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風韻昨失卻
2012/3/12 9:50:23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著慈勝寺後圍墻外五六十米處的電線桿,這寺院以前可大了,那豎電線桿的地方都在院子里,寺院的中軸線上有五個大殿,兩邊還有配殿。清乾隆十九年的《重修延壽殿毗廬殿碑記》刻著這樣的話∶「邑(溫縣)西四十里大吳村,寺名慈勝,規模巨集大殿宇深廣,前天王金剛,中大雄殿,後毗廬,其最後曰延壽殿。」最大的建筑是延壽殿,其闊九間。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國家多難,社會混亂,大吳村附近的流氓無賴為了弄點兒小錢花,竟把古建筑一座座拆毀了,倒騰出磚瓦木石零賣。慈勝寺像被人一根根拔掉羽毛的鳳凰,越來越不成樣子了。最後在村民極力保護下,總算留下了山門、天王殿、大雄殿三座建筑。
「文化大革命」後期,大吳村建面粉廠缺少木材,有人出主意將寺院的山門拆了,倒騰出的柱子被鋸成板兒,搭在了面粉廠的機器上。在大吳村早已倒閉的面粉廠,房屋破舊簡陋,院子里被種上了成片的玉米。就為了這麼個地方,慈勝寺的千年門面毀於一旦。
幸存的慈勝寺建筑,看起來也有點兒像「脫毛的鳳凰」。大雄殿過去也叫「三絕殿」,這座元代建筑的寫、畫、塑號稱三絕,特別是殿內四壁工筆重彩的元代壁畫曾經久負盛名。墻面很「素」,基本看不到傳說中的壁畫。在謝公社的指點下,分別在三面墻壁的不同位置看到了殘馀的手提電腦大小的三小片壁畫,有的畫殿閣,有的畫城郭和人物。謝公社說,別小看殘馀的這點壁畫,在專家看來,其畫技之高超、題材之豐富,在河南現存元代壁畫中,「當以此為冠」!技法多樣,「所畫山石、雜樹、人物、動物和圖案,筆法細膩,構圖緊湊完整,人物服飾精致,透視準確合理。從著色看,這些畫也有獨到之處,不但用色富於變化,層次有序,花團錦簇,色彩繽紛,而且十分調和...」
其馀的壁畫哪兒去了?如果都保存下來,元朝的流風馀韻不是更能撼動世人?謝公社給出的答案很簡單∶被偷走了,那是一九二二年前後發生的事。
一九六二年的時候,大吳村老人吳來先、吳學古曾經跟人這樣口述事情的經過∶當時慈勝寺東邊駐有國民黨巡警局,局長褚北宣和巡警吳德勝、李文成勾結寺內和尚先後兩次盜竊壁畫,賣給了北京的不法商人。一九二三年,一個北京奸商帶二三十名工匠來寺內取畫,村民發現後到溫縣巡警局上告,巡警局局長李振江帶人到寺院,把取下來的壁畫毀壞一部分,并把北京來的奸商痛打一頓帶回縣城。
但兩天後,這名奸商又回到大吳村取畫,并用木板夾住取下來的壁畫運走了,原來他已經用錢「搞定」了縣城的李局長。從留下的痕跡看,那些人偷壁畫是分塊截取,在不重要的位置開槽至墻體,四周都開槽後,選用等面積的木板從外面緊緊扣住,用又薄又長的鐵片從上面的槽往下鏟,是個非常有技術的活兒。鏟離墻體後,再用木板從里面貼住分夾,捆好後用草席包裝運走。壁畫被偷走後就沒了下落,到現在沒有人知道這些壁畫在什麼地方。
不知什麼原因,三小片壁畫躲過了那些竊賊的黑手,幸運地留在了原處,讓人還能感受一下元朝的文化,想象一下慈勝寺曾經的輝煌。但疑問也接踵而至∶一個三縣交界的偏僻村莊,怎麼會有一個如此宏大的寺院興旺數百年?
·南北僧侶此中轉
慈勝寺更詳盡的歷史很難尋覓,除石碑外沒有更多的文字資料留存下來。這里曾經有哪些著名的和尚,曾經有過什麼樣的往事,統統不得而知。但有研究者認為,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這座寺院曾經是個僧侶中轉站。
這種說法的依據是溫縣、孟州與黃河南岸的孟津、鞏義、滎陽之間的黃河古渡口很多。前幾年小浪底搬遷時進行搶救性發掘,在三十多公里長的黃河岸邊發現了密密麻麻的棧道、糧倉和碼頭遺址。
由於最近幾十年水位急劇下降,黃河如今幾乎失去了運輸功能,但在歷史上,卻為東西交通提供了黃金水道,但同時卻也是南北交通的天塹。黃河在孟津沖出峽谷,漸漸收束性情,水流平緩起來,便於建立渡口。黃河通過這些渡口與南北各地聯結起來,渡口同時成了黃河上下航行的碼頭,因此人們習慣上稱其為「水旱碼頭」或「水陸碼頭」,一些著名的古渡是重要的交通樞紐。
如今看起來極其偏僻的慈勝寺,在古代卻有著巨大的交通優勢,站在滔滔黃河邊的這些渡口向北看去,慈勝寺就遙遙在望了。說這座寺院因黃河古渡而生,可能并不為過。這里是豫北和豫西之間,甚至是北京與西安之間的交通要道。而在佛教文化傳播和交流的「地圖」上,這個寺院的位置也顯得很重要。謝公社介紹說,有專家研究認為,從山西五臺山到山東泰山,從安陽修定寺到登封少林寺,來來往往的游方僧大多路過慈勝寺,在這里休息、講授佛法。可以說,這座寺院的特色就是一個游方僧的中轉站。或許因為這樣的特殊性,從五代(也可能上推到唐代)到宋,再到元明清,黃河北岸的這個寺院歷代都得到整修,得以傳承到了現在。(原標題:元朝風韻昨失卻)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