱元璋伐元時,屯兵清化(今博愛縣城)南的朱營,偕太子和四子朱棣騎馬游月山寺。一陣清風吹過馬尾飄動,朱元璋大喜,出一上聯:“風吹馬尾千條線。”讓兩子對答。太子沉思半天未對出,后一陣雨來,淋在羊身上,遂對曰:“雨濕羊毛一片氈。”朱元璋特別高興。又叫朱棣答。時雨過天晴,朱棣對曰:“日照龍鱗萬片金。”朱元璋大驚,感到朱棣所答不僅氣派,而且高自己一籌,龍比馬大,萬比千多。朱元璋恐朱棣日后有變,就令他住在月山寺。
武林諺云:“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這八極拳就創始于月山寺。月山寺的第二代主持蒼公,在月山寺西側的山坡,挖了一個洞,三年未出洞府,日夜在洞中演練八極拳。八極拳取無極拳、少林拳、岳家拳、通背拳、民族摔跤等之長,去其繁雜,取其精要,融為一爐,創造了以六大開八大招為主的八極拳。動作簡潔樸實,勢險節短,猛起猛落,硬開硬打,發力暴猛剛烈,以氣推力,挨傍擠靠,崩撼突擊,硬進緊攻,貼身近發,寸截寸拿,以短制人,動如山崩,發如炸雷,勢動神隨,疾如閃電,手出四面八方。八極拳一出,便聲震武林。
太祖讓朱棣屈居月山寺的目的是很明朗的?墒沁h大的志向就如地下炙熱的巖漿在地下運行,時時刻刻洶涌著尋找突破口,其氣勢是任何人都阻擋不了的。一日,天降大雪,山前竹林被雪壓倒。朱棣吟曰:“雪壓竹枝低,雖低不染泥。一輪紅日照,仍舊與天齊。”幾百年過去了,我們今天仍然能從中感受到作者的雄心壯志。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月山寺的寺院生涯不僅沒有磨損朱棣的斗志,相反卻成全了他。
朱棣暫居月山寺期間,隨著對八極拳深入的了解和感悟,他有了新的認識。他召了200余名身強力壯的青年人,跟隨僧人練習八極拳。為遮人耳目,就在東山上挖了一個藏兵洞。后來,這幫人在朱棣“靖難”奪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現在,藏兵洞已成為月山寺的一個重要景點。
月山寺在朱棣的生命歷程中既然有如此大的作用。對月山寺,朱棣自然是難以忘懷了。于是,在他登基后即永樂三年(1405年),遂賞賜大修月山寺。據史料記載,整個修復工作,在明代延續了50余年,才是寺院恢復到了一個像樣的規模。
英宗與明月山寶光寺
月山寺還有個名字叫“明月山寶光寺”,這名兒是大明皇帝――英宗賜的。
被封于懷慶府的鄭王朱瞻埈是英宗的叔叔,天順二年(1458年)8月,鄭王60大壽,英宗奉其母圣烈慈壽皇太后出京巡視懷慶府,為鄭王慶壽。月山寺在當時是與白馬寺、少林寺、相國寺齊名的中原名剎,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一個著名的旅游景點,皇帝來了,焉有不看之理?
皇帝來啦,地方官僚為表現政績都要向這個天底下最大的官匯報工作,出家人也免不了俗。英宗在水陸殿休息時,主持繼安奏道:“小寺自空相師祖創立至今已整整300矣,即此圣駕親臨,乃小寺之萬幸也。只是大明禪院之名額屬前朝金人所賜,故老納斗膽敢情皇上為小寺賜額。我佛亦感圣上仁德。”英宗聽后,龍顏大悅,當即曉諭鄭王、繼安及隨行大臣曰:“自我大明太祖立國以來,謹遵我佛,普渡眾生,四海歸順,中華一統。至今以近100年。故朕欲取佛國‘寶界凝香,佛光普照’之意,敕寶剎為‘明月山寶光寺’,諸卿以為如何?”大家皆乎萬歲圣明。遂取文房四寶,請皇上敕書寺額。英宗提筆疾書在寺院留下了5個大字“明月山寶光寺”。爾后,繼安等如獲至寶,以木刻金字匾額懸于山門之上?上В髂┣宄鯌馉庮l繁,此額現已不復存在。
乾隆帝巡幸月山寺
乾隆帝在歷史上是個有名的風流皇帝。乾隆十五年(1750年),他奉皇太后并率新冊立的皇后專程游歷了月山寺。關于乾隆在月山的趣聞佳話流傳至今的有這么幾件。
風月無邊。乾隆十五年九月,乾隆帝南巡途經月山寺。一邊觀賞月山的景色,一邊向隨行人員詢問月山寺有沒有很希奇的東西。主持凈吉大師告訴他,月山寺有塊小門匾很奇特,匾上有四個字位,可只寫了兩個字“蟲二”,許多來月山寺游覽的文人雅士,都不知道什么意思,這是月山寺的一個不解之謎。乾隆命主持取來了門匾,看了一會笑著告訴大家:“這叫風月無邊”,并拿起筆墨,在“蟲二”上分別加上了兩畫,在沒字的地方寫上“無邊”兩個字,“蟲二”變成了“風月無邊”。大家一想“蟲二”沒有框和后邊短兩字,不就是“風月無邊”的意思嗎?!這么多年怎么沒想到啊?看來還是帝王家聰明。
鳳凰臺改鳳皇臺。月山美景深深吸引了乾隆皇帝。白天瀏覽一天,晚上余興未盡,與皇太后一起夜游鳳凰臺。鳳凰臺位于月山寺西南側,是一處納涼賞月的好地方。傳說此地曾落過鳳凰,古稱鳳凰臺。太后對“鳳凰”一詞頗為不然:“佛門凈地,何來鳳凰?”大人物一句話,凈吉大師殫思極慮,不得其解,遂去請教在東禪院侯召的懷慶府、河內縣諸衙門的官員。大家一致認為,既然皇太后不滿,鳳凰臺這個名字得改一改。改什么?怎么改?滿院的大臣想不出辦法。河內縣候選縣丞杜麟正說:“太后說鳳凰臺上無鳳凰是無可非議的,故這個牌名一定得改。如何改?今夜皇上一行駕幸鳳凰臺,自然是太后鳳駕在前,皇上與皇后侍奉其后,以鄙人拙見,將其改為鳳皇臺如何?”大家都認為這個主意不錯,并一事不勞二主,請杜麟正手書匾額。第二天,凈吉大師奉上杜麟正書寫的匾額,請皇上、太后御覽。帝、后一見大喜,認為名改得好,字寫得好,有見地,有膽識,是個人才。馬上召見杜麟正,得知杜這個閑官當了十年還沒轉正,就當場提拔他為河內縣正堂。
《月山寶光寺》。說乾隆是個歷史上是個有名的風流皇帝,是因為他多才多藝,吟詩題詞,樣樣在行。在月山寺,先后為大士閣題“慈意云垂”、毗盧殿題“六通圓滿”、水陸殿題“無盡光明”,為大雄寶殿書對聯一幅“功德水周環金容印月,吉祥云飄渺寶界凝香”。并即興賦詩一首《月山寶光寺》:“月地由來號月山,蜿蜒一徑入云關,真成七寶光元定,消受三秋趣以閑。平野色含菁峭外,飛泉聲在翠微間。心疑開士幽居處,欲辨殘碑蘚已斑。”(原標題:月山寺的帝王情結)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佛教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