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187—226年),字子桓,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曹操次子,曹魏政權的創立者。東漢建安二年(217),曹操受封為魏王,立丕為太子。延康元年(220),曹操死,丕繼丞相位。同年,迫漢帝禪讓,自立為帝,國號魏,遷都洛陽。黃初七年(226),曹丕死,謚文帝。著有《魏文帝集》。
曹丕少有逸才,博通古今,東漢建安十六年(211),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二十二年(217),立為太子。延康元年(220),其父曹操死,丕繼承魏王之封和丞相之位。當年十月,曹丕見眾望在魏,以公卿勸進為由,迫使漢獻帝告祠高廟,持節奉璽而禪讓。在潁陰繁陽亭(今河南臨潁繁城鎮)登壇受禪稱帝,國號魏,改元黃初,將帝都由許昌遷至洛陽。之后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建立曹魏政權。曹丕主要成就體現在政治方面。他在位雖然只有七年,卻進行了多項改革,堅持獨攬大權,加強中央集權。首先,設立中書省,改用士人代替過去的宦者來充任,并將原由尚書郎擔任的起草文書之務漸交中書省。其次,建立并推行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在各郡設置中正,根據家世、道德、才能統一評議人物,將結果上交吏部作為選官依據,力圖把用人權從大族名士手中收歸朝廷。再次,針對漢末母后干政和外戚之患,曹丕令夫人不得預政,國事不奏太后,外戚也不能付以要職。對于藩王宗親更是控制監管極嚴,以防帝位威脅。他曾下昭革除東漢舊習,子弟敢為父兄私復仇者,皆族誅。他通過一系列措施,基本上鞏固了曹魏的統治。
曹丕的另一項改革體現在喪葬方面。他于黃初三年(222)十月作《終制》規定:“壽陵因山為體,無為封樹,無立寢殿、造園邑、通神道。”這是中國葬制的一次重要改革,在喪葬史上具有特殊意義,曹魏之后墓志在墓內的大量出現就是其表現之一。由于不許地表封樹,故至今難以確定曹魏皇陵位置。
曹丕不僅是一位開國之君,而且愛好文學,并具有一定造詣,曾寫下《燕歌行》等較早的優秀七言詩,所著《典論?論文》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魏書》記載,曹丕以首陽山東為壽陵,根據《水經注》、《洛陽縣志》記載及考古調查推測,魏文帝首陽山陵和曹魏陵區應在今洛陽偃師西北首陽山火車站一帶。
在臨穎繁城鎮,有一高10米、周長230米的高臺,即是當年曹丕接受漢獻帝禪讓的受禪臺。該地原有魏文帝廟,明代時許州知州邵寶將其改名獻帝廟,現僅存遺址。此處另有《受禪表碑》和《上尊號奏碑》,兩碑均高2.8米、寬1.07米,立于黃初元年,主要敘述漢末延康元年十月,魏公卿勸進魏王曹丕即皇位及漢獻帝禪讓的史實,碑文陰刻八分隸書,傳由御史大夫王郎撰文、禮部尚書梁鵠手書、大理寺鐘繇鐫字,堪稱“三絕碑”。
220年,曹丕即帝位后遷都洛陽,遂對東漢洛陽城大興土木,在原舊城上重建曹魏洛陽城,城門位置沒動,只將名稱稍作改變,曹丕居于北宮,在建始殿會見百官。(原標題:曹魏政權的創立者——魏文帝曹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