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云臺•百家名流

2012/3/14 15:45:16 點擊數: 【字體:


    云臺山著名人物
       
    【酈道元】
   

    酈道元(約466~527),字善長,北魏時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他出身官宦世家,初任尚書禮部郎中、尚書主客郎中、太尉元丕掾屬等小官,后因李彪引薦,任治書侍御史。太和十八年(494年),因李彪被彈劾,牽連罷官。景明(500~503年)年間任冀中鎮東府長史、穎川太守,永平(508~511年)中任魯陽太守。
        
    酈道元少年時代就喜愛游覽,成年作官后,就到各地游歷,每到一地除參觀名勝古跡外,還用心勘察水流地勢,了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氣候,人民的生產生活,地域的變遷等。他發現古代的地理書——《水經》,對大小河流的來龍去脈缺乏準確記載;由于時代更替,城邑興衰,有些河流改道,名稱也變了,但書上卻未加以補充和說明。酈道元決心親自給《水經》作注。為了寫《水經注》,他閱讀有關書籍達400多種,查閱了所有地圖,研究了大量文物資料,還親自到實地考察,核實書上的記載。那時候,交通不便,路途險峻,但他不畏艱難,跋山涉水,考察各地的山水草木和巖洞、土質等。其中,發源于云臺山區的清水、長泉及吳澤陂是他考察記錄的重點之一,僅“清水”一條就記錄了3100多字。
      
    《水經》原來記載的大小河流有137條,1萬多字,經過酈道元注釋以后,大小河流增加到1252條,共30多萬字,比原著增加20倍。書中記述了各條河流的發源與流向,各流域的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狀況,以及火山、溫泉、水利工程等。這部書文字優美生動,也可以說是一部文學著作。例如他在記述清水的源頭時說:“上承諸陂散泉,積以成川南流,西南屈瀑布,垂巖懸河,注壑二十余丈,雷撲之聲震動山谷,左右石壁層深,獸跡不交,隍中散水霧合,視不見底。南峰北嶺,多結禪棲之士;東巖西谷,又是剎靈之圖。其水歷澗飛流,清冷洞觀,謂之清水。”由于《水經注》在中國科學文化發展史上的巨大價值,歷代許多學者專門對它進行研究,形成一門“酈學”。
       
    酈道元為官清廉,執法嚴明,因此遭到朝廷權貴的忌恨,他們慫恿朝廷派酈道元到發生叛亂的地方當關右大使。527年,酈道元在赴任途中,和他的弟弟及兩個兒子一起,被叛將蕭寶夤殺害。
      
    【盧太翼】
 

    盧太翼(約557~614),字協昭,本姓章仇,后被隋煬帝賜姓盧氏。七歲入學,日誦數千言,州人稱為“神童”。及長閑居,一味修道,不求榮利,博綜群書,深得道教教義精髓,尤善占候算歷之術。曾經在修武白鹿山隱居數年,后來徙居林慮山茱萸澗。很多人慕名而來,拜其為師,向他學道。初時來者不拒,后嫌紛擾,避至山西五臺山,和幾名弟子在巖下結廬而居,采藥修煉。
       
     當時的太子楊勇聞知盧太翼之名,就派人去召他入宮。盧太翼料到楊勇不能繼承帝位,就對他的弟子們說:“我被拘逼而去,不知我會是什么樣的結果啊。”開皇二十年(600年),在楊廣等人誣陷下,楊勇被廢太子名號,盧太翼作為原太子黨的成員,坐法當死,但文帝楊堅憐惜其才,沒有殺他,只是把他配為官奴,過了一段時間就又釋放了他。其后雙目失明,但能以手摸書識字。
       
    仁壽末年,隋文帝要去仁壽宮避暑,盧太翼聽說后冒死諫言,說:“我雖然愚笨,但再也不敢含糊其詞。我是恐怕您這次是有去無回的呀!”楊堅一聽大怒,命人把他關進長安獄中,等到還駕時再殺他。楊堅到達仁壽宮后,果然一病不起。楊堅這才相信盧太翼所言不假,下旨給楊廣,讓他把盧太翼從死牢里釋放出來,親囑楊廣,盧太翼不是常人,有過人之才。后來,楊廣也啟用了盧太翼,多次問卜于盧太翼,無不應驗。
      
    【孫思邈】
   

    孫思邈(581-682),自號孫真人,京兆華原(今陜西省耀縣孫家塬)人,是隋、唐兩代大醫學家。孫氏自幼聰穎,喜好讀書,勤學苦練,20歲精諸子百家學說,善言老莊,又好釋典,兼通陰陽,推及醫藥。隋、唐兩代皇帝都召他做官,他卻無心仕途,晚年從事醫學著述,是文史醫藥全面發展、多才多藝的杰出人物,尤以醫學為最。孫思邈是因病治醫,勤奮成家的。他不但學識淵博,而且品德高尚。他的高尚醫德,是大醫精誠與高超醫術兩相結合的醫德規范。他在學術界也樹立了崇高的榜樣,一直熏陶著代代醫家。他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干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故將他自己的兩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這兩部書的成就在于:首先對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有很深的研究,為后世研究《傷寒雜病論》提供了可靠的門徑,尤其對廣義傷寒增加了更具體的內容。他創立了從方、證、治三方面研究《傷寒雜病論》的方法,開后世以方類證的先河。

    孫思邈曾長期在云臺山一帶采藥煉丹,治病救人。他來云臺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云臺山山高林深,盛產藥材,此地的山藥、地黃、牛膝、菊花質地最佳,藥效最好,黃精(雞頭參)是道家修煉養生的必備之物;此外,云臺山自古就是道教名山,魏晉時期的王烈、孫登兩位得道高人曾在此隱居修行,上清派祖師魏夫人更是在此得道成仙,作為崇尚老莊、傾慕神仙的孫思邈來說,到此一瞻前輩遺蹤也是他的重要心愿。當地百姓傳說孫思邈在采藥時,曾遇一虎橫臥路中,表情痛苦地張著大嘴,他仔細觀看,原來是一根骨頭卡在喉中。孫思邈大著膽子為它取出骨頭,老虎為報恩,竟背負著他來到一大洞前,從洞里銜出虎崽,把洞留給了孫思邈居住。從此,孫思邈在此一邊采藥,一邊修行,據傳《千金要方》就是在此寫成的。
        
     孫思邈的輝煌成就,生前就受到了人們的崇敬,被稱為“藥王”、“真人”、“藥圣”。他死后,他在云臺山所居住的山洞被稱為“藥王洞”,洞中還有他及兩個童子的石像,后人常到這里祈福祛病。今天的“藥王洞”前,尚有一株千年紅豆杉,相傳是藥王孫思邈當年親手所植。
       
    【盧藏用】

    盧藏用(約655~730),字子潛,唐代幽州范陽(今河北省涿縣)人,其父盧敬曾任魏州刺史。盧藏用能屬文,工草隸、大小篆、八分。幼尚孫草,晚師逸少(王羲之),八分有規矩之法。曾與濮陽人杜鵬舉一起隱居在修武縣白鹿山一帶。與詩人陳子昂、道士司馬承禎等相與友善。武則天聞知其名后,詔封他為左拾遺,后歷任吏部黃門侍郎、修文館學士。他見武則天在萬安山大興土木,修建興泰宮,曾上疏諫阻。又遷升尚書右丞。后因附太平公主,玄宗貶其為昭州司戶參軍。曾編輯《陳伯玉文集》,稱贊陳子昂“卓立千古,橫制頹波,天下翕然,質文一變”,是陳子昂詩文變革的積極支持者。有文集三十卷,《全唐詩》錄存其詩八首。
       
    【杜鵬舉】

    唐代濮陽(今河南省濮陽市)人,其父盧承志,武后時歷任監察御史、懷州刺史等職。他能詩善賦,性愛老莊,曾與盧藏用在白鹿山隱居。武則天聞其名后,詔授右拾遺。唐玄宗東行游獵時,曾作《風賦》以規勸。玄宗見文甚喜,擢遷為安州刺史。其子杜鵬舉后任代宗時宰相
       
    【崔良佐】

    唐代滑州(今河南省滑縣)人。為人至孝,淡泊名利,性喜讀書。曾任湖城主簿,以母喪不仕。后隱居白鹿山之陽(今云臺山百家巖一帶),究心治學,撰有《演范》、《忘象》、《渾天》等十卷。死后門人共謚為“貞文孝父”。
       
    【王維】

    王維(701~761),字摩詰,太原祁(今山西省祁縣)人,唐朝著名的山水詩人。他21歲中進士,得到丞相張九齡的提拔,累遷監察御史、吏部郎中、給事中等官職。但由于張九齡罷相、李林甫上臺等原因,再加上他早年信奉佛教,漸漸覺得仕途生活“既寡遂性歡,恐遭負時累”,大約在四十歲以后,他即開始過著一種亦官亦隱的生活。他最初隱居終南山別業,后來在藍田輞川得到宋之問的別墅,生活更為悠閑,并吃齋念佛,每每退朝之后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
       
    王維熱愛山水田園且又信奉佛教的王維,早年就經常到覆釜山(云臺山的古名)賞山玩水,拜佛訪道,并在此留下了后世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九月九日登高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他還在這里結識了一位自稱覆釜山僧的高僧,他們二人共參佛理,彼此點悟,成為道中好友。
后來,這位覆釜山僧參透佛理,決心云游四海,傳誦佛法,不惟自救,更要度人。當他云游到藍田一帶,就特地來看望一下王維。二人相見,欣喜非常。寒喧過后,王維趕快命人預備齋飯,不一會兒齋飯就端上來了。王維點上一炷檀香,賓主邊吃邊談,十分投機。飯后又談到三更時分,方才各自安歇。第二天,僧人告辭,繼續他的苦行僧生涯。王維挽留不住,就作《飯覆釜山僧》一詩相贈。
       
    【錢起】
 

    錢起(722~780),字仲文,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天寶年間中進士后任考功郎中,和王維同朝為官,亦師亦友,二人經常吟詩唱和。后來錢起成為“大歷十才子”之首,不僅因為他輩份最高,更是因為他詩承王維,詩歌藝術成就也最高。
        
    錢起受王維的影響,也十分喜愛云臺山水。他曾按照王維指點的路線,出潼關,經洛陽,渡黃河,來到了古城修武。在此,他寫下了著名的《登勝果寺南樓雨中望嚴協律》,它體格清新,理致清淡,成為錢起重要的代表作之一。當晚,錢起就住在勝果寺的客房中。之后,他來到了百家巖,游乎山水,遍覽名勝,樂而忘返,并結識了兩位在此修行的隱士孫逸人和百巖老人,相見忘情,參禪論道,在那里逗留了數日。臨別時,錢起分別為二人作詩相贈,以志此游此情。最后,錢起辭別兩位隱士后,獨自上路,去尋找王維所說的覆釜山。時值仲春,錢起沿山而進,一路上但見奇花異草,怪石古木,和風撲面,彩蝶繞袖,賞不盡的春光美景,興致很高,連作《獨往覆釜山寄郎士元》詩一首和《登覆釜山遇道人》二首。當晚,夜登覆釜山頂,作《夕游覆釜山道士觀因登玄元廟》。詩中有“孤煙出深竹,道侶正焚香”之句,形象地描繪了當時云臺山作為一方道教圣地的場景。而其“鳴磬愛山靜”與王維在《飯覆釜山僧》中的“鳴磬夜方初”有異曲同工之妙。
      
    【韓愈】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內南陽(今修武縣)人,郡望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他未滿兩歲,母死;三歲時,父又去世。由兄嫂撫養,十一歲時,哥哥也突然死在官所。從此,韓愈同嫂嫂、侄兒相依為命。他自幼勤奮好學,日記數千言。十九歲前便已博覽群書,通六經百家之學。十九歲進京應試,連考三次都未中,直到二十五歲才中進士。旋又應吏部考試,三試皆無結果。旅居長安十年,未得一官半職。二十九歲時便決意離開長安,先后到汴州(今河南開封)宣武節度使董晉和徐州武寧節度使張建封處作幕僚。三十五歲返回京城,被任命為四門博士,三十六歲拜監察御史,因關中受災,上書請寬民徭,被貶為陽山(今屬廣東)令。三十九歲被召回任國子博士。五十歲時因隨裴度平淮西有功,升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因諫迎佛骨,貶為潮州(今廣東潮安)刺史。穆宗即位,奉臺回京,拜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官終吏部侍郎。世稱韓吏部。
       
    韓愈在政治上既不贊同王叔文改革集團的主張,也反對藩鎮割據,思想上尊崇儒術,攘斥佛老,比較關心民眾疾若。文學上主張繼承秦漢的散文傳統,反對六朝以來的駢偶文風,提倡散體,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文以載道”、“文道合一”,以道為主。提倡學古文要“師其意不師其辭”(《答劉正夫書》)。強調文章語言要有獨創性,要為所表達的思想內容服務;文辭“必出于己,不襲蹈前人一言一句”(《南陽樊紹述墓志銘》),“惟陳言之務去”(《答李翊書》),文章要精練妥貼,語句自然流暢,要“文從字順各識職”(《南陽樊紹述墓志銘》)。
        
    韓愈用豐富的創作,實踐了解自己的文學主張,他留存下來的三百四十多篇優美散文,不少是內容充實、風格新穎的,無論敘事、議論、抒情,都有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后人評他的散文“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蘇洵《上歐陽內翰書》)。尤其是他的議論文,在宣傳他的儒家主張時,往往能切中時弊,富有戰斗性。如《原道》《原毀》《師說》《雜說》等篇,其中《師說》一篇,感情強烈,理直氣壯,無可辯駁,精辟地論述了“學者必有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道理,是一篇抗世犯顏、針砭時弊的著名文章。記敘文中,無論是寫人、記事,狀物、抒情,常采用形象的語言,生動的比喻和鮮明的對比的手法,寫得十分生動感人。如《張中丞傳后敘》《祭十二郎文》《送李愿歸盤谷序》等篇。其中《祭十二郎文》寓深情于家常瑣事之中,呼號欲絕,凄楚動人,被譽為“祭文中千年絕調”。《送李愿歸盤谷序》一文,寫得龍騰虎躍,生動活潑,借隱士李愿之口,對唐代官場的卑鄙齷齪,窮奢極欲,追名逐利的行為進行了辛辣的諷刺,被宋代的蘇東坡贊為唐代第一篇名文。
       
     韓愈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又將他與杜甫并提,有“杜詩韓文”之稱。他在詩歌創作上也有新的探索。所謂“以文為詩”,別開生面,用韻險怪,開創了“說理詩派”的詩風。當然,他的詩也存在著過分散文化、議論化的缺點,對后代有不良影響。韓愈還是一位熱心的教育家,他能逆當時的潮流,積極指導后進學習,他“收召后學”、“抗顏而為師”(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特別重視教育和培養年輕作家。他在《答李翊書》一文中說:“根之茂者,其實遂……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所謂“根”或“氣”,都是指作家的思想修養、人格修養強調作家的道德修養和文學修養,對搞好創作的重要性。現存《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韓愈作為修武人,曾多次游歷縣境北部的百家巖,在此曾作長詩《題西白澗》,由此使西白澗也成為百家巖重要一景。
     
    【蘇立】

    蘇立(968~1042),字挺之,北宋懷州修武縣七賢鄉溫泉里(今修武縣方莊鎮北孟村)人。蘇立出自農家,父母早逝。但他志向慷慨,抱負遠大,致力讀書,不治家事。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遼軍大舉南侵,深入宋境,黃河以北盜賊乘機群起。時年36歲的蘇立,散盡家財,集合鄉曲子弟,結以信義,捍御群寇,修武因此得以保全。時有將軍北征,蘇立入軍門求見,與語兵事,將軍相見恨晚,遂召為幕僚。宋軍到達中山不久,即遭遼兵圍困,蘇立獻計,遼兵敗走。宋真宗聞訊,召試賜第。初任符離縣尉,他整頓營務,訓練鄉勇,一年之內擒獲盜賊70余人,至此合境安寧。不久改任河清主簿,體恤民情,多著善政。又遷遂州錄事,參軍本道。后擢為大理寺丞,知大名縣事,旋任通判州事。入朝,拜為太子中舍。蘇立雖為文官,但生性果敢,頗有智略,朝廷以其素善武事,加習邊務,遂改為武職,由供備庫事使官至右旗驥副使,同提點湖南、兩浙刑獄公事。晚年猶有拼殺疆場之志,終因年老多病不得如愿,常引以為憾。慶歷二年(公元1042年)十月十二日,蘇立卒于長沙官舍。兩年后,歸葬故鄉祖墳。
       
    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司馬光曾為蘇立撰作墓碣銘,最后銘文說:武以遏亂,文以制治,要在安人,皆男子事。武威文法,公實兼之,盜銷吏暇,良愿作帥師,作牧大州,人臣美事,起家布衣,非賢孰致?政優譽洽,榮哀始終,昭明壟隧,垂著無窮。
      
    【元好問】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金末太原秀容人。父親元德明以詩知名,老師郝天挺又是著名的學者,所以元好問在少年時代就受到較好的文化教養。27歲時,蒙古軍南下,他從家鄉流亡到河南。32歲中進士,做過南陽及內鄉縣令。蒙古滅金前后,北方人民遭受到空前的災難,激起了他強烈的愛國思想。金亡不仕。元好問的詩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現實主義的傳統,反映了金元之際的社會矛盾和百姓的痛苦生活,不僅在當時享有聲譽,也是我國文學史上一位杰出的詩人。
       
    元好問流亡河南期間,多次游歷并逗留修武,并留下不少詩歌、散文及碑銘。詩作主要有:《蕭仲植長史齋》,詩尾自注“修武作”,詩中充滿報國豪情,應為早期作品;《過濁鹿城與趙尚賓說山陽舊事》,濁鹿城遺址在今天的修武縣五里源鄉李固村,詩中借漢獻帝封國舊都被元兵焚毀,慨嘆朝代更迭。《戊戌十月山陽夜雨(并序)二首》,詩序中說“喪亂之后,繼以荒年。一雨百順,喜極夢盡,情見乎詞”,詩長24行,120字,從其詩意來年,元好問這次在喪亂荒年之際來到修武并寄居于某一寺廟中,忽然久旱降甘霖,他十分高興,由衷地希望修武人民從此“一雨開百順”,表達了元好問和廣大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的真摯感情。金元之際,邱處機在馬坊村倡導創建了一座道觀,初時無名,后來獲賜為真清觀。正大七年(1230年),道院被元軍焚毀。第二年,劉志敏的徒弟冷德明重修真清觀,比先前更為恢宏壯麗,并派師弟房志起到聯城找到四處流亡的元好問,請他為真清觀作記。元好問知道長春教曾救了不少百姓,所以毫不推辭,欣然作《真清觀記》,詳細介紹了真清觀的創建及重修過程,并對長春教在亂世之中能夠以自己的特殊身份救助眾生的作用和貢獻作了全面評價。其后不久,元好問再次旅居修武,受到馬坊真清觀住持冷德明的熱情招待,他在遍覽“十里風荷”的馬坊美景后,連作《馬坊冷大師真清觀道院》三首。
      
    【李濂】

    李濂(1488~1575),字川父,明代祥符(今河南開封)人。正德八年(1531年)鄉試第一,次年就中進士,歷任沔陽(湖北漢陽縣西)知洲、寧波(今浙江寧波市)同知、山西按察僉事。嘉靖五年(1526年)考核,免官歸來,當時年僅37歲。到了晚年,他兼通醫事。曾采錄古今名醫,著成《醫史》一書,共十卷,在當時名噪一時。有書評價說自《左傳》以下迄于元代李杲,見于史傳者55人;諸家文集所載,自宋張擴以下迄于張養正,凡10人。他對張機、王叔和、王冰、王覆、戴原禮、葛應雷六人,特別作外傳;每傳之后,附以論斷。另外,他還著有《嵩諸集》一百卷,《汴京遺跡志》二十四卷、《祥符文獻志》十七卷、《李氏居室記》五卷、《觀政集》一卷、《蒿諸醫書目》四卷。除此之外,他還著有詩文,在明七子外,挺然自成一格,大抵筆鋒踔厲,泉涌風馳,而剪裁尚疏。李濂免官后,在治學之余到處游歷,他曾于嘉靖年間多次到修武的云臺山一帶游玩,云臺深處的秾秀谷就是他最早發現并寫入游記,稱之為“太行秾秀,當此為冠”。
       
    【毛昶熙】


    毛昶熙(1817~1882),清末河南武陟人,字旭初。道光進士。咸豐十年(1860)以左副都御史銜,在籍辦團練圍攻捻軍。次年任內閣學士。同治元年(1826)隨僧格林沁在魯、豫、鄂、皖等地鎮壓捻軍,授禮部侍郎。先后調吏部、戶部,授左都御史。八年兼署工部尚書。十一年改任吏部尚書。十三年兼翰林院掌院學士。光緒八年(1882)任兵部尚書。毛昶熙的妻子是焦作修武郇封薛家人。薛家也是仕宦門第,過去焦作一帶,說起修武薛家,很多傳說故事也是無人不知。薛父在朝為官,女兒卻是中國及早一批敢于接受西方文化自我解放的大腳新女性。毛昶熙與妻子結婚后,一次夫妻雙雙乘轎子走在大街上,妻子故意把大腳板伸出轎子外面,毛昶熙面子上受不住,用勁往轎子里面挽妻子的腳,妻子索性讓轎子停下,走下轎子,站在大街上,要毛昶熙背著她走,毛昶熙無奈,只好彎腰,背上的妻子更是得意地一甩一甩地向行人展覽她的大腳。還有一次,毛昶熙的妻子去見慈禧太后,與慈禧太后說:“老佛爺,我已經睡了你的三個狀元了!”說得慈禧與在場人員驚愕:這媳婦,怎么開這樣的玩笑?這樣的瘋話,是朝廷大員夫人能夠隨便說的嗎?大家還在驚愕中,毛昶熙媳婦緩緩解釋說:“父狀元,夫狀元,兒子狀元。小時候我跟父親一起睡覺,婚后跟丈夫一起睡覺,兒子小的時候跟我睡覺,你們說我是不是睡了老佛爺三個狀元?”和毛昶熙同朝為官的袁世凱有一個姐妹嫁給了毛昶熙的一個兒子做媳婦,而在嫁之前,毛昶熙的這個兒子已經因病死去,媳婦是抱著一個丈夫靈牌嫁到毛昶熙家里去的。為此,毛家舉辦了特別聲勢浩大的“婚禮”,毛家整個家族也就特別尊重、關愛這個媳婦。這個事件,引起清王朝重視,慈禧主張,皇帝頒旨,在武陟大建貞節牌坊。毛家這個媳婦,由于沒有丈夫,只有在家吃齋念佛,并從云臺山百家巖請回佛像,一心供奉。就連去百家巖請佛像一事,也由慈禧恩準,皇帝下旨,毛昶熙親自辦理。至今百家巖還有毛昶熙留下的高大石碑,上書:四海名山為第一,十方法教是初元。(原標題:云臺•百家名流)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互聯網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