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慈勝寺
2012/3/12 9:37:25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慈勝寺位于溫縣縣城西北20公里的番田鎮大吳村,始建于唐貞觀年間。唐太宗執政時社會穩定,農業連年豐收,出現了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唐貞觀年間,全國各地開始大規模興建寺廟,慈勝寺就誕生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當時,由于受黃河南岸少林寺和白馬寺的影響,佛教在懷川平原上日漸興盛。正是由于經濟和宗教文化的雙重原因,慈勝寺從興建之初就有了較為壯觀的規模,奠定了中原名寺的基礎。
慈勝寺因何而建有多種說法,其中較為合理的說法的有兩種:第一種說法來自民間傳說。傳說當年唐玄奘取經回來之后,在黃河南岸的白馬寺講經論法。唐太宗李世民因慕唐玄奘的盛名,也到白馬寺聽他講經。唐玄奘講經結束后,太宗問他如何才能光大我佛。唐玄奘隨口答道:“佛教講究普天同化、遙相呼應,如果在黃河北岸的懷川平原上建一座大型寺廟,一定能夠促進教化、光大我佛。”唐太宗聽后非常高興,立即下令在黃河北岸的溫縣興建規模宏大的寺院,并取慈悲為懷、覽勝天下之意,賜名慈勝寺。第二種說法是從當時的歷史推斷出來的。溫縣縣城西北的大吳村位于溫縣、孟縣(現孟州市)、沁陽縣(現沁陽市)交界處,南臨黃河,北望太行,有沁水、蟒河相擁,林翠草青,景色如畫,是修建佛教寺院的好地方。加上當時正值貞觀盛世,天下太平,佛教深入人心。黃河南岸的白馬寺和少林寺讓人心馳神往,而黃河北岸卻沒有大規模的佛教寺院,于是就有好施之人廣泛招募,邀請得道高僧,興建了這座巍峨壯觀的慈勝寺,以便和少林寺、白馬寺遙相呼應。
不管兩種說法是否正確,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慈勝寺的興建是當時宗教文化的產物,也是懷川文明的象征。同時,它從另一方面證明了歷史上的懷川平原曾經是豫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商業貿易的薈萃之地。
慈勝寺之所以能興盛1000余年,除了歷史的原因外,還有它本身所蘊涵的文化價值。在溫縣,有關慈勝寺的傳說很多,大都是描繪慈勝寺當年盛況的。如果我們覺得民間傳說在一定程度上不足為信的話,那么至少還可以從碑記資料和現存實物上了解慈勝寺。
在焦作市的考古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結論:慈勝寺始建于唐貞觀年間,歷經唐、宋,毀于戰亂。元至元年間(1264年~1295年)重建,占地7000平方米,坐北朝南,現存山門、天王殿、大雄殿。其中天王殿、大雄殿的梁架通過榫卯相連,將重量均勻分散在檐柱和金柱上,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高超的建筑技術。大雄殿為單檐歇山頂,結構精巧,四翼角向上,似大鵬展翅,莊重優美。前門額上方的匾額造型古樸大方,呈“鳳”字形,匾心鐫刻的顏體“大雄寶殿”四個大字蒼勁有力,素有“鐵鉤銀劃”之稱。
慈勝寺沿中軸線原有四進院落、五座殿宇,分別為金剛殿、天王殿、大雄殿、毗廬殿、延壽殿。大雄殿位于寺院正中,高大壯觀。延壽殿規模最大,面闊九間。各座正殿旁邊又有配殿,如羅漢殿、水陸殿、伽藍殿、地藏殿等。慈勝寺的山門建于中軸線的最前端,左右鐘樓、鼓樓交相輝映。整個寺院分外院、前院和后院三部分,周圍有寺墻相護,構成一組氣勢壯觀的古建筑群,獨具特色。
在當地的傳說中,慈勝寺又叫三絕廟,至今當地還流傳著“大吳廟,魯班修,圣人畫,仙家書”的說法。三絕廟的說法源于寺中的書、畫、塑三絕。據清順治六年《重修毗廬水陸殿碑記》記載:“……慈勝寺建自唐,歷五代及宋、元、明,由來遠矣。壁有金粟筆法扁縷、銀鉤書并所塑佛像,時人稱為三絕……”銀鉤書即寺內大雄寶殿前門額上方匾額上的“大雄寶殿”四個大字,為端莊的顏體楷書,字體入木三分、蒼勁雄渾,被后人譽為“鐵鉤銀劃”;金粟扁縷是指天王殿內精美的元代壁畫。慈勝寺的壁畫內容豐富、描繪精美、筆法獨具一格,是佛教文化和中國古代壁畫藝術的瑰寶。這組壁畫面積達200平方米,畫中的天王威武勇猛、栩栩如生,有脫壁而出之勢,在中原地區保存的元代壁畫中絕無僅有?上У氖,20世紀二三十年代,這些珍貴的壁畫絕大部分被帝國主義和一些民族敗類盜運到了國外。慈勝寺內的塑像也為三絕之一,但經歷戰亂和“文革”之后,大多數已被損毀。
在慈勝寺的大雄殿前面,矗立著一尊高大的石經幢。這尊石經幢建于后晉天福二年(公元937年),高5.4米,用17塊青石雕刻而成。石經幢上刻有經序、伎樂、飛天等石刻畫,刻工精湛、刀法流暢、人物形象逼真,乃五代經幢之珍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原標題:解讀慈勝寺)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佛教導航 作者: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