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天寶宮濃郁的道教文化
2012/4/11 16:53:26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道教是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瑰寶,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就像魯迅先生在《致許壽裳》中所說,“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社會現象和文化現象,道教涉及宗派源流、教義規誡、經籍書文、神仙譜系等方面,堪稱大觀。
時間飛逝,作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申報單位之一的天寶宮,在經歷了700多年后,依然呈現在人們面前。今天,讓我們信步漫游,在欣賞美景的同時,追懷歷史風云,感受天寶宮濃郁的道教文化。
道教發展史的活教材
道教是中國固有的一種宗教,它與中華本土文化緊密相連,深深扎根于中華沃土之中,1800多年來對中華文化的各個層面產生了深遠影響。坐落在許昌縣西北25公里艾莊鄉北面的石梁河畔的天寶宮,就曾經是全國真大道教第九、第十代祖庭。
據記載,天寶宮始建于1240年,剛興建時叫天寶觀,元世祖之元六年(1269年),皇帝下旨“易觀為宮”,元泰定三年(1326年)和元惠宗二年(1336年),皇帝曾兩次頒旨嚴令保護,勉勵道化,從此,天寶宮走上了昌盛之路。
天寶宮建立以后,在元代統治者的推崇下,真大道教流傳日益廣泛,天寶宮影響也日漸增大。真大道教九祖從華山來到天寶宮后,這里成為全國真大道第九代祖庭,天寶宮明照湛然普化真人趙德松被奉為真大道教第十祖,因而這里又被尊為全國真大道教第十代祖庭。如今,天寶宮已成為研究中國宗教文化史、中國道教發展史最生動的活教材。
豐厚的古建筑文化遺產
天寶觀建立之初只有一座殿宇,面積也不過數十畝。隨后,經玄真大師孫德通、圓明大師朱德寶的相繼拓建,天寶觀規模日益擴大。據碑文記載,天寶宮在元代中葉的鼎盛時期,有道眾50余人、土地800余畝,撇開建觀時的老祖師殿,重新規劃,圍院墻、立山門、建殿宇、塑金像、辟園林,規模宏大,環境幽雅。其中軸線上由南到北長達200米,依次有山門、四帥(也叫四圣,即天圣、天篷、天罡、天猷)殿(后改為岳王殿)、關圣殿、老君殿、玉皇殿、雷祖殿、三皇殿、真武殿,形成了現在天寶宮古建筑群的基本格局。這些殿宇,高峻雄偉,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十分壯觀。兩廂還建有陪殿、齋舍、道房、浴塘、香廚等,遠望紅墻環繞,綠樹遮天,氣勢恢弘,正如真武殿中楹聯所云:“廟貌與天齊云來云去風不定真個是空中樓閣,畫工從地起花開花謝景常新將毋同海上蓬萊。”
天寶宮歷經元、明、清、民國數百年風雨滄桑,現存有大殿5座,其他殿宇4座,這也是河南省保存下來最為完整、最為壯闊的古建筑群體。1998年經大規模的全面維修和重修后,天寶宮面貌煥然一新,吸引了大批游客、學者觀光探幽,游客盛贊:“南京到北京,比不上天寶宮。”
天寶宮中最雄偉的建筑要數真武殿。真武殿俗稱祖師殿,是天寶宮中軸線上最后一座殿宇,始建于元代中葉,后來重建時模仿了武當山上的某一座大殿,之后屢有修葺,最近的一次大修是在上世紀80年代。
真武殿面闊11間,進深4間,9檁,聳立在一座1.6米的高臺上,單檐歇山式,檐下置五踩重昂斗拱,后檐下置三踩斗拱,三面環廊,兩側為木質紅柱,正面有10根方形石柱,上飾龍鳳浮雕,刻工精湛,形象生動,是石刻藝術中的瑰寶。進入殿內,暖閣之上是高大威風的真武大帝塑像,兩側的配像還有西周名相周公。作為古建筑群中的主體建筑,真武殿體量宏大,做工精湛,是我省現存為數不多的古代建筑精品。
極為珍貴的歷史文物
經數百年的歷史風云,天寶宮留存的歷代碑刻尚有100余通,如今宮內還有元、明、清、民國等時期的石碑50余通。這些碑刻最大的高4米多、寬1米多、厚0.35米,最早的立于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年),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有幾通元碑,更是碑中之寶。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陳智超先生曾專程到天寶宮對這些碑刻進行考察,并在其撰寫的《許昌天寶宮訪碑記》一文中說:“這幾通元碑可以補充真大道教史的若干空白,也可以印證教史中的若干問題,是研究金元宗教史的重要史料。”
現存許昌天寶宮的《汴梁路許州長社縣創建天寶宮碑》碑刻之所以珍貴,在于它記載了這個道教圣地創建的歷史,記載了真大道發展的過程。根據碑文所載,許昌天寶宮是盧德清根據酈希成的授命,于元太宗十二年(1240)所建。“先是大道一宗,其所崇尚不過河北有焉。自五祖太玄廣惠真人命舉師盧德清往河南典教,其后教法流行。”這是真大道第一次流布到黃河以南。《創建天寶宮碑》中這樣解釋“天寶”二字的意思:“蓋于道祖玉清元始有取也(道教三清之一的玉清元始天尊又稱天寶君)。”建設道觀,自然對環境有所講究,《創建天寶宮碑》中說:“其地北有子產祠,南望潁叔墳,川源回合,地勢廣衍,竹木蔥倩,煙霞絢爛,儼然洞天福地之境。”盧德清等人建造寶殿、繪塑金身,使許昌天寶宮很快有了相當的規模,成為當地知名的景觀。
在天寶宮現存的碑刻中,最珍貴的是《大元宣諭圣旨之碑》。該碑立于1336年,上面刻著漢、蒙兩種文字,高4米多,碑額飾以盤龍,碑座的巨龜穩重遒勁,足有欲動之態,造型逼真,神形畢至,是罕見的石雕精品。
該碑碑文中回顧了元朝歷代皇帝對各種宗教的重視與扶持政策之后,道:“在汴梁路許州天寶宮,以明真廣德大師提點王清貴為首的道士們不負擔任何徭役、賦稅。在他們的宮觀房舍里,使臣不得下榻,不得索取財物,不得征收地稅、商稅。不論什么人都不得搶奪他們的田地、園林、水碾磨、店舍、鋪席、解典庫、浴堂、竹園、船只等財物。如果有人無視圣旨做違法的事,難道不害怕嗎?”這一圣旨的領受者王清貴是真大教中的重要人物。他是許州(今許昌)天寶宮的提點,負責著數省的傳教工作。在趙德松、張清志入主天寶宮的時候,他應該是真大道的核心領導成員之一。
現在,全國還保存著一些元代圣旨碑,這些碑刻保存了元代的宗教、文字、語言等方面的重要信息,有珍貴的研究價值。(原標題:感受天寶宮濃郁的道教文化)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許昌網