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墓祠在238省道邊的韓莊,離孟州市6公里。到了韓莊,便看到238省道支路口建有一座跨公路的高大門樓,門頭匾額為“韓園”,順著這條支路進去約1公里就是韓愈墓祠。
韓愈,字退之,河南孟州人。祖籍河北昌黎,自稱韓昌黎。韓愈3歲喪父,隨兄嫂生活。自幼好學,銳意自振。19歲赴京求仕,25歲中進士。先后任宣武、寧武節度使幕僚。貞元十七年(801)授國子監四門博士。過兩年,任監察御史。因上書議論宮市之弊,觸怒皇帝,被貶陽山令。元和初年,先后任國子監博士、郎中史官修撰、太子右庶子等小官。元和十二年(817)隨宰相裴度平淮西之亂,因功升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因上奏《諫迎佛骨表》觸怒唐憲宗,被貶潮州剌史。穆宗時復召國子祭酒,歷京兆尹、兵部、吏部侍郎。卒贈禮部尚書,謚號“文”,享年57歲。
韓愈墓園座北朝南,占地上百畝。園門是一座仿唐代建筑,歇山頂,飛檐斗拱,寬中三間,前后穿通。門額“韓園”二字為江澤民題寫,柱聯是“絕代文豪當日孤軍奮戰;無雙遺產如今萬眾觀摩”。門前立有一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碑。走進園門,里面是一個很大的園林,松柏花木栽植其間。中間一條神道直通祭壇。祭壇高出地面約有1米,四周用白石欄桿圍護。祭壇中間放置一只大鐵香爐,立有一塊黑色花崗巖石碑,刻有2005年3月25日孟州韓氏宗親會和海內外韓姓子孫齊集韓園,祭奠韓氏歷代先祖的祭文。
走過祭壇,便是韓文公祠。祠前臺階兩側花圃里,左邊立有一塊碑石,上刻“韓陵”二字,為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饒宗頤所題。右邊立有一尊韓湘吹簫漢白玉雕像。韓湘,字北渚,韓老成(即十二郎,韓愈寫有祭十二郎文)之子,韓愈侄孫。唐長慶三年(823)中進士,官至大理寺丞。一身正氣,剛直不阿,因不愿奉承皇權,泯理枉法,晚年辭官歸隱,出家修道,被傳說為“八仙”之一的韓湘子。
韓愈祠前有一排高高的臺階,登上臺階便是韓祠山門。三開間山門門楣上掛有三塊匾額。中間一塊是“韓文公祠”,為著名哲學家任繼愈先生題寫。左側一塊是“百代文宗”,為薄一波同志題寫。右側一塊是“文統天下”,為姬鵬飛同志題寫。山門內還有一塊匾額,“昌黎世家”,為河南嵩縣韓氏后裔敬獻。走過山門是一個不大的庭院,院中立有一尊韓愈的石雕像。庭院后面是饗堂,堂內塑有韓愈坐像。墻壁上鑲嵌有乾隆御書《濟源盤谷考證》,引證韓愈“傳道、授業、解惑”之說。
饗堂之后便是韓愈墓園。園中碑石林立,古樹如蓋。共有古柏八棵,其中有兩株為唐柏,立有“唐柏雙奇”石碑一塊。我們仔細看過園中所立石碑,有乾隆五十五年立的“唐韓文公墓”碑,有任繼愈先生題寫的“韓文公之墓”碑,有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饒宗頤題寫的“泰山北斗”碑,有日本京都大學清水茂題寫的“文起八代之衰”碑,還有當代學者霍松林題寫的“山海壯觀”碑。有一塊“神道碑”,是韓愈的學生皇甫是(加三點水)撰文,陳述韓愈的生平經歷。有一塊是“墓考碑”,為清代學者撰文,洋洋三千多字,陳述了考證韓愈墓地的經過。還有一塊《擴建韓愈陵園碑記》碑。韓愈墳墓用花崗巖塊石砌筑,圍成圓冢,墓頂草木茂盛,頗有生機。
大多數人是在中學讀書時讀到韓愈的“師說”才知道唐代有個著名學者叫韓愈的。而韓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最早則是明代一個叫茅坤的學者編了一本《唐宋八大家文抄》,收錄了唐代韓愈、柳宗元,宋代歐陽修、王安石、以及蘇詢、蘇軾、蘇轍父子,加上曾鞏八個人的散文之后,大家都覺得他們寫的散文好,便慢慢地把他們尊稱為“唐宋八大家”。而韓愈為什么又能成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呢?這卻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對韓愈的評價:“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這是說韓愈作為一個普通的人能成為百代人的老師,一句平常的話能被天下的人所效法。“文起八代之衰”是說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八代衰頹的文風!缎绿茣·韓愈傳》:“常以為自魏晉以還,為文者多拘偶對,而經誥之指歸,遷、雄之氣格,不復振起矣。故愈所為文,務反近體,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語。后學之士,取為師法。”韓愈竭力提倡古文,反對六朝以來的駢偶文風,主張文以明道,務去陳言,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其文眾體兼善,結構多變,氣勢雄健,語言新穎,是司馬遷以后最優秀的散文作家。詩則筆力矯健,力求新奇,自成一家,開“以文為詩”風氣,對宋詩影響頗大。康熙年間吳楚材、吳調侯編選的《古文觀止》上起先秦,下訖明代,共收錄222篇文章,其中韓愈的文章就有24篇,空前絕后,無人比肩。
“道濟天下之溺”,則是說韓愈否定佛老虛妄之論,提倡孔孟經世致用之學。主張學以致用,學以濟世。柳宗元曾論及韓愈《師說》的寫作背景“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招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我看就現代人來說,“惑而不從師”“恥學于師”的仍大有人在。“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這樣的話拿到現在來講,也是一種非常虛心和開明的態度。韓愈的《圬者(瓦工)王承福傳》,記述他與長安城里一個泥瓦工的對話。他看到“賤且勞者”的泥瓦工“其色若自得”,便問其姓名及景況,并對他的生活表示同情。泥瓦工卻說“任有大小,惟其所能”,“雖勞無愧,吾心安焉”甚至說“吾操鏝(瓦刀)入富貴人家有年矣!有一至者(去過一次)焉,又往過之(又去過),則為墟(廢墟)矣。”“問之其鄰,或曰:‘噫!刑戮也(判死刑);蛟唬荷砑人蓝渥訉O不能有也(去世后兒孫保不住這份產業了)。或曰:死而歸之官也。’”因此,在泥瓦工看來“非所謂食焉怠其事(有飯吃而不要做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強心(心志高)以智(智力)而不足、不擇其才之稱(不管其才能是否相稱)而冒之(硬撐)者邪?非多行可愧(有愧良心的事)、知其不可而強之者邪?將富貴難守、薄功而厚饗(少勞多得)之者邪?一去一來而不可常者邪?吾之心憫(心里難受)焉,是故擇其力(能力)之可能者行(能做的事做)焉。”最后,韓愈說這種人就是“賢者也,蓋所謂獨善其身者也。”從這篇文章我們可以看到韓愈務實的人生態度。
“忠犯人主之怒”是說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唐憲宗將西安法門寺的佛指舍利奉迎到宮中供養。大量糜費錢財,百姓爭相捐錢捐物,有的還在手臂上鉤肉掛香爐焚香,弄得臂膊殘疾。韓愈見此愚昧舉動非常痛心,上書諫迎佛骨,觸怒了憲宗皇帝,幾乎喪了性命。后來因好多大臣相勸,才由刑部侍郎改貶潮州剌史。離開京城時,韓愈寫了一首著名的詩《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圣明除弊端,肯將衰朽惜殘年。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勇奪三軍之帥”形容韓愈智勇雙全,膽識過人,以一介書生,參與平叛,立下赫赫戰功。唐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年),淮西節度使叛亂,朝廷派宰相裴度領軍討伐,韓愈被任命為行軍司馬(相當于參謀長)。剛出師,主戰的宰相武元衡便被叛軍派出的刺客殺死,主帥裴度被刺傷,朝廷上出現了兩種聲音。關鍵時刻韓愈向憲宗上了一道奏章《論淮西事宜狀》指出平叛的關鍵是皇帝的決心,以及作戰的策略。然后偵探到叛軍老巢空虛的消息,派奇兵偷襲蔡州城,活捉叛軍首領吳元濟,迅速平息了叛亂。唐穆宗時,鎮州兵變,殺主帥田弘正而立王廷湊。朝廷派韓愈前去宣撫,人們都為他擔心,王廷湊嚴陣以待,韓愈毫無懼色,舌戰群武,曉以利害,力折其黨,終于使這支叛軍歸服于朝廷。顯示了韓愈的文人謀略和義士膽氣。(原標題:唐代名人墓之唐宋八大家(三) 韓愈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